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扶貧辦收到了一封貧困戶自愿申請退出貧困戶的信上,信上說扶貧工作人員隔三岔五需要他填資料、簽字,或是要求對院落、房屋內部拍照,不勝其煩,嚴重影響了他的生產生活,因此提出申請退出幫扶范疇。一石激起千層浪,筆者以為,這正是當下扶貧工作需要反思的地方。脫貧攻堅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大家都想下大力氣抓準抓實抓出成效,切實幫助貧困戶盡早脫貧,然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一些基層部門沒有把握住扶貧工作的特殊性,仍然套用機關工作的模式,過分注重“痕跡”,為了摸準底數、方便督查,設計了一系列規范統一的表冊,項目細之又細,數據務求精確,還要求一式幾份,貧困戶簽字畫押確認。本來這樣做的出發點是想把工作做得細致完善,不想卻落入了文山會海的形式主義,一方面引起了群眾的反感,另一方面也讓扶貧干部難以正常開展工作,在眾多的資料要求面前,扶貧干部不得不先應付資料,再考慮具體工作,本末倒置。更讓扶貧干部感到無奈的是,有些問題通過資料反映上去了,結果過幾天下達的是一則要求更為詳盡的文件,于是,又開始新的一輪資料會戰,哪里還有時間和精力到田間地頭去和貧困戶深入接觸,切實開展幫扶。
所以,要想打好脫貧攻堅戰,就要轉變思路,真正“接地氣”,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實打實地幫助貧困戶走出貧困,而不是在資料上扶貧。
(作者地址:綿陽市平武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