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廖永坤:桃米休閑農業區發展經驗分享

[ 作者:廖永坤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05 錄入:實習編輯 ]

鄉愁經濟學堂“創客+選人選點做鄉村”計劃進階培訓分別于6月4-5,17-19日在奉化市開展,理論課特邀夏鑄九、劉可強兩位學者講授,案例課由王惠民、曾志華,張力亞、廖永坤,鄧海、鮑瑞坊,分成“規劃者+基層干部”或 “專業者+在地人(創客)”的授課組合,六位老師以不同身份、視角闡述鄉村發展過程及困難點。《鄉愁經濟》特將講師授課內容整理成文,以供廣大讀者分享。

我叫廖永坤,來自臺灣桃米,是土生土長的桃米人,我的外號叫“青蛙伯父”,因為我善于和青蛙在一起。我現在主要從事社區休閑農耕,和社區其他伙伴一起打造桃米,同時,我也是好客民宿的訪查人員,每年會做一次好客民宿的評鑒活動。今天,我來和大家分享,怎么發展自己的家鄉。

首先,我們以前說人定勝天,是比較不符合邏輯的。大自然的能量,不是人類所能控制的,我們需要順應自然,和自然共存。自然的力量非常大,我們需要向自然學習,從生態里發覺概念。今天我要講的,是從一個居民的角度,怎么樣重視環境,怎么樣做環境教育,怎樣投入整個社區產業,去做一個整體社區的經營。

(一)居民(組織)

首先,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社區里,有非常多的人,各個年齡層次的都有,老中青,小朋友;各種教育水平的,從不識字的、到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博士;各種職業:士農工商。在這樣包羅萬象的大熔爐里,要如何融合居民的思想,實現統一目標的行動?這就需要組織。

為了讓大部分社區居民參與,我們會借力使力,比如請暨大的老師來上課,分享心路經驗等。起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參與社區發展工作,我們可以先讓一群非常有意愿的人進來參加。1996年社區發展協會成立,還組織觀摩,借很多業界之力,做給居民看,做分享,然后大家慢慢才會形成共識。我們要樂于分享資源,作為一個整體,才能堅持到最后,實現目標。我們希望一個社區的居民大家都是實踐執行者,也是創造者,勇于作為。

社區發展要靠組織。桃米從前只有社區發展協會負責社區發展工作,從2003年后,來桃米的游客越來越多,到2006年,我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和特色中心、新故鄉基金會、暨南大學等聯合,另外籌組生態保育協會。2007成立農業推展協會,分工推動社區內各項公共議題。我主要是負責農業推展協會,這協會中有一個協會組織章程,包含職責、組織架構、經費支配等等大家都遵守的規則。

組織是一個整合的平臺,包含產業的整合、資源的整合、人力的整合。臺灣勞委會規定,休閑農業區主要任務是把社區內所有的產業,包括產品業、農業、民宿業,全部整合在一起,整體開發、規劃,做一個品牌,整體推動。

(二)環境(保護)

其次是環境保護的教育。我們人物社區內的各項產業,在使用資源的同時,要讓自然回歸,保護自然,而不只是掠奪。環境保護怎么做?首先我們有環境保護的區域管制,同時就這些區域環境管制和功能的內容,推動人員培訓。經歷十六年, 我們培訓出來的解說員有40多位,實際在參加的有30多位。解說員之間,會分組做資源調查、做檢測;其次,社區內的不同協會做環境認養,比如這個協會負責認領這一個區域或路段,另一個協會負責認領另一個,共同保護環境。比如如果有一些垃圾、路段上有一些設施壞掉,我們都親自去做。此外,我們還有一個解說員公約備忘錄。為達到生態旅游、休閑旅游和鄉村旅游結合,我們仍然需要精致化。比如接待一個團,就是20人,人數不能多,不超過25人。我們收取解說費用,20人1500塊臺幣,要提供協會300塊公積金,保持協會的運轉。包括民宿,收取住宿費,也要給協會一些費用,協助公共事物的推動。

