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新浪微博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達15.2萬個,年發博量達2.5億,閱讀量達1117億。與政務微博快速發展形成反差的,則是良莠不齊的現狀。不常更新的“僵尸賬號”、自說自話的“官腔賬號”、不負責任的“應付賬號”,成為遭網友詬病的三大短板。(1月28日人民網)
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傳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態勢席卷了整個互聯網。與此同時,數字新媒體快速發展,業已融入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作用更加直接、效果更加顯著、影響更加深刻。
乘著互聯網技術的東風,自2011年起,我國政務微博蓬勃發展、百花齊放,各地政府機構通過建立政務微博,以微博交流等方式搭建起集民智聚民心、傳民意獻言策雙贏平臺,形成“微博問政”的新形式。政務微博如雨后春筍般開通,成為政府機構形象的重要展示平臺,他們或在突發自然災害、社會事件中第一時間反應,發布權威信息;或兢兢業業做好日常運營,與網民密切互動,傳遞正能量;或巧用微博平臺,創新方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運營模式。
政務微博異軍突起成為備受追捧的輿論新陣地,然而,并非所有政務微博都如此“給力”,也有部分政務微博的實操、監管和效果不佳,令民眾大為失望。當前政務微博群體中相當數量的患上了癡呆癥,既盲又聾,自言自語。
之所以如此,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種:一是追風趕時髦,有身而無魂。部分政務微博開通之初定位不清,認為大家都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自己也需“與時俱進”,跟著開通微博圖新鮮,卻疏于管理成了“僵尸微博”。這樣的微博是開通了,但微信息、博告知的功能卻沒有實現。二是套話打官腔,有口卻無聲。部分政務微博對自身作用認識不準,將自身標定為政府的傳聲筒、放大器,一開口就是“公文”、“通報”和“消息”,用詞正式官方,讓民眾敬而遠之。三是敷衍不負責,有言但無心。部分政務微博態度不端正,發布信息事先不核實、事后不解釋,應付了事、流于形式。
政務微博作為政府喉舌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準確發布信息,既利于正確引導輿論穩定社會,也利于凝聚民心匯聚民智。微博問政恰恰為領導干部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提供了一種便利。筆者認為,開通政務微博是一件實現“織博為民”,樹立政府良好網絡形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若要真正發揮其作用,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政務微博的質量;其次要明確政務微博的定位和功能,加強與民眾的溝通交流;再次要提高社會責任感,提升工作人員媒體素養。“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真正的把政務微博做好,起到引導輿論、服務民生、回應關切、發揮正能量的作用,才能讓人人為政務微博點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