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道縣審章塘瑤族鄉鄉賢周文生典型案例
周文生,男,瑤族,大專文化,中共黨員,高級畜牧師,1968年12月出生于道縣審章塘瑤族鄉葫蘆巖村,現為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第十一屆瓊中縣政協委員。先后在道縣農校學習,在海南國營長征農場、海南農墾總局畜牧集團總公司工作。2012年創建海南瓊中明潤養殖公司、五尖嶺豬場、五尖嶺黑山羊種羊場,2013年兼任海南瓊中縣養豬協會會長、長征商會會長。2017年至今,任道縣葫蘆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8年初,周文生懷著回報家鄉的初心,克服各種壓力和阻力,注冊資金5000萬元,成立了湖南道縣葫蘆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開發葫蘆巖紅色文化景區。2020年以來,葫蘆巖紅色文化景區先后被評為永州市4星鄉村旅游景區、永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旅游景區”,正在申報永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研學培訓基地。目前是全市目前最具活力、正常經營、利潤為正的少有的“民營資本投資”景區,成為民營資本投資鄉村旅游產業“帶動村民致富、帶動區域發展”的典范2021年共接待游客30萬人次以上,總收入達800多萬元,高峰期游客量每天近2萬人。永州市委原書記嚴華、現任書記朱洪武等市領導以及省紀委、省工信廳、省文旅廳等省直部門領導來此視察后,均對葫蘆巖紅色文化景區給予高度肯定。
一、旅游+N,構建了融合發展新路徑
葫蘆巖碼頭原名永明渡口,是著名的瀟賀古道(湖南古零陵郡至廣西賀州郡水陸交通要道,是連接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路段)的重要渡口,擁有上千年的歷史;葫蘆巖村是瑤民聚集地之一,全村700多人70%人口為瑤族,擁有豐富的瑤族文化遺產;這里是長征途中中央紅軍搶渡瀟水的第一渡口,留下眾多的紅色文化資源,至今流傳著高低門、井岡山竹碗、貓崽牯參軍等感人的故事;這里地勢平坦,河面寬廣,水流平緩,風景秀麗,生態良好。周文生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瑤族文化資源和良好的自然山水資源,在家鄉葫蘆巖村發展鄉村旅游,致力于打造集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體驗、瑤族文化體驗、休閑農業體驗、生態農業觀光等于一體的融合發展產業品牌。經過4年精心打造,累計投入資金7000余萬元,形成了占地1500畝初具規模的核心紅色旅游精品區、特色瑤鄉風情民俗區、優質山水田園奇景區,樹立了“旅游+”融合產業發展的道州品牌。
二、村莊+景區,構建了鄉村振興新格局
公司在旅游項目發展過程中,突出鄉村振興與景區開發聯動推進、共同打造,實現村莊與景區渾然一體、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一)搶救正在消失的瑤族文化
審章塘瑤族鄉是道縣瑤民聚集地之一。經過歲月的洗禮,瑤族文化習俗漸漸被同化,正在一步步消失褪去。公司斥資修繕了凝聚當地瑤胞崇高信仰的尖峰廟,修復了周家祠堂、瑤家老鋪8座吊腳樓,修建了瑤族土油榨、瑤族文化廣場,聘請專業瑤族歌舞團表演,打造了一條長300米的瑤文化街。旅客在這里可以一邊品嘗瑤家美食,一邊身心愉悅欣賞瑤家歌舞。特色瑤鄉風情民俗區的打造,留住了瑤胞們的記憶,留住了鄉愁。
(二)深挖鄉土紅色文化
公司修復了葫蘆巖紅軍渡口、茶園紅軍渡口、紅軍課堂、紅軍宿營地、嶺頭山湘江戰役瀟水河阻擊戰臨時指揮部、280米長的浮橋、2.5公里長征微縮步道等。核心紅色旅游精品區的打造,讓游客在滿足“吃住行、游購娛”的同時,在瑤鄉自然山水間充分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傳承了紅色基因。
(三)發展文旅融合產業
公司融合紅色文化、瑤族文化、山水田園風光、良好生態發展鄉村旅游,修建棧道2公里、防洪堤1公里、安全護欄2公里,開發了1.1公里高空漂流、400米高空索道、高空飛艇、搖擺橋、網紅秋千、游艇、快艇、竹筏、民宿等品類眾多的旅游項目,發展了休閑觀光農業、體驗農業,打造了極具創造性、實踐性的多種業態融合的產業,聚焦了世人驚艷的目光。不少金發碧眼外國游客也慕名而來。葫蘆巖紅色文化景區融入瑤族文化、紅色文化、自然生態、現代農業等別具一格的元素,村莊與景區渾然一體,紅綠古三色輝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貌、綠色、文明之變也因此撬動,一幅道縣版的鄉村振興“富春山居圖”磅礡展開。
三、政府+企業,構建了共同打造新機制
公司在旅游項目發展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和瓶頸,充分意識到必須依靠政府、融合政策才能更好地促進景區的發展。
(一)堅持政府主導
因公司在葫蘆巖紅色文化景區開發之初定位不高,打算小打小鬧、邊打邊相,后因偶然機會突然名聲大噪,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針對景區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許多不規范問題,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強了指揮協調,相關部門及時給予業務指導、政策幫助、規范發展。幫助公司流轉山林、土地1200畝,核心區達到50年,其他區域達到30年,處理各類矛盾糾紛上百起。在政府的幫助指導下,公司聘請第三方機構制定了葫蘆巖紅色文化景區發展規劃。
