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
發展有糧、有草、有畜的草地農業
我國草原可概括為七個基本特征和現狀:面積廣,作用大,人均少,產值低,退化重,隊伍弱,投入少。草地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這兩者的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農牧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長期以來農牧業生產系統存在著問題,牧區靠天養畜,不種草,農區主要是種糧。現在生產的糧食,34%用于口糧,剩下絕大多數用于飼料。
我國農業問題是結構不合理,因此要統籌考慮18億畝耕地和60億畝草原,發展草地農業,實現有糧、有草、有畜。草地農業的標志,就是草地面積不要少于農業面積的25%,大力發展草食家畜養殖業,適當減少豬的數量,同時使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我們做過計算,這樣發展不會影響口糧安全。現在全國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30%左右,如果把全國50%的中低產田進行5年周期的草田輪作,5年種糧,1年種草,另外把相當一部分的農閑田、冬閑田20%用來種草,種的草,生產的牛羊肉,加上原來的,可以使我國牛羊肉基本實現自給。
為此,建議:一是啟動全國第二次草原普查,劃定草原生態紅線;二是開展草原禁牧區合理利用試點,充分發揮草原生產功能;三是建立國家飼草生產儲備體系;四是加大對草業的政策性補貼:繼續實施草原補獎政策,加大種草補貼范圍和力度,所有農地種草都給予補貼,為飼草運輸開通綠色通道;五是將草業納入國民經濟統計門類;六是設立并盡快啟動“草地農業創新與食物安全”重點研發專項,加強牧草育種、草原改良與利用、農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研究;七是在全國分區建立若干不小于縣旗規模的實施草地農業、農業結構改革實驗示范區;八是設立國家草業局或國家草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全國草業發展的管理和協調,同時加強國家草業智庫建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政協報2016-09-24期04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