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折達公路是一條投資近16億,專門修建的扶貧公路。這條公路經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當地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群眾出門只能爬山或者坐渡船。拖延半年的整修工程,刷了刷漆就草草收場;整改不到位的情況,反映到甘肅省公路局、交通廳,結果卻都是“此路不通”;花十多億元資金修建的扶貧路,就這樣成為了一條危險叢生的問題路。(04月02日 人民日報客戶端綜合)
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建好農村“四好路”作出了系列的指示,而甘投資10多億元的肅省折達公路,則在“黑心”的施工方手中、監管部門的失職瀆職中建成了“傷心路”,如何保證扶貧路建成暖心路,唯有黨規紀法作保障。
扶貧項目豈能擦油。折達公路建設,是當地群眾脫貧奔康的致富路,但卻在偷工減料中變成了傷心路。其原因是個別施工業主把扶貧項目當成了自己的發財項目,以各種手段中標扶貧項目,通過偷工減料來降低建筑成本,確保企業自身的利潤,讓扶貧項目成為了“豆腐渣”工程,并以各種煙幕彈來蔽驗收組和群眾的視線,然而最終未能逃脫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在實施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中,各級監督機關開展了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的專項治理,查處了一批“微腐敗”問題,確保了脫貧攻堅的有序推進。但是個別施工業主心存僥幸、監管總部失職瀆職,致使扶貧項目領域腐敗問題難以根治。因而黨委、紀監委要協調公安和司法部門的力量,向其施工方、監管部門依規依紀依法追責,警示黨員干部“扶貧油”不能擦。
脫貧攻堅不容失職瀆職。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能否取得成效,是關脫貧攻堅的成效。因而扶貧干部既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抓落實的要求,在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中,把扶貧政策原汁原味落地中增強貧困群眾的脫貧成效。然而甘肅省扶貧、交通、公路建設等主管部門,只注重扶貧項目的落地,而對項目建設的進度和質量建設缺乏跟蹤管理的恒心,致使扶貧路偷工減料,成為半拉子工程。面對上級部門的整改方案,不在抓落實上做文章,而是相互扯皮推責,只在整改報告上下功夫,以應付上級的問責。應讓監管部門失職瀆職行為止于嚴肅問責。
扶貧路何時建成暖民心,烤問著當地的政風和黨員干部的作風。折達扶貧公路何時變通途,當地黨政部門應協調紀監委和政法部門的力量,徹底查清折達公路建設的真相,依規依紀依法追究相關監管部門和施工方的責任,以回應新聞媒體、社會群眾的關切。并結合扶貧工作作風轉變年的要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批示,動真碰硬地轉變干部作風,以清新的政風促進干部擔起扶貧的責任,并嚴格按照上級整改方案,迅速啟動維修工作,盡快把扶貧路建成為群眾的致富路,重塑黨委政府和黨員干部執政為民的形象。
前世不忘,后事之師。折達扶貧路建設已向扶貧干部敲響了警鐘,警示各級扶貧干部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好農村“四好路”的要求,切實加強扶貧項目和資金的監管,各級紀監委也要把持貧項目納入監督執紀問責的范圍,以鐵的紀律和制度,保障扶貧項目資金的安全落地,增強對群眾持續增收起到撬動作用,啃下深度貧困地區這塊“硬骨頭”,以一流的干部作風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者地址:鹽亭縣金雞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