(二)多方融合政策
道縣建立了“企業投資、政府助力、共謀發展”的良好機制,推動葫蘆巖村鄉村振興與景區旅游共同打造,整合農業產業、鄉村振興、移民、文化建設等項目資金,完善了通往景區的交通路網和村內配套設施,實施了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加強了綠化、亮化、美化、凈化、序化工作。引導村民沿河連片種植油菜200多畝。待到春花浪漫時,這里就是一片油菜花的海洋。村莊與景區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進一步豐富了旅游項目,拓寬了旅游范圍,游客既能享受到景區內的體驗式服務,又能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還能到老鋪一條街追尋瑤族文化記憶。
(三)深挖公司潛力
公司建立嚴格管理制度,確保公司規范化發展。公司十分注重專業人才培養,注重內部挖潛。先后派出30多名村民到永州、長沙、三亞等地接受專業上崗培訓,4人獲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水上救援證書,7人獲省級交通部門頒發的船員船舶證,4人獲省級公安部門頒發的特種設備操作證書,并安排專人外出學習安全生產管理知識,促進景區安全發展。
四、公司+村民,構建了共同富裕新理念
公司以共建共享為路徑,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建立了“公司+”利益鏈接機制,吸引村集體資金、社會閑散資金等參與公司聯營。
(一)建立項目聯營機制
公司建立健全了項目聯營機制,吸引村集體資金、社會閑散資金等加盟公司,實行“6+3+1”“7+3”分紅模式。6+3+1”為村集體經濟入股項目聯營模式,村集體、公司、管理者分紅分別占6成、3成、1成。以個人名義入股項目采取“7+3”分紅模式,投資者、公司分紅分別占7成、3成。葫蘆巖村周某投資24萬元購買無動力碰碰船入股公司,分紅比例占75%,旅游旺季時月收入達4萬元以上。葫蘆巖村委會合作社擬籌資50萬元入股空中飛艇項目,所得分紅除去運營成本外,將用于村里公益事業或與村民分紅,實現改革發展成果共建共享,“江浙”的鄉村產業振興模式在這里得到活學活用。
(二)拓展村民就業崗位
景區項目建設非專業工序和保安、保潔、設備操作、餐飲服務、安全救生等用工全部從葫蘆巖村產生。節假日用工高峰期達200多人,平時用工有40來人,全村16戶貧困戶均參與景區的項目建設、景區保潔、值勤等長期和臨時用工。待遇比較好,專業操作員收入達300多元/天,平時零工收入有160元/天。一名專業渡工高峰期擺渡收入達2000元/天。46歲的周某以前長年在外務工,由于缺少技術月工資只有3000多元,夫妻二人兩地分居,田地照管不了,家中老人孝敬不到,現在到離家不遠的景區餐館當廚師,月工資達4000元,下班后還能陪伴老人和照看田間地頭的農作物,幸福感與日俱增。
(三)帶動村級經濟發展
景區開放運營以來,靜悄悄的村莊如雨后春筍般,一下子涌現出22個服務攤位,有賣燒烤的、賣粑粑的、賣礦泉水的、賣泡米花的、賣涼粉的、賣茶葉蛋的、賣工藝品的、賣珍珠奶茶的、賣水豆腐的,等等,最小的攤位一年也能賺得兩萬元的收入。景區餐館所用食材每年要從村里采購雞1000只以上、鴨2000只以上、雞鴨蛋5000枚以上,帶動了當地養殖業的發展。田地里用有機肥種出來的白菜、芹菜、蘿卜、辣椒等蔬菜,也常常成為游客爭相搶購的餐桌美食,帶動了村里蔬菜產業發展。在景區的輻射帶動下,葫蘆巖村成立了茶油合作社、文農旅合作社。鄉村兩級制定產業規劃,計劃利用老鋪一條街經營瑤家煮油茶、瑤家豆腐、瑤家藥材、瑤家民俗、瑤家特色餐飲等瑤家風情一條街;依托茶油合作社和瑤家土油榨,在葫蘆巖、茶園渡、等地發展油茶200多畝;以葫蘆巖渡口為基點,沿河上種植瑤家煮油茶200多畝,發展體驗農業,沿河下種植油菜200多畝,發展觀賞農業;在馮家、黃家等村茶山發展家禽養殖,年出籠土雞2000多只,發展青蛙養殖60畝。村里還開展了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戶評選活動,村民逐漸改變了“等靠要”思想,從過去“比索取”,到如今“比奉獻”“比擔當”“比作為”“比文明”,到處呈現向上向善的文明新氣象。2021年,審章塘村被評為永州市美麗鄉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五、公司+基地,構建了研學合作新高地
公司引入一批高等院校來葫蘆巖紅色文化景區創作挖掘、建立研學基地,如湖南工商大學幾名教授在這里開展產學研合作,指導規劃景區發展方向,完善景區旅游觀光、購物、民宿、戶外拓展、水上樂園等各項游服設施。在他們的指導下,公司將在沿河發展觀光、體驗式現代農業5萬多畝,擬實現瑤家油茶從茶葉采摘到油茶煮熬全過程的體驗;水面擬向北延伸3公里抵達向陽壩水面,發展摩托艇沖浪、水上飛人、空中飛艇等水上樂園項目,葫蘆巖景區形象得到整體提升,足以滿足度假休閑旅游的需求。屆時,將形成強大的鄉村振興帶動引擎,輻射萬家莊街道的向陽壩,蚣壩鎮蓮花塘、沿河塘、金雞洞,審章塘鄉的馮家、黃家等10個行政村20000多人。公司正在積極申報省級田園綜合體項目,得到專家教授現場指導、創建研學基地,變理論基礎為生動實踐;公司集體接受指導,做好科學規劃,變豐富資源為良好產業;專家教授、公司集體、人民群眾相得益彰,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研學摻合為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心劑。
(供稿單位:永州市道縣葫蘆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湘村行動:湖南鄉村振興精選案例》,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