環境需要一起營造。比如,為了保護螢火蟲,我們有設定,辦活動是要激發參加活動的人相關的愛心和環境理念,然后一起宣誓——誓言如下:

“螢火蟲啊,螢火蟲,你美麗的熒光,我們非常喜歡你,螢火蟲啊螢火蟲啊,你燃燒生命,照亮了夜空,舞出曼妙的旋律,造就我們的村子。你喚醒我們,保護環境,地球才能永續,我們將永遠保護你,永遠陪伴你。”類似這樣的環境教育,我們隨時都在傳播理念。

為了維護螢火蟲的棲地,會發動大家一起來處理雜草,要把大家帶動起來。通過這樣,你才會跟地理環境、跟社區連接,心靈才能夠跟這塊土地建立很深的關系。除了環境護衛,我們還重視社區生態資源,比如水資源,我們做了一個親水公園、許多的生態池,把很多的物種導入進來,做了一個圓形的建筑物,游客來到這邊,可以上課和培訓。

民宿部分,我們做好客民宿和環保民宿。好客民宿,主要是讓游客來到這里,感覺親切,感覺我們是好客的,同時環境是舒適、安全和衛生的。桃米,一共有兩家國際SGS認證的旅店,就是好客民宿的評鑒,于是我們慢慢地打造我們民宿的口碑。

談到環境,社區產業如何去搭配。我們把環境議題注入到民宿業里面講。我是怎么建構民宿的周邊環境?剛好我的民宿周邊有一座山,是以前家父留下來的,曬大米的地方。這些樹是我在國小五六年級和爸爸媽媽一起種的。921大地震我們原來的老房子被震垮了,于是我就到這地方蓋這棟房子。建造時就考慮生態概念,考慮民宿和周邊環境之間的比例關系,考慮周邊哪些樹會長高,那這個房子不會長高。所以我堅持蓋二樓而已,不蓋三樓。為什么?蓋三樓的話,比例不合適。石頭跟木頭是最好的建材,我們就把它們結合在里面。我們的民宿有一個身份證——履歷表,從2001年蓋好之后,就開始用生態的理念去打造,把環境的知識教育融入到民宿里面,號稱優質的生態民宿。我們有廉潔的好客評鑒,我們達到國際的標準,有很多國際友人都來這里住宿。

經營民宿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要把民宿主人個人的人生閱歷、經歷和游客分享。以前游客到達旅館就是進自己房間,沒有互動。民宿不一樣,要建構美學,我的民宿就是我和我太太一起經營,不假借外人。女主人在家做料理,也和旅客分享。我們的顧客回頭率有80%,為什么?首先,喜歡我們的環境,喜歡我們的導覽解說,喜歡我太太的友善和樂于分享她所做的美食。我也喜歡和旅客聊天,和他們一起捕捉大自然里的視覺、聽覺感受,和大自然合為一體。

從上面的經驗可以知道,在經營與推廣自己家鄉的事物前,大家一定要知道家鄉的資源有什么。比如我都統計過一個資料,游客什么時候來可以看到什么東西,生態不同,故事不一樣等等。大陸的地方很美,都是非常好的資源,一定要利用起來。不管是餐廳、農場,一定要和環境融入一體,并且要和周邊的商家相互整合,不能單打獨斗。

(三)教育(提升)

教育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要把老師的理論和理念融入到學生們的腦袋中很不容易,已經在腦袋里的,要實現也不容易。社區主人要去聽,也要去做。孔孟思想里說的,老有所依、壯有所用、幼有所教,是做社區很好的概念。不同年紀的對象,教育提升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對老年人,我們公共團體一起做活動,為老年人做公益。青壯年組,要學習觀光的概念,比如做民宿,把家鄉環境稍微調整一下,房間改造一下,就可以做民宿了,但是,這里面有很多環境知識、生物多樣性的知識,都是要學習的,所以做民宿很難。桃米社區十六年來,一直沒有停止創造美學的課程,有流程的規劃。通過終身學習,讓那些已經扎根的人,參加更多概念的學習。對于年輕人,未來的主人翁,也通過課程讓他們了解桃米發展的理念,才能永續。社區的工作不是靜止的,要不斷進化。因為人會變,一些組織會變,一些企業也會變。我們要讓小朋友學很多東西,包括國際的課程,語言是一個溝通手段,我們就有好幾種語言的課程培訓,包括日語、英語,甚至還有廣東話。

