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政府啟動了企業大幫扶活動,目的是為農業龍頭企業打破阻礙發展的“最后一公里”瓶頸,讓企業帶動農戶,在調結構轉方式中輕車快行。
面對政府的好意,一些企業家依然顧慮重重,說起成績點清面通,說起困難言詞含糊。
為什么?他們怕說難之后,政府不再扶持;銀行不再貸款;朋友不再來往。
三怕不是山西獨有,而是全國農企的共性。三怕的背后,不僅是農業龍頭企業脆弱心態的反映,而且還是社會深層次問題的折射。農企的弱質化和抗市場風險能力不足,與過去的發展更多是利益聯結發展有一定關系——企業做項目,政府要政績,錦上添花的事多,雪中送炭的人少。就農業供給側改革而言,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需要更多有擔當的農企,作為龍頭企業來帶動,否則就無法形成調結構,轉方式的合力。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調結構轉方式壓產能去庫存需要形成共識,未來的增長需要企業家精神驅動。所以,讓企業家有直面問題的擔當,需要先營造呵護企業家發展的環境,然后才會有政府、銀行、企業、農戶四位一體的發展合力。把著眼點放在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上,通過扶持企業拉動農戶,帶動農民增收,實現保增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04月0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