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新華不系,是體制內長期從事農村工作的干部,基于對農村工作的思考,擬對對《山東回應"合村并居"》進行十評,本期先發表前三評,本公眾號今后將繼續連載。
【十評山東回應"合村并居"之一】
一,自然資源廳的理由不成立
1."空心村"多不能成為"合村并居"的理由
"空心村"出現的原因是產業落后、人才流失,恰恰應該補短板、增投入、配套好生產生活服務設施,留住年輕人,吸引外來人,發展鄉村產業。
2."合村并居"并不能降低公共服務成本
公共服務無死角。拆遷后的村莊即使無人,必要的道路、水電和農田水利設施仍然要建,而且"合村并居“后增加農民生活成本支出,增加行政管理成本。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的根本出路,在于精簡鎮、村財政供養人員,提高公共服務效率,開源節流。
3."群眾自愿"淪為空談
據調查,對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愿望,農民群眾確實十分迫切,但多數更希望舊村改造,而不是拆遷并居。據已經實施的項目地調查,所謂群眾自愿,多數是鎮村干部反復動員勸說,乃至威逼利誘的結果。
4."節約土地"是"瞞天過海"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本質上是賣農民的建設用地,為城市所用,本身沒有節約土地。至于復墾,很多村莊舊址,無法復墾,有的村莊舊址甚至屬于農田,前幾年土地調查時,因為"上山下灘"而將一些在山地、河灘的村莊標記為農田,實際無法復墾。而且,農村建設用地并不寬松,發展非農產業用地長期緊張而無法滿足。
二、財政廳的理由不成立
1.通過拍賣"增減掛"指標實施"合村并居"是項目存在的前提,項目立項的標準之一就是自我平衡、不能超支,縣、鎮、村算賬時,實際上攤入了許多歷史債務,以及正常行政開支費用。財政沒有從中賺錢的說法,站不住腳,瞞不了人。
2.農民宅基地是最大的財產權,升值空間越來越大,通過"增減掛",在當前一次性拍賣上市,對農民長遠利益形成嚴重損害。加之有的項目補償農民標準太低,成為新的致貧丶返貧因素。
3.增加"三農"投入是財政職責,不容推卸
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是不斷加大"三農"投入,以城帶鄉,以工補農。財政部門應該千方百計開源節流,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益,不斷加大"三農"投入,不能找理由"挖肉補瘡"。
【十評山東回應"合村并居"|之二】——四點違背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精神
一、與民爭利。賣農村土地指標化解地方債務、增加財政收入,與中央增加三農支出丶以工補農丶以城帶鄉精神相違背。
二、與農爭地。鄉村振興建設用地十分緊張,農民宅基地占用的建設用地完全可以用于發展庭院經濟丶家庭農場丶民宿和采摘觀光,違背鄉村振興戰略確保用地需求的精神。
三、增農負擔。由于拆遷補補償偏低,多數農民上樓負債累累,加之集居生活費費用增加,形成新的農民負擔,與中央扶貧丶減輕農民負擔精神相違背,成為新的致貧、返貧因素。
四、浪費資源。集中居住新建小區浪費大量鋼筋丶水泥丶石頭、黃砂資源,集中居住產生的污染需要工業化處理,與分散居住自然降解丶有機肥料化截然不同,是不可修復的污染,與建設生態鄉村的中央精神和"兩山理論"相違背。
【十評山東回應"合村并居"|之三】——對農村"三產融合"、"五生合一"的割裂
山東推動"合村并居"的另一個理由,按省農委辦丶省農業農村廳的介紹,是農村"一些(不是全部)村小、散、遠問題突出",客觀制約著農村發展。作為"三農"主管部門,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其核心是這個主管部門的說法完全表現出對"三農"問題的外行——把農村產業當作城市產業、把人口集聚等同產業集聚、把農村村落視為城市社區,割裂農村"三產融合"丶"五生合一"的有機聯系。
一、家庭經營是中國農業特色經驗
中國農村人多地少、土地狀況千差萬別,小農經濟、家庭經營是中國數千年精細耕作農業的基本創造和基本經驗。小農不意味著落后,以色列丶荷蘭、日本、韓國、臺灣等地的現代農業發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即使實行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型如國營農場,最終仍離不開家庭經營的基礎。農業家庭經營的特點,是與耕地狀況緊密相關的,是與耕作半徑緊密相關的。家庭經營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可以發展"庭院經濟",一家一戶、宅前屋后、前店后坊,生產與銷售全都依賴"庭院"這個場地,家庭手工業、家庭養殖業丶食品作坊、家庭民宿,全部依賴這個場地,八九十年代的的鄉村工業都是從此發展壯大的。搞工業園區丶商業集聚區是城市思維,不僅是對傳統鄉村工業的破壞,而且也使鄉村工業陷入與城市工業同質化、喪失其獨特競爭力的困境。因此讓農民遠離耕地上樓集中居住,放棄一家一院的家庭居住,是違背傳統經驗的。
二、分散式布局是中國村落特色模式
