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基層干部特別是村組干部頻頻將“黑手”伸向扶貧領域,使脫貧對象的“獲得感”被嚴重剝奪。除了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等涉腐基層干部慣用的違法手段外,一些“非典型”的“回扣式”腐敗,正在成為基層干部蠶食群眾利益的新變種,即“給你爭取一碗肉,你得讓我喝口湯”。(6月16日 搜狐網)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扶貧開發是我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精準扶貧體現了深刻的民生內涵,其目的在于讓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真正得到保障,早日走出貧困深淵實現共同富裕,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懷。
隨著扶貧力度的增加,惠民政策大力向貧困村傾斜,資金、項目大量增加。扶貧資金是善款、是專項資金,在有些人眼中就成了“唐僧肉”,本意是在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想“四風”露頭,“零距離腐敗”橫行,優越性還沒凸顯,反倒暴露出一張張不知廉恥的嘴臉,讓中央溫暖大打折扣,于心何忍?
誰讓中央溫暖打了折扣?是伸“黑手”的他們?還是姑息縱容或閉目塞聽的他們?在大力懲貪治腐的高壓態勢下,打老虎、拍蒼蠅已見成效,可有人依然敢頂風違紀,越雷池、觸紅線。由于基層干部掌管著農村政務及村民生活的大事小情,集各種權力于一身,甚至村出納、村民小組組長都可以成為基層貪腐案中的主角,其實許多案件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為什么能屢屢得逞?政策宣傳不到位,群眾知曉度不高,政務村務公開不力,群眾即使被侵害利益也渾然不知。原本規定明確、邊界清晰的惠農政策成了村干部的“自由解釋權”,“零距離腐敗”由此橫行。
“零距離腐敗”,雖然其腐敗的數額不大,但影響極其惡劣,是直接關系到十三五能否如期脫貧的頭等大事。以“零容忍”態度加大懲處力度,對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堅決查處;以公開為“防腐劑”,切實推動村務公開,強化村級監督,擴大群眾知曉度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辦法。黨員干部要深入踐行“三嚴三實”,與困難群眾結窮親,做到扶貧精準到人、精準到戶,達到破除窮根的目的和效果,保證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風清氣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