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張奎:服務三農路在何方

[ 作者:張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20 錄入:王惠敏 ]

一、服務“三農”歷史背景

自1979年農行恢復開始,“三起三落”的農行再承服務“三農”使命,那春走田間地頭,遍放小額農貸,秋收入村入戶,清收到期貸款的場景再入眼簾。及至數載循環,履行著最為原始、最為率直的服務“三農”職責,但我們不要盲目地認為服務“三農”就是單純向農民發放貸款,以解決農民生產所急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啟動的“普惠制”式的小額到戶扶貧貸款,就出現過不盯項目、見人點鉚的大躍進式投放,不僅沒發揮好服務“三農”支持效果,而且在沖進度和累數字過程中,違規操作不時出現,道德風險由此產生,于是就出現了大投放、大損失、大核銷、大處罰的尷尬境況。

九十年代末,農行對服務“三農”又有過新嘗試,三戶或五戶聯保發放小額農戶貸款,又始終沒從支持刀耕火種的思維中跳躍出來,“天女撒花”式的突擊投放,暴露出大量的風險問題。加之有的地方貸款由村鎮干部包辦代替,貪污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不時發生,沒和農民見面的貸款大面積懸空,清收沒有著落,至今傷痛未消,慮及扼腕,依稀“三農”年年支持,面目歲歲依舊。

2009年,試行“三農”事業部制的農行實行了股份制改革,面向“三農”的市場定位,給服務城鄉二元定位的農行提出了新要求,企盼有新跨越。特別是地處山區的基層農行,不得不認真思索找準支點,尋求突破,創新著力,促見成效。

二、當下農村經濟現狀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廣大的山區,刀耕火種沿襲千年,農民在祖祖輩輩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辛勤耕種,只可生存,絕難致富。如不尋求突破口和依托平臺支撐,無論出臺什么政策,無論投放多少信貸資金,都將無濟于事,期盼與現實的落差當越拉越大。“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土地承包到戶,解決的是人民群眾吃飯的溫飽問題。隨著幾十年的時光飛逝,中國的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吃飯已不再是困擾人民群眾朝暮為之擔慮的問題,而是在吃飽穿暖后,對生活充滿更高層次的期盼,致富暢想不斷放飛,希望在人格上、生活方式上,淡化去城鄉二元化的審視差別,并通過努力的發家致富,實現農村人與城市人一樣同檔定位,同沐黨的政策光輝。

八十年代初,農村出現了打工潮,“逃離鄉村”成勢不可阻擋。繼之農民工就以農村為點,以全國為圓,用他們的勤勞和汗水在澆灌美麗的期盼和致富夢想。時過經年,農村從視覺感觀上,已成美麗鄉村雉形。君不見茅屋瓦房成為追古憶往的滄桑記憶,荒原古道成為魂牽夢縈的濃濃鄉愁,磁磚小樓星羅成幢幢雅致的別墅,遷居新農村面貌繽紛呈現一派熱鬧向榮。依稀間農民似乎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生存方式中解放出來,成為富庶一方的新一代農民了。然而,在這一派新面貌的背后,卻有著不得不引人關注的問題。

一是空余的“黃鶴樓”隨處可見。隨著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推出,孩子上學問題的平等施行,有經濟實力和欲成城鎮居民的農民就自在城鎮涅槃下來,農村的房子就成為對鄉土的記憶,甚或作為養老度閑的故園。

二是留守的人群從“996138”部隊不斷向“9961”部隊轉變。過去到農村去,留守在農村的均為老人、婦女和兒童,現在到農村去,普見老人和兒童,預想再過不了幾年,農村當遍留老人了。這一勞動力的全面轉移和新的棲居形式,相映滿目,無須杜撰。

三是農村田地多有荒蕪,并且單獨耕種,其成本大為增加,除自足口食外,是種不出致富花朵的。厭種,棄種成單打獨斗農民再不思顧的揮汗之為。農民算過,就一畝水稻,收成八百斤大米只可賣千余元。如外出打工,即便當小工,一月就可掙兩到三千元,并且來得是那么的快而又直接。耕種一畝三分地還受風雨調節的自然環境和獸蟲災害的影響,預期是那么的不可確定和把握。

傳統的刀耕火種和單打獨斗,已徹底喪失了農民耕作鄉土的積極性,這對傳統農業劃時代的沖擊變化,就為服務“三農”提出全方位的新要求和新思考。特別是承擔面向“三農”神圣職責的農行更應審時度勢,在提出對“三農”服務到最后一公里的暢想中,不得不凝思新通途、構筑新載體、搭建新平臺。如尚還在小額農戶貸款春放秋收上去打轉轉,還用老思維、老方法、老套路去做服務“三農”,多成“刻舟求劍”之行,必將落伍于世事變化和相悖農民的企盼要求。