由于土地狀況的差別,由于家庭經營的的需要,農民居住村落呈現自然分散式布局的特點,這是農民與自然長期適應的結果。行政強制性"合村并居",無疑是與自然相違。其一,適度分散式布局,有利于提高耕作效率。農耕生產的最大特點是"現場式決策與管理","躬耕垅畝"不是文藝浪漫的無病呻吟,不是官府衙門的紙上談兵,而是農耕生產的天然要求。無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農田的溫度、濕度、肥力,作物的長勢、蟲害等,互聯網不可能全覆蓋,不可能代替現場,必須扎根土地才能真正了解。其二,分散式布局,是血緣、地緣的自然結合。從家庭經營,擴展到氏族經營丶宗族經營的歷史邏輯,是做大做強農村產業的經濟學奧秘。互助合作丶集體農莊丶股份制合作,紐帶是市場,是內部合作、外部競爭,是"內圓外方方"與"內方外圓"的辯證,改變不了分散式村落的生命力。無論城市化發展到何等程度,也不能消滅村落,無節制的城市化已證明將對人類帶來毀滅性陷阱與災難。
三、"三產融合"、"五生合一"是中國鄉村文明優勢
傳統中國農村"自給自足"是優勢文明,農業、手工業和產品交換是有機融合的。現代農村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同樣要繼承這種傳統、發展這種傳統、創新這種傳統,而不是要拋棄這種傳統、消滅這種傳統。在當前,以農業為基礎,發展家庭手工業、鄉村農產品加工業和集市貿易丶渠道銷售丶電子商務,乃至民宿旅游、養老健康產業等等,都離不開家庭經營、庭院經濟,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是保持鄉村活力的經濟基礎。"合村并居"只見樓不見人、只見樓不見產業,從長遠看只會導致"空心村"變成"空心樓”、"空心社區"。概括為理論而言,中國傳統村落是生產、生活、生態、生存、生命的"五生合一"的田園庭院綜合體",是農業、手工業、集市業"三產融合"的有機經濟體,"合村并居"特別是"一刀切"式大規模統一行動,無疑是無情的丶殘暴的割裂之舉。
山東回應“合村并居”:做到“五個堅持”,不搞強迫命令“一刀切”,不能增加農民負擔
在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省自然資源廳廳長李琥對山東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作了介紹。他說,目前,我省將縣域村莊大體分四類。1、集聚提升類,主要是現有規模大的中心村;2、城郊融合類,主要是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村莊;3、特色保護類,主要是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4、搬遷撤并類,主要是位于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看不準的村莊,暫不做分類。
據了解,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要求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中央農辦等5部門下發《關于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省結合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2019年年底完成村莊分類工作,2020年年底完成村莊布局,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實現村莊規劃應編盡編。
“遵循鄉村振興規律,統籌考慮山東的自然地理稟賦,針對平原、丘陵、山區的不同情況,根據村莊特點和實際,體現鄉村山水格局和自然脈絡,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塑造鄉村風貌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李琥介紹說,山東在農村社區建設中注重做到“五個堅持”: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規劃先行、堅持尊重群眾意愿、堅持穩妥推進、堅持效果導向。
山東農村數量多,規模小,布局散,密度高。全省行政村數量6.95萬個,數量居全國第一,平均人口530人,在全國居倒數第二。隨著山東縣域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向城市聚集,導致農村空心村多、老人和留守兒童多,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愿望越來越迫切。空間布局分散,導致了配套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成本高,不經濟,需要全域考慮,優化布局。
據了解,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我省堅持尊重群眾意愿,注重把維護農民權益放在首位,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作為根本出發點,堅持村民主體地位,堅持群眾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動。特別是在拆遷補償、安置區選址、安置住宅戶型等關鍵環節,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相信群眾,尊重民意,落實民意。拆不拆、搬不搬、建不建,由農民群眾說了算,村民同意率必須達到95%以上才能實施,不搞強迫命令“一刀切”,不能增加農民負擔。
