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宋曉東:中國農業大轉型:發力供給側 拓展價值鏈

[ 作者:宋曉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22 錄入:19 ]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取得的成就,穩國之基、安民之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農業發展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成本與效益、生產與環境等方面的矛盾開始凸顯。與之相應,中國農業也進入了大轉型時代。

目標轉型:從重量到質、量并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1624萬噸,同比減少0.8%,這是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下降。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十三五”期間糧食不追求連年增產,在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過去,農業增產成為經濟穩定向好的重要亮點。新時期,在農業生產相對穩定有保障的情況下,中國農業開始了一場由“量”到“質”的深刻變革。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實際上,這一進程已經拉開大幕。2016年,我國在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調減種植面積約3000萬畝,今年還將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并改種大豆、雜糧、青貯玉米等作物。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說,當前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改變,過去的矛盾是吃不飽,現在是結構性矛盾,有的農產品供大于求,有的供不應求,結構性的調整正在成為我國農業改革的重點。

農業的發展不只讓老百姓端穩飯碗,要吃飽更要吃好。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進程的全面鋪開,中國農業正在從生產端、供給側發力,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優化,以適應消費者的新需求。

路徑轉型:從粗放到精細、綠色

一萬畝麥田,從種到收只雇了5個人,并且畝產高達650公斤——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的種糧大戶唐全合利用星陸雙基氣象監測系統,根據土壤溫濕度、降水概率、葉面積指數等,操作自動化設備進行播種、管護、收獲,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成本。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方式較為粗放,農業資源面臨著長期透支、過度開發等問題,資源、環境兩道“緊箍”越繃越緊,傳統老路難以為繼。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農業發展路徑正在深入人心。

梅獻山是浙江麗水市大姆山上一片茶園的主人。25年前,這片茶園開始不施肥不施藥,毛蟲、蚜蟲爬滿茶園,觸目驚心,鄉親們笑話梅獻山傻。然而,25年后整個大姆山成了綠色天堂,好山好水好空氣孕育了好農業。一個“不使用化肥農藥”的家庭農場,一年銷售額60萬元,盈利就超過30萬元,養生農業點綠成金。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認為,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轉變農業發展路徑,由粗放向集約化、精細化轉型,提高農作物單產,以綠色發展帶動農業生產轉型,以現代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產出,已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政策轉型:從“扶著走”到“領著跑”

2016年,國家在內蒙古和東北三省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將過去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供求關系靠市場調節,鼓勵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從“扶著走”到“托住底,領著跑”,農業支持政策轉型邁出了歷史性的一大步。

新世紀以來,糧食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陸續出臺,對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定海神針”般的作用。

然而,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原有農業支持政策開始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市場扭曲日益嚴重、不適應適度規模化經營的發展趨勢、忽視農業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等。政策轉型就是要在保障糧食安全、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前提下,對農業支持政策體系進行調整,解決上述問題,為農業農村發展培育新動能。

2015年起,國家在部分地區開始試點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把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加之正在試點的“價補分離”改革,農業支持體系轉型的大框架逐漸清晰,正在不斷深化、優化。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這再次表明,從扶持到引導,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凸顯市場化導向,將更有效引領農業向精品、綠色、適度規模、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模式轉型:從“一產”到“六產”

2016年玉米價格的低迷讓不少人揪心,但糧食加工行業卻迎來了多年未見的“春天”。2016年,黑龍江省糧食加工企業累計納稅8.94億元,同比增長39.9%;累計實現利潤9.92億元,同比增長46.7%,其奧秘就在于農業不再局限于“種糧賣錢”。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在鄭州市中牟縣一間“葉菜工廠”內,定植架上的花邊葉菜嫩綠蔥翠,鱗次櫛比,沒有土地,一樣可以生產新鮮的蔬菜。不僅如此,這個“葉菜工廠”還是農業體驗教育場所,2014年開業以來,每周都有幾千人在此接受科普教育,體驗播種、澆水等農耕文化,已累計接待游客數十萬人次。

如今,類似的農業發展模式正在各地蓬勃發展。農業也從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向全鏈條延伸,向多功能拓展,與二三產業融合,從“一產”到“六產”,開辟了農業發展的新空間、新境界。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表示,未來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將進一步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在融合中獲得最大利益。此外,農產品精深加工將進一步貼近消費者生活,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帶動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半月談 2017年03月0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精品在线国产午夜精品 | 一区二区国产欧美日韩 | 在线观看理论片国产 | 婷婷网色偷偷亚洲的天堂 | 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