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為了促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選擇主導產業、膨脹產業規模是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建設山東半島城市群,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大力促進農村城鎮化,將為制造業基地建設提供資金、勞動力、基礎設施等有效保障,進一步推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發現實現城鄉一體化,是山東半島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功選擇。而山東半島獨特的地理環境、社會因素和經濟狀況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優厚的條件。
關鍵詞: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鄉一體化;選擇
近年來,山東省委確立了建設山東半島城市群、加快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的區域經濟發展新舉措。為了促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選擇主導產業、膨脹產業規模是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不可否認,在山東半島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大力促進農村城鎮化,將為制造業基地建設提供資金、勞動力、基礎設施等有效保障。而制造業規模的膨脹又將有力地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本文通過對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的研究和探討,旨在尋求加快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利條件
山東半島城市群,包括濟南、青島、煙臺、淄博、濰坊、威海、東營、日照八個設區城市組成的頗具規模的城市鏈,下轄22個縣(市、區)、1003個鄉(鎮、辦事處),面積7.3萬平方公里,人口3905萬。山東半島城市群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10215億元,占全省68.5%,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基礎,是我省經濟發展的中堅。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其工業起步及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階段,城鄉居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收入差距,而且這種差距在一定時期會持續擴張,這是一種普遍現象(1)。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半島地區作為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迅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兩位數的速度,許多年份達到20%以上。而且,沿海地區的城市作為區域經濟增長中心,其發展更是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工業化速度增長迅速,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的超常速發展,充分發揮了“龍頭”作用,極大地推動了全省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由此也帶來了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鄉發展的不協調。也影響了半島經濟的發展。分析和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結構,我們可以發現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小城鎮,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是山東半島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功選擇。而山東半島獨特的地理環境、社會因素和經濟狀況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優厚的條件。
(一)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自然特點看,山東半島地區處于季風區,屬于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區內徑流季節變化大,海洋性氣候條件適宜,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活條件優越。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按照城市發展的規律,依靠規模聚集,有利于形成對轉移人口的強大吸引力。具有較長的海岸線,有濟南、青島等經濟大都市,有青島、日照、東營等進出口的窗口,有煙臺、威海等承接日韓經濟輻射的敏感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高。有淄博、濰坊等傳統的工商業基地和農業產業化基地,這些都有利于農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二)鄉鎮企業的規模膨脹是小城鎮發展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
山東半島鄉鎮企業的發展歷史久、規模大、效益高,在國民經濟中一直占有較大的比重。它有力地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資金和勞動力等資源合理配置,也由于鄉鎮企業在地理位置的合理分布,促進了農村小城鎮的發展和壯大。沿海地區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幾個條件:一是旺盛的市場需求。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國民經濟呈求大于供的格局,市場面臨嚴重的短缺,刺激了沿海地區的鄉鎮企業的發展。二是信息掌握的程度。由于沿海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緣特點和人文特點,因此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愈來愈緊密,他們很好地掌握并利用了國際市場的信息,同時借助這個優勢又引進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三是歷史傳統的影響。沿海地區生產意識強,人員素質高,生產技能掌握的水平高,從而保證了鄉鎮食業發展的人才需要。而鄉鎮企業的發展當時受城鄉分割政策的影響,只能在小城鎮集中,從而保證了小城鎮的發展,實現了農村勞動力的順利轉移。
(三)山東半島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為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對沿海地區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使沿海地區經濟發生了大的跨越,農業生產條件逐步得到改善;集體公共積累的增加和農民收入的增長,使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籌集有了保障。近年來,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有許多國外企業在沿海地區落戶,帶動了小城鎮建設。在小城鎮投資方式上形成了國家、集體和個人,內商和外商多元化投資,共同參與小城鎮建設的格局。
