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熱點話題 > 農業供給側

糧食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風口在哪里?

[ 作者:三農縱橫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02 錄入:吳玲香 ]

去年1110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的重大轉向,中國經濟轉型有望迎來實質性突破和轉折。在糧食供需結構失衡的局面下,糧食行業“供給側改革”正當時,從生產到流通,再到加工環節,都要進行“供給側”的再造, 讓產業發展的動力源從依靠政策轉變為依靠市場。如何找準“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風口,順應大勢,有所作為,是所有糧食市場主體當前的要務。

一、生產環節:從數量導向到質量導向

當前國內糧食不是數量不安全,而是質量不安全。我國糧食生產陷入了一個“低質”的惡性循環。由國家主導的供應端(包括育種、生產和收儲),與市場主導的需求端之間出現了斷裂,糧食質量欠佳使得國內糧食市場結構性供需失衡。

尤其是托市政策導致我國糧食生產激勵錯位,普通糧擠占優質糧份額。由于糧食托市政策的實施,符合國三標準等級的普通谷物有政府敞開收購,基本不會再出現長時期的、大面積的滯銷。因此,農戶傾向于種植普通糧,便捷省事,旱澇保收。而優質糧相對缺乏保障,存在著較大的市場風險,最終,“良幣”一定程度被“劣幣”所驅逐。

由于國內糧食連年高產的背后不是市場需求的力量,而是政策的強力刺激——以“數量”為激勵指標,生產出來的糧食自然不能適銷對路了。長此以往,國產糧食就容易被貼上低質低價的標簽,有朝一日,我們的政策想改弦更張,打質量牌,就沒那么容易翻身了。中國制造都在努力升級換代,提升自己在國際上的品牌形象,中國的糧食也理應跟上來。

要進行生產環節的“供給側改革”,需要改變補貼政策的方式,釋放種植主體的積極性,尤其是種植市場需要的、優質的糧食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農業補貼基本上是“撒胡椒面”,人人有份,但又人人不飽。下一步改革的大方向,將會向種糧大戶、種糧能手和其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簡單而言,就是誰種地誰種糧,國家才會給誰補貼。這樣的改革,對于作為“職業”的農民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而“農民”能夠真正地與藍領、白領、技術人員一樣,成為一種職業,對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而對于作為一種“身份”的農民,則要注意在改革中保護其利益。但與其用“托市”等產業政策來保護“農民”這個群體,不如將其納入居民保障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把“農業”當作一個產業來發展,把“農民”當作一種職業來培養,而“農村人民”的福利,則應與其他所有人民一樣,交給民政或相關部門管理。

二、流通環節:從政府定價到市場定價

托市政策導致糧食庫存高企,儲備糧“買得進,賣不出”,形成了庫存輪換的梗阻。中儲糧官網數據顯示,2005-2014年,中儲糧累計完成最低收購價和臨儲糧收購約5.6億噸,但政策性銷售僅為4.1億噸,仍有1.5億噸托市糧尚未順利進行輪換。糧食流通環節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讓國儲糧食成為有效供給,而不是躺在國家倉庫里淪為資源的浪費,這要求糧食價格機制的根本調整。農業部去年公布了一份名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480號建議答復摘要”,其中明確提到: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有關要求,立足中國國情、農情,按照“突出重點、有保有效”的原則,對不同品種實行差別化支持政策。從2014年開始,大豆、棉花、油菜籽臨儲收購政策的取消,再到玉米臨儲價格的大幅下調,繼而到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保持不變,新一輪價格闖關切實啟動了。而今年春節前夕,國家首次下調了2016年早秈稻收購價,雖然降幅只有2分錢/斤,但卻意味著價格機制改革的提速。

這些政策都試圖傳遞一個信號——讓市場重新成為糧食價格的定價主體,重塑行業形態,重拾產品競爭力。市場也應該清楚,糧食作為一種大宗商品不可能脫離商品的屬性,其價格不應該只漲不跌。這對于各級政策性收儲企業而言,是個重大的變革,必須認清大勢所在。而這個大勢就是使市場取代政策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因素。其次是思考如何順勢而為,把市場化改革與宏觀調控職能有機結合。如現有業務有符合新形勢要求的,應當著力加強相關板塊,其他板塊則可適當收縮,把鋪得太大的攤子收回來,堅守“小而美”的核心競爭優勢領域;或者能夠利用現有資源開發新業務以適應新常態的,也可重點開發。

三、加工環節:從研究政策到研究市場

當前,糧食加工業嚴重依附于政策存在。我國糧食行業發展的動力源出了問題,不是靠市場內生力量作為引擎拉動,而是靠政策的外力辛苦推動的。也就是說,資源配置的機制,不是市場配資資源,而是政策配置資源,哪里有政策扶持,資源就流向哪里,價格信號也在這個過程中被扭曲,自然無法達到最優狀態。而靠補貼支撐產業的發展,最終都難逃政策破產的劫數,這也是我國多個行業產能過剩的原因所在。

要解決糧食加工環節的供給側問題,必須釋放市場的內生力量。這樣的力量通常來自三類企業。一是行業龍頭企業。在一個競爭激烈,依賴于低價競爭,又無品牌效益的行業,企業一旦在競爭中勝出,會傾向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高附加值的行業價值觀,因為這樣相當于提高了行業的進入壁壘,使自己的地位得以鞏固。也因為企業從低價血拼的環境中一路走來,深知這樣的模式難以為繼,以前沒有實力的時候很多理念難以實施,而今作為行業領導者,就有這個資本了。所以我們看到,中糧、益海嘉里等大型糧食企業,其實都在構建一種品牌效應,不僅從產品本身出發,也從企業的社會形象出發,因為他們早就看到消費者的需求在升級,看到了新的趨勢在涌現。第二類企業是“外來的和尚”,這是我國糧食行業,甚至整個農業升級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可能帶來新的商業模式的改變。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來自房地產、互聯網等領域的大佬進軍農業。由于我國農業發展無論從企業運作、資金使用等方面都落后于這些第二、第三產業,跨界所帶來的沖擊頗值得期待。第三類企業,相對前兩類屬于小改革,但卻最具生氣,他們來自眾多小企業,差異化是他們突破重圍的最好路徑。作為行業的跟隨者,他們帶來了無可估量的“微創新”,推動著行業前進。這些企業,都是我國糧食行業升級發展的希望所在。

在糧食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歷史進程下,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每個主體都不可避免地成為這個歷史的一部分。逆勢而行,即使是千里馬也難飛奔起來,而找準風口,順勢而為,則容易一飛沖天,而這個風口,就是市場本身,就在市場當中。

熱愛農業的朋友們,為給大家提供更好的交流平臺,田聯網特針對玉米、大豆、小麥、水稻行業建立了微信群,此4個行業的種植戶、貿易商、采購商可申請加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三農縱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 | 一本一道a√无碼中文字幕 亚洲无毒AV在线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 色豆豆久久免费网站 |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