三、服務“三農”路在何方

放眼而望,在黨和政府惠農政策的牽引激勵下,懷揣資金欲有作為的拔尖農民又返鄉回來,流轉土地和林權,欲在規模化、集群化、產業化上做文章。一些企業和集團也欲在農村去分得一塊藍海市場。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生態農業灌注新的農業生態理念,如雨后春筍拔節而出。面對這一新情況,如泛涌之大潮,催促著黨和政府及時進行政策調整配套,消費流通市場重思構筑,金融服務適變創新,以在服務“三農”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實施中,取得新作為、實現新突破、建立新功勛。當此時刻,實施突破性和有效性服務“三農”的基層農行,不得不“敢問路在何方?”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2016年10月25日,在農行重慶市分行三季度業務經營分析會上,行長韓國強同志在講話中,就為服務“三農”超前思維、高瞻遠矚地進行了闡述。他先從經營層面報告說:“采用什么樣的經營模式和營銷方式是由主體市場和客戶決定的,當前,經濟在轉型,市場在變化,新技術在推出,客戶對金融服務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個性、更苛刻、更超前,這就要求銀行必須及時更新經營模式,用新業務、新產品、新體驗去吸引客戶。”同時還指出,如我們在經營中任“沿用過去的老經驗、老套路、老辦法,對客戶不分析、不挖掘、對新業務不學習、不掌握,就無法將自身產品與客戶需求進行有效對接。”從這番表述中,我們讀懂了一位先覺先知的高級管理者的睿智,適變求變順應天時者的犀利洞悉。接下來,韓行長再又細化講解了面對服務“三農”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要求全行必須站在政治的、全局的、現實的高度,把握工作重點,創新產品服務。

一是依托平臺建設支撐,以互聯網技術優化融通、融資、融智、融商的“四融”平臺,進而助推“三農”業務突破性發展。

二是建立管理技術支撐,積極推行管理創新,補齊管理短板,通過技術創新優化管理流程,切實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三是運用信息系統支撐,強化科技驅動,加大云計算、物流網、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變數據優勢為發展優勢,化數據能力為競爭服務能力。確保服務“三農”工作接地氣、合下情、能操作,用心用情用力推動服務“三農”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績。

亦如春雷驚夢魂,蟄伏舊思散煙云;開目滿映芳菲景,育綻奇葩放風情。當此時刻,作為服務“三農”的基層農行,必須從“吼得兇,拉得少,跑得慢”的“拖拉機”式的服務行動中脫胎出來;從老套路老方法的按部就班中脫胎出來;從做表面文章弄花架子的應付了事中脫胎換骨出來。

思“三農”之所思,急“三農”之所急,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深結情感,寬拓藍海。亦如毛主席所說:“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去是大有作為的”抓住時機,轉變觀念,尋求支點,便是當下基層農行服務“三農”不可遲疑與懈怠的。誰先憑借現代科技的東風,捷足先登拓開延伸通衢,即便是神行太保,也攆不上身先的步子。否則,就會在同業的如夢方醒中落伍,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悲嘆者、淘汰者。

眼下成觀舉國,科技信息已附身每一個體,男女老少都在一機在手中享受信息科技帶來的快樂,運用信息科技給予的方便。因此,我們就要借敏銳地洞察力,認真思索服務“三農”的方法、產品和群體。

如果時代步伐已登上波音的弦梯行將“巡天遙看一千河”,而我們還在沾沾自喜中蹲在拖拉機上坐地日行不幾里,豈不成嗤之以鼻的天下笑?于是乎,作為服務“三農”的基層行,應按韓行長要求,瞄準農村變化的新情況,大趨勢,“以‘惠農通’服務點為基本載體,升級打造重慶版‘四融’平臺,將每個惠農服務點建成金融服務中心、電子商務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便民服務中心,讓“四融”平臺成為服務“三農”的核心引擎。”是為“物競天擇”先知先行的當機選擇。

一是在“三農”貸款支持上,要從盯瞄千家萬戶的“普惠”投入,施力向借平臺、倚項目、拓產業上作為。面對農業朝著現代化、生態化、效益化、特色化方向發展,著力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深入推進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求變、應變、適變。如還在老口號、老辦法、老思維、老套路中去做服務“三農”工作,就會與客觀現實相去甚遠。《察今》上的“上胡不法先王之成法,非不賢也,胡可得而法”的說法,可就闡明求變、應變和適變的精辟之道。從現實農行網點布局和人力資源上看,要在服務“三農”中去面對千家萬戶,實不可能,也不現實,從走過來的歷史路徑就可以得出結論。然而,在農村出現新的發展萌動、綻放新的發展曙光的時候,我們必須根據政府政策引導,在地域自然資源、區位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積淀上進行思考支持“三農”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在扶持新型農業產業化、集群化、規模化、旅游觀光化上花精力、做文章、出效果。這里有個鮮活案例可做借鑒:我行有位大客戶為轉投農業項目,于2013年成立了重慶文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文化鎮的和家、山寨等七個村運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形式,讓農民把流轉的5800畝荒山土地向公司入股,前四年每畝按年給付農民貼補資金300元,自第四年開始,按公司取得利潤的四成分成。這一現代農業產業化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顯。2016年6至7月,共采摘花椒90萬斤,吸納勞動力3萬余人(次),向農民支付勞務費用700余萬元。我行在深入實地進行項目調研中,遍山接嶺的農民把“遍地英雄下夕陽”的宏大勞動場面進行了淋漓盡致和心曠神怡的演繹,特別是農民心懷喜悅說出的幾個做夢就沒想到,時刻響徹耳鼓,久久不可忘懷:“我們做夢就沒想到荒山野嶺還能派上大用場,通過開發種花椒;我們做夢沒想到祖祖輩輩當農民,居然通過合作社入股土地讓我們一夜搖身一變就成股東,當上一個小老板;我們做夢就沒想到腳不出門,不離鄉背井就可打工掙現錢;我們做夢就沒想到寄盼打工發家致富的夢,在我們自己腳下這塊鄉土上就能實現。這真是又一場偉大的‘土地革命’啊!”