(四)山東半島制造業雄厚的基礎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產業支撐
伴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山東半島制造業的發展重點和優勢逐步向汽車、機車、船舶、電子家電、橡膠石油化工、鋼鐵冶煉制材等重化工項目發展。歷年來,形成了濟南重型汽車、青島專用汽車、煙臺轎車為中心的汽車制造業基地,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青島造船基地、青島家電產業、青島、威海子午胎橡膠產業、濟鋼、青鋼等鋼鐵產業。這些重工行業的發展,極大地影響和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吸收、接納和安置了工人和農民的就業。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完善了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二、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結合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實際,探討適應自身特點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形成以龍頭城市輻射帶動、以縣域經濟為連接點、以農村小城鎮建設為基礎的市——縣——鄉(鎮)村一體化模式,將對山東半島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的特點
山東半島串聯著山東最密集的城鎮和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在這里大中城市規模大,功能全,經濟發展迅速。如何利用這一優勢,輻射帶動農村小城鎮,形成城市工業和農村工業之間的聯合協作,是我們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最初構想。在這種城鄉一體化的模式中,“城”是指地級市、縣級中等城市,“鄉”則是指農村縣級以下小城鎮。即形成市(地級以上中心城市)——縣(縣級市)——鄉(鎮)村一體化發展模式。以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中小城鎮,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鄉一盤棋,經濟一體化。這一模式有以下特點:
1、一體化發展層次明晰化。中心城市既是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又是經濟技術的輻射源;縣城為連接城鄉的紐帶,傳遞輻射的中轉站,承擔著承城啟鄉的雙重職能;農村則成為城市輻射的接受體。
2、一體化的范圍擴大了。城鄉一體的范圍是整個中心城市區域經濟的一體,而不是縣、鄉范圍內的區域經濟的一體,有利于形成較大區域的經濟整體的共同發展。
3、一體化符合沿海地區市管縣的新型建制,有利于行政職能與市場功能相結合的發展。
4、一體化符合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協作,各種生產要素能夠得到較為合理的配置。
5、一體化可以形成區域性競爭格局,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6、一體化尤其突出了縣級綜合、協調的功能,不至于出現聯合協作的斷層,強化了計劃和統一的功能。
(二)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步驟構想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處沿海,是我國、我省的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都居上游。它們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上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農村城鎮化水平比較高。但仍然存在著城鎮規劃不甚科學、布局不甚合理、城鄉發展不同步等問題。這些都是在今后的城鎮化道路的選擇中我們必須加以避免的問題。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統籌兼顧、合理安排、上下聯動、共同發展,恰當地掌握聯合協作的幅度和每一個歷史階段發展的程度。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城市化將在自上而下和白下而上的兩條軌道上繼續并行,鄉村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協同發展,城鄉進一步融合。不能單一的依靠大中城市或者是小城鎮,而要以大中城市為中心,小城鎮為重點,依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結合的城鎮體系整體帶動。根據實際情況和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可以采取逐階段的發展和適當發展的戰略措施,即:先縣(市)、鄉進行一體化發展,形成第一、二梯度的初級一體化后,再上新臺階,實現三個梯度大范圍的區域性城鄉一體化。
第一步:發展農村小城鎮。合理布局鄉鎮格局,依托現有鄉鎮基層組織,統籌安排、合理配置自然資源,發揮區位優勢,適當撤鄉并鎮,形成農村小城鎮。第二步,縣、鄉一體化發展。縣、鄉是直屬的兩級行政領導關系。若干個鄉(鎮)和村,既構成了基層政權,又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單位,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綜合性。就整個縣級國民經濟而言,一體化發展存在客觀必然性。通過發展縣域經濟,促進縣城與鄉鎮密切聯合,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進一步加快農村城市化水平。縣城建設要按照“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原則,在集中抓好完成建設的基礎上,建設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中心鎮,逐步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中心鎮為骨干的城鎮格局,達到合理配置各類資源,人口布局合理,物流相對集中,資金重點投放,為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民提供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因此,縣、鄉一體化發展是先行一步的戰略選擇。第三步:市、縣、鄉一體化發展。在縣(市)鄉(鎮)村一體化基本形成的基礎上,將城鄉一體化向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發展。即把市轄的若干縣(市)的“小一體化”經濟納人整個市的范圍內,實行更廣泛的社會化協作聯合。其目標延伸到鄉村工業化的方向上來。借助半島旅游產業優勢,打造市、縣、鄉旅游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三、山東半島城市群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措施
