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公報中提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感性表述,到2015年8月國務院發文《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中“支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保持傳統鄉村風貌,傳承農耕文化”的發展思路,再到時下日益火爆的以返樸還淳、品味鄉愁為核心體驗的“原鄉旅游”市場數據,均可看出,鄉愁旅游已成為最具生命力的旅游形式之一。將開展鄉愁旅游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是大勢所趨,發展鄉愁旅游能夠成為美麗新農村建設的實用抓手。從鄉愁旅游引導美麗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出發,其建設要點包括:
1.塑造淳美情懷的旅游主題策劃。鄉愁旅游的主題,無論是以何種獨有資源本底作為賣點、無論是以鄉村文化還是鄉村生態作為核心吸引力,都應以“淳”為切入點,即凸顯區域的原生感、鄉土感、回歸感、田園感、古味感。將“淳”作為產業、環境、產品、建筑、民俗、設施、管理等規劃的統領,能夠使新農村建設保持具有鄉村自身吸引力的淳美風貌,使鄉村旅游空間能夠最大化吸引都市人的駐留與消費。
2.遵循產景一體的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產業是農村地區的核心產業,對于新農村建設來說,要脫離初級的農業生產銷售套路,通過培育多元、復合的農業產業鏈、衍生鏈來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達到升級農民收入結構的目的。農業田園是鄉愁旅游的最主要環境,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景觀是開展鄉愁旅游不可或缺的部分。綜合考量作物的經濟效益和觀賞價值,種植亦農亦景的作物,通過開展傳統農事體驗、農業觀光、古法農產品深加工等鄉愁體驗活動,可以使一產與二產、三產就地結合,充分拓展農業收入渠道,產景一體,起到改善農村風貌、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
3.凸顯原鄉風貌的村落環境營造。能夠凸顯原鄉風貌的村落環境改造是鄉愁旅游環境營造的重要內容,例如行道樹應選用果樹等鄉土樹種,注重利用藤蔓蔬菜、菜畦、鄉花鄉草等進行房前屋后的庭院營造,在道路和院落的鋪裝中多運用條石、礫石等最具鄉土特色的自然材質等,能夠有效避免新農村建設時村落整體風貌的表面城鎮化。
4.圍繞農村生活體驗的特色產品包裝。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升級,鄉村旅游產品逐漸走出農家樂、采摘園的單一模式,向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轉化,這正是鄉愁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鄉村旅游的突出特點之一。例如能讓人們憶苦思甜的農事生產體驗、簡單健康又能體現古早風味的鄉土餐飲、讓都市人向往的綠色有機農產購物、提倡回歸簡約淳樸的鄉里休閑度假等,這些產品實現了傳統農作物生產銷售向農作物生產、農產品深加工及銷售、農業休閑相結合轉化的消費升級。
5.保留古樸個性的村落建筑改造。不同于城市建筑,農村的建筑自成一種古樸美,一般保留了更多傳統建筑技術和藝術文化,在農村建筑改造時保留這些特點,避免瓷磚化、水泥化,不僅能讓村落更具美感,又因容易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鳴而更具吸引力。
6.尊重傳統傳承的鄉土民俗活化。對鄉土文化的懷念或好奇是人們鄉愁意識覺醒的重要內容,基于傳統鄉村文化的活態化進行產品包裝,將鄉土民俗參與化、休閑化、符號化,不僅能在新農村建設中保持農村自身的文化精髓,又能使游客獲得更高層次的鄉愁需求滿足。
7.保證主客共享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發展鄉愁旅游建設美麗新農村,不是打造傳統景區或大搞鄉村片面城鎮化,而是要營造一個村民與游客和諧共存的生活空間,因此在滿足游客需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資金流入,讓當地農民享受到更高標準的交通、電訊等基礎設施以及衛生、商業、文體等生活服務設施,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8.強化原住民參與的旅游業態選擇。鄉愁旅游的業態選擇應充分考慮原住民的參與性,讓農村變成創業的福地。一些由農民自主經營的民宿或需要大量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勞動力的鄉村酒店,是將發展鄉愁旅游與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緊密結合的良好業態。多培育以當地村民為主體提供服務運營的業態,能夠有效吸引農民返鄉創業,在讓游客體會到濃厚“老鄉情誼”、更加愿意停留、消費的同時,能夠有效解決農村就業、激發農村經濟和社會活力,推進美麗新農村建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麟德旅游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旅游報2016-03-0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