我們也在為之欣喜若狂中,及時與企業談定向所有股東分紅和發工資時,必須用我行的惠農卡承載,同時讓公司部、個人金融部和片區二級支行跟進幫助農民進行貼身理財和提供多元一籃子金融服務,并作為支持特色“三農”的認真探索和標準示范。這一亮點無不看到支持“三農”的潛力所在,一鎮一主導,一村一品味,當是我們施力的重點,圓夢的平臺。

二是在金融產品創新上,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和接地氣的讓人民群記得起放不下的粘身產品。應杜絕一廂情愿且不為人民群眾所接受而架設的“空中樓閣”。應在優化一張卡、運用一張網上,上下聯動切實下功夫做出領先潮流和適應潮流的好產品。眼下,農行卡分七大類,共715個產品,就我們銀行工作人員都把握不全,更何況是人民群眾。所以應從總行源頭思考打造一張全功能自然加載,并且使用方便、安全、快捷、適用的銀行卡。在此基礎上,讓一卡同互相網實施有效無縫隙對接,在大數據應用功能支撐下,讓人民群眾一卡在手和一網聯通中,解決自助資金匯兌、貸款循環用信、理財適時開通,保險交費線上運行。真正把銀行的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個角落,把銀行開在每個人民群眾的口袋中。此外,還要讓人民群眾在充滿意趣味娛樂中了解金融知識,運用金融產品,傳導金融業務,讓每一個體都是一位“銀行客戶經理”,都是一個農行的“物理網點”。在用好E終端中,把韓行長提出創建的“普惠金融樣板區”、“特惠金融引領區”、“聯網金融創新區”要求落到實處,做出效果。堅決摒棄搞花架子做政績工程,造指標數據應付考核的自欺欺人所為。以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貼心的服務“三農”工作讓黨政滿意,人民滿意。

三是在打造服務“三農”最后一公里的通途上,要把口號式呼喊化為落到實處的具體行動,分層面積極作為。就梁平縣來講,應按縣上的“十三五”規劃,做大做響國家級“優質糧油基地、蠶桑生產基地、中國優質梁平柚基地、西南竹產業基地、渝東北無公害蔬菜基地”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在此基礎上,再分層面進行積極作為。

面對偏遠鄉村,結合政府高山移民和窩棚戶搬遷改造,在聚集移民的新農村,運用政府擔保基金和政府擔保平臺推出農村“三農”貸款,切實支持加工業、地域非物質文化特色手工業、鄉村旅游美食文化農家樂服務業發展,以讓群眾遷得出、坐得住、有效益、能生存,有力破解隨搬遷失去土地,入新居無可生存的后顧之憂難題。

面對資源整合重組,實施土地和林權流轉的大型農業產業項目,在取得政府確權辦證后,運用土地經營權和林權“兩權”抵押提供信貸項目支持,在依托企業集團,返鄉創業能人的經營,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讓農產品種植業,牲畜禽飼養業,在綠色環保生態友好中,突顯個性,放大特色,持續實現其最大經濟價值,讓企業得效益,人民得適惠,社會添福祉。

面對高山深壑和廣袤平壩,要結合政府重大旅游打造,深度旅游開發,休閑旅游引導做好美麗鄉村勾畫。未來中國,隨著國力強大和人民富裕,旅游將成持續地消費文化、快樂心理療理文化和追覓情殤的懷舊文化產業。在探覓奇山秀水后,鄉土田園便是人們返璞歸真靜悟禪道的理想厚土。其農業產業鏈將有偉大的連接,服務“三農”將會不斷出現新契機、新通途和新選擇。于是,我們應在先知先覺中有新行動,新作為,捷足先登去迎得新市場,占領新藍海。在臨淵羨魚的適時結網中,取得服務“三農”的大收獲,澆鑄情系鄉土的新豐碑。

作者系農行重慶萬州分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金筆記農金情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v精品V无:码一区二区桃花 | 综合网在线观看AV网站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 | 色综合天天狠天天透天天伊人 | 亚洲国产大片一区官网 | 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