(一)加強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鄉一體化規劃建設
山東半島作為一個區域經濟群體,要形成新的經濟隆起帶,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除了正確處理國民經濟各種經濟關系外,還必須強化農村經濟的功能,通過實施農村城鎮化,充分發揮規模與簇集效應,形成城鄉一體化、經濟同步發展的格局,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各縣級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在全國較為普遍地展開,并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較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利用了系統工程的方法、模糊數學、灰色理論等先進的手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些都使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向縱深、向生產社會經濟系統邁進了一大步,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我們深刻地感到在經濟發達地區僅僅進行縣級農村經濟發展規劃還是很不夠的,應當在縣級規劃的宏觀指導下進行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統一規劃(2)。
其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經濟管理的梯度推移發展戰略模式、點軸開發策略模式,明確優化城市布局,重點發展大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合理發展小城鎮,形成優勢互補的城市體系。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原則,培植發展濟南、青島兩大龍頭城市,強化輻射帶動作用。重點圍繞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創新能力,強化集聚和輻射作用,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發揮在山東半島經濟帶中的帶動和主導作用。重點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大力發展縣級中小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形成上下貫通、協調一致的城市集群。
(二)充分發揮濟南、青島兩大龍頭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發展濟南、青島是城市群的兩大核心城市,是促進半島群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濟南市作為省會城市,是環渤海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省的政治、經濟、文教、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和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是經濟發達、設施先進、管理高效、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的大都市區。其地區服務職能最發達。青島臨近海岸,是我省對外經濟的窗口。青島強則半島強,半島強則山東強,作為半島的前沿,它是城市群地區制造業職能最突出的城市。它有條件匯集更多的物質流和信息流,并把它們更好地發散出去。今后我們要強化青島的中心城市地位,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城市建設檔次(3)。充分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城郊經濟的發展。濟南市商河縣的玉皇廟鎮近年來借助區位優勢,實施工業立鎮戰略,在培植玻璃、機械加工、紙塑制品和農產品四大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引進了一大批總投資近億元、利稅幾個億的鋼鐵、化工和飼料加工企業,使原來以農業為主的鎮,在逐步向農業產業化和制造工業配套化的方向轉型。
(三)加快發展小城鎮,增強示范帶動能力
小城鎮是農村一定發展時期的鄉鎮企業的大本營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器與蓄水池。小城鎮地處農村與城市結合的地帶,是實現城市工業與鄉鎮工業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它不但肩負著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使命,而且承擔著支持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的重任。發展小城鎮,促進鄉鎮企業向工業小區集中、連片發展,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引導農民逐步向小城鎮轉移和集中,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空間。
1、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水利、公路、鐵路、電力、倉儲、信息等的建設,通過這些配套設施的建設,帶動一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開辟新的廣闊的就業領域。能提高其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城鎮內外企業和個人經商辦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能增大農民向小城鎮聚集居住的吸引力,從而促進小城鎮房地產業的發展,拉動建材、建筑等二、三產業的發展,使其成為農村經濟一個長期發生作用的增長點。
2、發揮小城鎮的地域優勢,吸引并鼓勵鄉鎮企業進駐城鎮,建設工業經濟小區,提高鄉鎮企業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增強其行業競爭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再次發揮其吸納農業勞動力就業的重要作用。
3、小城鎮面向城市、農村兩個領域,上聯城市,下靠農村,是城鄉之問聯系的紐帶。它具有交通樞紐功能,物資、信息、資金集散等多種功能,它接受大中城市的輻射,能夠將城市先進的產品、技術、需求信息等向農村地區傳遞,能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和鄉鎮企業產品較為順利地向城市輸送。通過這種雙向交流方式,擴大了農村商品市場,使小城鎮成為工業品的銷售網點和農產品的集散地。
4、與鼓勵興辦工業園區相結合;依托當地資源,建立各類專業化加工小區,聯接城市帶動農村,使小城鎮成為農村人口轉移和鄉鎮企業集中地,農村人力、物資、資金的聚集地。大規模招商引資,鼓勵外來人員到本地投資辦廠,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刺激消費,帶動經濟發展。青島市城陽區利用區位優勢,加大力度,引進外資,為他們提供優越的發展環境,引導和帶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吸收和安置大量農民,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成為東方明珠。城陽區現已形成蔬菜、果品、水產、畜牧、花卉五大農業優勢,形成以鄉鎮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國內引進企業和私營企業為代表的投資主體及機械、電子、紡織、化工、建材、食品、飲料、醫藥為主體的工業體系。產品出口六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中已形成市場流通、房地產開發、交通運輸、倉儲并舉的發展格局。
