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講,縣是一個封閉的區域。而城鎮化是城鄉之間、城鎮之間、城市之間各類要素的流動,因此是開放的。所以,一個縣要推進城鎮化,必須有開放的大視野,要在開放的大格局下謀劃縣域城鎮化。這就需要不僅能發揮縣級行政力量在推動城鎮化過程中的關鍵性作用,還不能把縣政府的作用等同于僅在這個縣的地域內實現城鎮化。
首先,要認真分析縣域與外部的關系,重視就地與異地兩種不同的城鎮化道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一些縣融入了城市群,甚至成為發達都市圈的一部分,這些縣就近就地城鎮化更具條件。中西部有一些縣,不具備就地就近城鎮化的條件,則應創造條件讓農民工外出,走異地城鎮化的道路。近年來,一些地方結合水庫移民搬遷、礦山修復等,請農民走出山區,到外邊的大中城市中去,通過這種辦法提高城鎮化率,同樣可取。
其次,要在開放的格局下推動形成縣域的城鎮功能定位。一個縣,通常各種職能機構都齊全,就自身而言,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放在開放的城鎮體系框架下,一個縣的功能定位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縣成為大城市的“后花園”,有的縣專注于建設農產品物流中心,有的縣則承接城市產業轉移并進行配套,成為特色產業集群地區。總的來說,各個縣都應在開放的大格局中謀求更具差異化的戰略性、競爭力定位,通過形成城鄉統籌、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來發揮其最大價值。
再次,要在開放的環境下找到縣域城鎮化的重點載體。近年來,特色小鎮、經濟發達鎮的發展很熱,既有政策推動,又有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哪些特色小鎮、經濟發達鎮能建起來、能存活、能有前景?按照什么樣的開發時序去推動興建特色小鎮?都需要在開放的環境下制定計劃,作各類深度考量。當前,一些市與縣層層搞特色小鎮的“計劃生育”,甚至一些不具備條件的地方也要建設特色小鎮,可想而知,有的特色小鎮將面臨夭折的厄運。
總之,在開放的格局下謀劃縣域城鎮化,既要看到縣級行政單元動員資源的能力,更要看到城鎮化就是要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看到各類資源所代表的生產力在流動時要漫過縣域的行政區劃界線。一個縣的城鎮化規劃與戰略要順應與引領這樣的趨勢,才能推動縣域經濟與縣域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