(四)產業(特色)

此外,我們做了很多農業體驗,下面講講休閑農業在社區里面的發展。我們小時候在田間長大,現在讓游客來體驗,比如挑稻米,游客也有興致。本來一公斤10塊錢,現在算人頭,一個人100塊,他們買回去也有價值。我們的農產品種類有很多,茭白筍是其中一項,還有麻竹筍。另外,蝴蝶吃的食物,經常也是很好的美食。不過考量食安、養生問題, 近年來也開始積極鼓勵農民轉種有機食物,創造豐富的食物鏈共同建構更精致化的旅游模式。通過環保推動,帶著傳統農戶共同轉型。

(五)經營(策略互利)

桃米休閑農業區近年來的發展,從政府評鑒的丙等發展到乙等,再到甲等,一直往好的方向發展,我認為有幾方面的策略。首先,軟件帶硬件,老子哲學講以柔克剛。旅游線路要柔軟,要重視軟件設施,現在大陸硬件設施都很好了,但是軟件不行,這是長久的建構。第二,筷子效力。一只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就不容易斷了,即團結力量大。要有這樣的一個氛圍,大家不斷地團結,我們是打整體仗,而不是打單獨仗。不斷創造品牌效應,需要大家團結在一起,共同奮斗。具體來說,春秋戰國時代的管仲,提出要善待人家、不能惡語相向。因此,同住在一個社區內, 我們要不斷幫助別人。社區里網站有很多,我們有FB官方粉絲團,有LINE群族,30家民宿,共兩百六七十個房間,哪一家還有房間沒有賣出去,我們就幫他推薦。要發揮同質愛、同胞愛、同業愛。

另外,在我們農業休閑區里,每一年都有年度計劃,兩年就要評鑒一次。我們有完整的規劃和專門的計劃,進行評鑒的也都是專家委員。我們也參加很多的競賽,發揮在業界的作用,我們會找很多有創意和專業的人來參與。

第三,善于運用當地資源,如媒體、學校等等,都是無形資產。我們還舉辦很多活動,開記者會,要讓一乘以二乘以三效應擴大化。我們活動有預約,通過臺北的一些社團接收預約,大約每年1000人,我們有管控的,不是亂接。

第四,跟學校結合, 一起開會、一起研究,比如,我們成立的野餐活動,就是大學觀光系的一個社區,還接收暨大同學到里面。我們現在已買了相關野餐設施,也有一部車子,慢慢拓展。我們也開發產品,去做演講和宣傳。我們還有績效的獎勵。

經過十六年發展,從一個大家都不想留下來的地方發展到大家都想來。小時候,我們的目標就是長大要到臺北和高雄去生存,現在雖然返鄉留鄉的也不是太多,但是在這里,我們大概有兩百多個就業。我們游客數大約每年有60-70萬人次,營業額約1億1千萬臺幣。我們的社區,做了生態旅游、農村旅游、休閑農業區,大約全村30%的人在從事觀光業。我們還在當地設立杰出農民獎。

最后,想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我們要不斷散發出魅力和勇氣,要勇于學習和成長,學習專業的東西。我從以前就認識青蛙,一直到現在認識周邊那些大大小小的青蛙,包含觀光、政治、休閑農業的種種知識,都要努力學習、琢磨和了解。怎么去做一個非常棒的產業,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要管理好社區,所以要不斷地創新,要永不停止地渴望。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很多東西,休閑農業就是要把生態跟生產結合在生活里面,讓它擁有永續生命力,創造人、天、地、仁、和、道、真、善、美、學的架構圖象。

謝謝大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鄉愁經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高清最新不卡视频 | 亚洲中文久久字幕 | 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体验区 |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高清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