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在城鎮化大潮中快速消亡的古村落,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著名非物質文化研究專家馮驥才先生這樣感嘆:“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可是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它、閱讀它,就在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大潮中很快消失不見了……”
在空心化、空村化、速融化以及過度開發的陰影下,古村落保護與活化成為各界關注地焦點。是否發展旅游是古村落最理想的開發方式?專家如何真正參與到古村落“活化”當中?在商業追逐與古村落保護的博弈中,古村落究竟在為誰開發、為誰保護?
旅游是最好的開發方式?
除了最為顯著的自然景觀價值外,古村落帶有鮮明地域性的人文景觀,在很大程度上記錄著這個區域昨天的歷史,幽然散發出前人的美學追求和生活智慧。
千百年來積累留下的自然價值和人文價值,讓人們提及古村落開發,多會把“發展旅游”作為出路。
“旅游開發是古村落保護的重要機制,也是古村落發展的積極手段;此外,旅游也能為當地帶來經濟增長。不過,人們應該以堅持怎樣的尺度,才不至于因過度開發導致古村落破壞?這是人們應該深切思考的問題。”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培軍說。
難道旅游開發 指出,如果開發古村落只考慮發展旅游,那么其保護與活化就會走上千篇一律的怪圈,也違背了古村落的實際情況,“在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古村落評審工作中,我們發現幾乎每個古村申報表上開發形式一欄,都填寫了‘旅游’。其實,每個古村落都有其具體、鮮明的地域特色,并不是每個村落的實際情況都適合旅游開發。”
李培軍也認為,如果對于古村落開發方式的定位失誤,很容易導致其喪失原貌,“古村落開發必須因地制宜,沒有固定模式去模仿,每個古村落都具有不可復制性。正因為古村落間地域、民族、空間等方面的差異,才是其美之所在。”
對于古村落的開發,祁嘉華認為:“應該讓古村落成為城里人的后花園,成為城里人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看來,這句話其實包含著多重含義,也就是說,古村落除發展觀光旅游,發揮觀賞價值外,還可以利用優質的自然環境,為城里人提供養老休閑的場所,也可以利用植被、水源資源,開發種植、養殖等多種產業。
古村落為誰保護?
“其實,現在我們對于古村落擔心的重點,不是沒有人關注,而是有太多人關注!”李培軍坦言。
為什么?面對記者的疑問,李培軍這樣解釋,古村落都是比較小的群落單位,自然承載能力非常有限,或許僅能養活幾十人或百余人。開發過程中,伴隨著大量外來人群涌入,古村落很容易出現過度開發引發的種種不良效應。
“安徽宏村、云南麗江、陜西袁家村等,這些有的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有的是國家級村落,但這些地方因為過度商業開發,不但引起國內有關方面的注意,也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祁嘉華還提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提出了意見。它不叫批評,而是說‘給予關注’,這就類似足球場上的黃牌警告。”
因為過熱開發,原本安靜的古村落變成繁華市場。對此現象,業界受訪者不禁提出質疑——文明究竟在為誰保護?
“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在開發與保護古村落過程中,這個問題必須要回答,而且必須首先回答!”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研究所所長、中國景觀村落評審委員會秘書長常江說,一提到商業開發,有些人就兩眼冒光。甚至在開發過程中,被商人出資買斷,將原住居民遷出,對當地原有元素重組,這樣古村落的開發目的和性質就發生了變化,這不是在為古村落居民服務。
李培軍也認為,很多時候開發者對于古村落沒有清晰認識,不同人抱著不同目的就涌了進來,其實很大一部分人抱著商業思想,只關注經濟效益,這很容易導致開發行為偏離自然規律。“比如,廣東河源一處古村落,多年前完全被外來旅游公司承包運營,雖然躋身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行列,但單純旅游開發導致游客稀少,整體效益也不高。很顯然,這不算古村落開發的成功案例。”
外地專家怎知小山村特質?
“古村落的價值涉及方方面面,不止具備商業價值,最重要的是文化價值。它的保護工作也需要相應的歷史學、文學、美學、建筑學等多方面知識做背景。”祁嘉華這樣說。
顯然,古村落的活化與保護,少不了業界專家參與。
“來自高校的很多古村落研究專家雖然對問題認識深刻,可以提出一些批評,但很難針對當地情況提出建設性意見,他們的構想對于當地村莊建設也不一定有實際效果。”“古村之友”全國古村落志愿者網絡發起人湯敏,在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說。
近年,常江經常到河南、陜西等地考察,當地政府部門希望他們這些高校專家能給出當地一些發展思路。不過,常江認為,當地人不應該過分迷信外來專家教授,其實這些人對當地特殊性所知甚少,“試想從上海、北京來的專家,怎么會了解云南某個偏遠小山村的特質?”
常江坦言,助力古村落保護與發展中的專家,不止是各大高校的專家教授,也包括熟悉當地文化、對文化保護有熱情的人群,“現在古村落發展迫切需要本土化專業人才。外來專家往往空有理論知識,卻缺乏對當地腳踏實地的調研分析,而地方研究人員對所屬地域特點認識深刻,如能將兩者的思想有機結合,便很容易培養當地人的文化自信,防止出現‘千村一面’局面。”
現在,李培軍等古村落研究人員已扎根東莞村落多年。他們在當地古村落里進行考古、文學創作,甚至住在當地村落里,“當地村落住房改造或商業開發,村民常找我們一起坐下來商量,根據村子各方面特質,商討適合開發的策略。”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光明網 2016-05-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