“我們堅持穩妥推進。目前,農村社區建設還處在探索推進階段,沒有下指標派任務,沒有大規模的大拆大建。比如,去年以來全省批復實施增減掛鉤項目114個,涉及村莊268個。”李琥介紹說,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我省著力解決農村社區的生活居住、交通通訊、供水供電、就學就醫、衛生改廁、垃圾處理等問題,努力改善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效率,優化配置城鄉用地結構布局,耕地不能減少。復墾新增的耕地歸村集體所有,連片流轉用于發展蔬菜大棚、水果苗木基地等現代農業,將預留用地發展適合農村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生態旅游業,拓寬農民持續增收渠道,帶動農業農村發展。
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希信介紹,目前看,山東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醫療、教育、養老、環境衛生等公共服務歷史欠賬較多,客觀制約著農村發展,影響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要補上這些短板,除了加大財政投入外,在一些村莊“小、散、遠”問題突出的地區,在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群眾主體、依法依規、穩妥有序”的前提下,適當布局建設一部分農村社區是必要的。
下一步,我省將繼續認真貫徹國家要求,對基層的創新創造進行認真總結,對工作中產生的偏差和問題及時糾正,堅決把維護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把好事辦好。
在今天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有記者還提問山東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和建設中,是否有運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情況,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劉興云表示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首先,國家出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政策,目的是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緩解土地供需矛盾、保護耕地資源、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并不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
其次,對土地增減掛鉤收益的使用管理,國家有嚴格規定。根據《國務院關于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 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47號)等文件精神,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取得的收益,嚴格執行優先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定,統籌支持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等支出。
第三,目前我省一些地方結合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推進農村社區規劃和建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政府需要承擔大量的水電氣暖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即使在平原地區,項目出地率較高,土地增減掛鉤取得的收益,也難以完全覆蓋項目成本,地方政府還需要再投入一部分資金,不可能增加財政收入。
“比如,我省禹城市,2010年以來一次規劃、滾動開工28個農村社區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8億元,預計實現土地增減掛鉤收益16億元,投資缺口部分2億元主要通過政府投資來彌補。”劉興云介紹說,我省將切實加強對相關土地收益使用情況的監管,一旦發現違反有關規定的問題,立即予以糾正,并嚴肅問責,確保土地收益“來自農村、用于農村”。
據了解,近年來,全省各級財政“三農”投入保持穩定增長,從財政決算反映的農林水支出數據看,2018年全省農林水支出998億元,比上年增長4.6%,占當年總支出的比重為9.88%;2019年全省農林水支出1074億元,增長7.6%,占總支出的比重達到10%。
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在持續加大“三農”投入的同時,激勵縣鄉加快發展,上下共同努力,努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