(四)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城區位品牌
縣域經濟是在以縣城為中心,全面發展縣城基礎設施建設,以帶動鄉鎮所在地小城鎮發展,形成衛星城市。通過農業深加工項目向縣城集中,新型工業園區在縣城或城郊落戶,吸收和安置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縣城建設和發展。通過培植主導產業,擴大老工業基地建設,大規模地招商引資,鼓勵和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促進縣城建設。要加大外向型經濟發展力度,面向世界,發展國際經濟大聯合;面向國內市場,向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招商引資,積聚各種資源優勢,打造本地區位品牌。壽光市通過蔬菜批發市場建設,聚集了外地大量客戶來經商,帶動了本地生產專業戶發展,使縣城發展為門類齊全、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化新型縣城。實現了縣鄉一體化的共同發展。龍口市委、市政府把在城鄉一體發展上做表率、打先鋒作為首要任務,充分發揮縣級作為城鄉一體建設基本單元和前沿陣地的主體作用,堅持城鄉一體化是城鄉完全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他們充分認識到在這個過程中,絕不是所有鄉村都變為城市,更不是城市鄉村化,而是消除城鄉差別,使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達到城鄉共享的過程。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突破。先后被授予“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中國食品百強縣”、“中國果菜十強縣”、“全省農民增收先進市”、“全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市”等榮譽稱號(4)。壽光市場的發展培育了蔬菜生產基地。全市逐步形成了12萬畝韭菜生產基地、30萬畝大棚蔬菜生產基地、6萬畝食用菌基地和l0萬畝露天蔬菜生產基地等十幾處連片的生產基地和百華里蔬菜大棚生產帶。豐富的蔬菜資源成為市場的堅強后盾。市場的發展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全市形成了以蔬菜批發市場為核心、以鄉鎮蔬菜分市場為補充的農副產品市場體系。與蔬菜生產密切相關的蔬菜種子、竹竿竹器、鋼絲、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市場應運而生,其中蔬菜種子市場和竹竿竹器市場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專業市場。全市發展蔬菜購銷公司、經濟公司100余家,農民專業協會及技術小組100多個,蔬菜運銷專業戶、專業村、聯合體近萬個。
(五)實施縱向、橫向聯合,按功能定位城市規模
各中小城市要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實力,發展主導產業。要優勢互補,不能盲目貪大求洋。要圍繞整個經濟帶的經濟發展,勇于打破行政區域界限,跨區域聯合,甘于作“鳳尾”,甘于做配角,搞好配套服務。特別是小城鎮更要拾遺補漏,從小項目做起。一些近郊城鎮可以結合城市郊區化的進程,吸收大城市轉移的人口和產業,成為大城市的衛星鎮,直接接受城市文化和城市觀念的輻射。市、所在地的區、辦事處,是城市和農村的過渡區,對城市有很強的依賴性,有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的經濟前驅性。要緊緊圍繞城市規劃要求,在完善城市配套上下功夫。建立適合城市居民需要的副食品基地,建立適應城鄉市場需要和吸引城市工業擴散的工業結構,努力發展第三產業。上上下下,相互聯合,互相支持,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實體。淄博市依靠傳統產業優勢,實施工業興鎮,形成了博山瓷器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日照市充分利用沿海海域寬廣的優勢,形成了圍繞海域發展的生產、加工、銷售及旅游等多行業發展的氛圍,帶動市縣鄉一體化發展。
(六)實施外向型戰略,搭建經濟全球化平臺
半島城市群有日照、青島、煙臺、威海、東營五個地市臨近海域,有較長的海岸線,發展對外貿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青島作為全國較大的進口港口,是對外貿易的領頭羊。煙臺渴望成為以現代制造業為中心的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威海和日照在積極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東營作為新興的石油工業城市,在努力拉長產業鏈條,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在這些地區要圍繞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吸收國外技術和項目來本地落戶。半島城市群應以經濟國際化為市場導向,強化與日韓的經濟聯系,把與韓國的經濟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5)。并進一步向內地延伸和擴散。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使農業向深度、廣度發展,有利于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更大程度上使農民向小城鎮集中,帶動小城鎮發展。從目前農業產業化發展來看,外連海外、內接農戶的“市場+企業+基地+農戶”是山東半島農業產業化經營比較成功的模式。通過鄉鎮企業的集中帶動城鎮規模的擴大,增強小城鎮的人口和經濟集聚程度,形成規模收益。
參考文獻:
1、張晴,羅其友,劉李峰,國外城鄉統籌發展的做法與經驗,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9,(02):76-80
2、張立生,經濟發達地區開展鄉(鎮)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必要性的探討,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987,(06):45--48
3、王成新,李新華,王格芳,城市群競爭力評價實證研究——以山東半島城市群為例,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05):50-54
4、姜迎春;熊偉,龍口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情況調查,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03):49-53
5、孫曉娜,淺析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變,經濟研究導刊,2009,(23):61-62
6、李興山,現代管理學,現代出版社
作者簡介:林敬龍,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經濟師,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和經營管理研究。
來源:第八屆縣鄉干部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