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陳文勝新著《大國小村》
《農民日報》2021年11月3日 第3版
關于中國農村反貧困研究特別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的脫貧模式研究,是近年來學術界的一個關注熱點。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陳文勝等學者所著的《大國小村》首次從社會學的視角,對十八洞村的脫貧實踐與脫貧成效開展系統性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學理性、思想性和實踐性。該書基于詳實的數據文獻資料,認真總結了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主要做法、實踐創造和基本經驗,為講好十八洞村乃至全國的脫貧故事作出重要貢獻。著作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脫貧攻堅的巨大成就和偉大精神,反映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內在要求與基本規律,豐富了脫貧攻堅模式研究;嚴謹而科學地對十八洞村發展存在的短板、返貧風險等進行了探討,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智力支持。具體來講,主要特點體現在“新”“精”“深”3個方面。
一是“新”,視角新穎。《大國小村》一書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模式,基于社會學視角全面展示了十八洞村的脫貧歷程。一方面,在全書的章節上,主要有扶貧工作隊、產業變遷與經濟重構、村莊治理、苗寨文化、苗寨社會結構、苗寨環境6個章節,這樣的安排表明它不是局限于研究十八洞村具體的單項變化,而是從社會結構的重塑、治理模式的變化等宏觀視域來研究,這也充分說明精準扶貧給十八洞村帶來的變化,是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社會發展變革,是村寨的社會人口結構、家庭結構、人際結構、治理結構的全方位變遷。另一方面,在書中的具體部分,都先對相關理論概念及研究指標進行了詳細解讀,使全書研究極具問題化、邏輯化。譬如在產業變遷與經濟重構部分,先指出產業培育和經驗重構是鄉村重構的物質基礎和核心內容,拋出要素整合、動力激活和能力培育等一系列前瞻性觀點,進而研究十八洞村在產業方面的具體實踐,體現出十八洞村產業政策設計的科學性和整體性,充分彰顯十八洞村政策的制定、實施與當地環境的契合性,可以說很好地詮釋了“精準”二字。
二是“精”,剖析精準。通過多年奮戰,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為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這場戰役,可謂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所以這些年,國內外一直在不停探尋中國脫貧攻堅的成功法寶。作為精準扶貧首倡之地的十八洞村,這些年的變化可謂一步千年,不但實現了從深度貧困苗鄉到小康示范村寨的“華麗轉身”,而且成為世人皆知的精準扶貧“歷史地標”。對它進行深入研究,無疑為外界打開了一扇窗。《大國小村》一書對十八洞模式進行精細研究,并從這個村的發展變化中總結出了中國脫貧致富的模式和規律,從現實微觀層面詮釋了“中國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制度邏輯。譬如扶貧工作隊章節,展現了十八洞駐村工作隊提煉出披肝瀝膽的赤膽忠誠、披星戴月的工作作風及披荊斬棘的斗爭意志“三披”精神,體現出了“政治路線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性的因素”,充分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在苗寨社會結構章節,著重分析了人口結構、人際關系、婚姻家庭、社會生活等,再輔以大量的實證案例,充分證明中國鄉村的復雜性和獨特性,也充分說明在扶貧實踐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十六字方針的極端重要性。
三是“深”,影響深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在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鄉村振興,這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唯有汲取脫貧攻堅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抓住歷史變革時機,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走好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而梳理和總結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的治理經驗、發展路徑,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大國小村》總結出十八洞村成功經驗、存在的短板弱項、返貧的相關風險,對于我們研究脫貧地區如何在脫貧之后,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產業、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確保穩定可持續脫貧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特別是關于村莊治理的思考,分析家庭權威與公共權威的演變歷程,自治、德治與法治融合的多元治理模式,鄉政、縣政與村治關系的新變化等,以及十八洞村扶貧工作隊在治理人才的培養、“互助五興”管理模式、治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的具體實踐,為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有效推進鄉村治理提供了典范和樣本。再比如書中的苗寨環境章節,關于十八洞村在村莊風貌方面“拆還是不拆”“傳統風格還是現代風格”“生活資料還是生產資料”等方面的思考與案例,為我們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美麗鄉村建設路徑提供了很好的答案。這些對于我們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及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及推動作用。
總而言之,《大國小村》一書體現了各位專家學者扎實的學術功底和求實的學術態度,彰顯了專家學者對三農工作的滿腔熱情和深厚感情,有思想、有深度、有價值,是一本難得的上乘之作,值得學習、值得推薦。未來30年將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是更有可為、大有可為的時代,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筆耕不輟,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智慧。
(作者系湖南省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1年11月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