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寧晚報》報道,日前,南寧市紀委通報查處了3起扶貧領域典型案例。這3起典型案例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吃拿卡要”,動貧困群眾的“奶酪”。(南寧日報)
顯然,報道后給人很是扎眼,相信很多人會憤怒和欣慰兼而有之。憤怒的是,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竟然還有人膽大妄為,將貪腐之手伸向扶貧領域,成為影響脫貧攻堅大局、損害貧困群眾利益的“蛀蟲”和“碩鼠”。欣慰的是,相關人員逐一被查處追責,脫貧攻堅路上的“毒瘤”得以及時摘除,同時對妄圖動歪腦筋的人形成了警示和威懾。
對扶貧領域腐敗要“雖小必誅”,這是沒有條件可講,也不能留回旋余地的。因為這些問題損害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侵害的是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如果不能堅持重拳出擊,如果不能果斷進行查處,那就背離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要求,也勢必會影響脫貧攻堅的大局。南寧市紀委通報查處3起扶貧領域典型案例,正是向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的大膽亮劍,這是大快人心、順應民心之舉。
不過,對腐敗分子重拳出擊只是治標之策,讓腐敗分子不敢伸手、不能伸手、無處藏身,才是更有效的治本之舉。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探索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機制,以制度之劍徹底斬殺“吃拿卡要”,徹底根除腐敗“毒瘤”。一些領導干部“敢伸手”,一些腐敗分子有可乘之機,與用錢用權還不夠公開透明有很大的關系。用于扶貧領域的資金有多少,每一分錢花在了什么地方,干部的權力有沒有濫用,這些問題都拿到陽光底下,雁過拔毛、以權謀私就不會輕易得逞。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貪贓枉法行為逃不過群眾的眼睛,但不少群眾或是礙于鄉里鄉親的面子,或是擔心遭到打擊報復,往往會選擇閉口不言。這就要求紀檢監察部門主動作為,多種平臺拓寬信訪舉報渠道,堅決保護舉報人隱私,及時排查和發現問題線索。如果是同級辦案,即便是秉公辦理,可能也會被質疑有“人情案”的嫌疑,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一些證人也就會有擔心和顧忌。對于重大線索、典型案件如果能提級辦理,保證公平公正,既有利于案件的辦理,也能夠形成治理的強勢。建立并持續推行一系列制度,抓住關鍵,治在根上,扼住扶貧領域腐敗的“咽喉”,“吃拿卡要”被斬殺,違法亂紀被蕩平,治理就會結出碩果。
總之,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干部絕不能在扶貧資金上伸手。否則,受傷的是自己。扶貧領域腐敗問題治理如此,根治其他領域腐敗問題也是同理。
(作者單位:四川省江油市雁門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