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新華社受權發布《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指出,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中國青年網“習大大+”工作室發現,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他曾在田埂上思考過國家未來,如今在中南海里亦牽掛莊稼,為解決“三農”問題頻頻支招。
第一招:創新發展 改革當先
農業要強,必須以創新為理念,深化農村改革。
2013年11月,習近平在山東農科院召開座談會時表示,要穩步推進農村改革,創造條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2014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習近平在同安徽代表團座談時則指出,農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三農”工作,關鍵在于向改革要活力。
2015年4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說,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言出行隨,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正式寫入今年的一號文件。文件還進一步指出,要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第二招:協調發展 城鄉融合
從延安梁家河村的知青歲月,到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曾在《擺脫貧困》一書中,以閩東農業發展為例,這樣總結:“閩東要想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就必須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
在習近平看來,“大農業”要進行綜合發展,提倡適度規模經營,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把農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發揮總體效益。
今年的一號文件也強調,要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協調發展,統籌全局。2013年7月,習近平在湖北考察改革發展工作時強調,我們既要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也要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兩個方面要同步發展。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2015年4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說,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
第三招:綠色發展 留住鄉愁
中國青年網“習大大+”工作室發現,習近平不僅在青山綠水和鄉愁的關系中闡述綠色發展理念,還給出了很多關于綠色發展的“習式方法”。
2013年7月,習近平來到進行城鄉一體化試點的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考察時說,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是要給鄉親們造福,不要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說“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層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
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
2014年12月,習近平在與江蘇鎮江永茂圩自然村村民交流時說,廁改是改善農村衛生條件、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標志性,可以說小廁所、大民生。
2015年1月,習近平在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考察工作時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第四招:開放發展 資源流動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為促進農業發展,習近平十分重視農業的國際合作。2015年9月訪美,在短短的3天時間內,他也沒有忘記農業。中美雙方以“加強農業創新,促進糧食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就糧食安全、農業生物技術、大數據與農業信息技術創新等多個議題進行了對話,達成多項農業合作成果。
在習近平的眼中,農業的開放發展不是無原則的開放,除了國際合作、技術引進,還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注重外來技術在中國的適應問題。2015年4月,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二元結構的現實出發,從我國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制度體制出發,既要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
開放發展,不僅體現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還體現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上。可以說,城鄉公共資源的開放和均衡更體現著全局治理的智慧。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還強調,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逐步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進得來、住得下、融得進、能就業、可創業,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第五招:共享發展 共享成果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并不是一句空話,中國青年網“習大大+”工作室梳理發現,對于共享發展成果,總書記格外關心。
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推動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機制,特別是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
“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習近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15年6月16日,他乘車來到貴州省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考察。這個村過去是貧困村,近年來村里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推動農旅一體化,村民生活有了顯著變化。“家里種什么?”“土地經營情況怎么樣?”“農家樂搞得怎么樣?”習近平走進村民王治強經營的農家樂,房前屋后看得十分仔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正如他此前說的,“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今年的一號文件要求,到2020年,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陳錫文在發布會上指出,近年來,全國農民的人均收入一直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去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和去年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相比,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了0.7個百分點。他說,農民的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的態勢已經保持了六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持續縮小。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不能掉隊;在同心共筑中國夢的進程中,不能沒有數億農民的夢想構筑。共享發展成果,老鄉在路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網1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