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李遠行:重視小城鎮社區建設

[ 作者:李遠行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14 錄入:實習編輯 ]

  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鄉鎮企業發展引發的小城鎮建設因發揮著鄉村工業化和人口“蓄水池”的功能曾一度呈現繁榮景象,被看作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和城市化道路。但至90年代末,隨著鄉鎮企業改制以及土地城市化成為GDP和財政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迅速擴張,小城鎮發展陷入低潮。雖然隨后的政策設計選擇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道路,但實踐中卻出現追求大城市擴張的偏向。

  小城鎮是聯系城鄉區域的橋梁和紐帶

  從城市化發展規律的角度來看,小城鎮是聯系城鄉區域的橋梁和紐帶,具有城市和鄉村的雙重角色,承擔著完善城市體系和帶動鄉村地區發展的雙重職能。小城鎮研究歷來橫跨城市和鄉村兩個空間領域,因此小城鎮的外部聯系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化道路選擇、小城鎮與大城市的關系、小城鎮與鄉村的關系三個方面。其代表性的成果是費孝通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鎮理論。1984—1986年,費孝通先后發表《小城鎮,大問題》《小城鎮,再探討》《小城鎮,新開拓》等文章,論證“小城鎮在農村城鎮化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走“離土不離鄉”的農村城鎮化道路。費孝通先生小城鎮理論的著眼點雖然是鄉村工業化,但宗旨卻是建構新型城鄉關系,“小城鎮研究,實際上是探索城市、集鎮、農村渾然一體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網絡”。費孝通先生將鄉鎮企業的發展過程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作為小城鎮研究的引子,目的是通過鄉鎮企業對城市社會經濟改革意義的探討,導入城鄉價值體系關系的主題,并在對小城鎮社區本身的分析中加以深化,體現了其一貫的社區研究傳統——視城鄉為一連續統。費老的小城鎮理論被后來的城市(鎮)化理論研究者嚴重誤讀,將其轉換成小城鎮“建設”理論,并進一步簡化為“農民進城問題”,在城鄉二元預設的框架中討論城鄉關系,沾染了濃厚的城市中心主義色彩。

  從小城鎮的研究現狀來看,已有成果對小城鎮發展類型、發展機制、發展空間、規劃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討論,對小城鎮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基于不同研究路徑做了相應的定位。但不容否認,由于研究問題的復雜性,目前的研究并沒有從解釋政策、為政策尋找理論合理性中完全解放出來,同時針對城鎮化的微觀結構基礎以及從社會學視角分析和審視小城鎮社區建設等進行的研究并不多見。費孝通先生雖然指出了小城鎮(集鎮)的社區性質,也曾表示要關注小城鎮本身的建設和小城鎮社區本身的分析研究,但總體上看,其對小城鎮這種社區本身及其社區生活基本上沒有著墨。他從小城鎮與外部的關系來考察小城鎮——主要是鄉鎮企業的地位,最初著眼于與更低一層的農村的關系,后來則擴展到在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關系中考察小城鎮(鄉鎮企業)在“區域性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中的地位作用。關注點仍然是經濟因素。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原先的道路之爭漸趨平淡,即使是持大城市優先觀點的論者,也不否認小城鎮發展對于城鎮化的重要意義。而對小城鎮的研究重點逐漸由外部聯系轉向發展問題,并進一步轉向小城鎮的內部結構。在外部聯系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是從經濟層面將小城鎮看作城鄉之間的中介而非節點。這直接導致發展問題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小城鎮的發展模式、動力機制、空間分層和規劃建設等方面,而缺乏對作為社區形式的小城鎮內部結構功能的分析。小城鎮研究留下了不小的空白。實際上,小城鎮社區不僅是城鄉之間的中介,其作為城鄉連續統的節點有著區別于城鄉的自身特質。因此,對小城鎮內部結構的研究不僅要關注小城鎮社區在城鄉經濟之間的聯結功能,還需重視其在城鄉互動中的社會主體建構功能。

  重構城鎮化社會空間的主體性

  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免農業稅后,國家不斷加大對鄉村的投入,新農村建設、中心鎮建設、城鄉統籌、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等試圖縮小城鄉差別的政策措施不斷出臺并實施。城鄉失衡進一步加劇,鄉村發展遲滯。這都成為城鎮化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我們認為,造成上述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空間主體性的消解。因此,城鎮化的關鍵性問題就是如何重構社會空間的主體性。社會空間主體性的載體(社區)是建構新型城鄉關系的微觀基礎,小城鎮社區建設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路徑。當下,人們將注意力更多地聚焦特色小城鎮建設,從資源稟賦、產業化、集約化等單一的經濟層面謀劃小城鎮發展。這種特色小城鎮建設本質上仍然基于城鄉二元思維,即小城鎮就是小城市,或者視其為周邊鄉村的中心——從功利的角度或定位其作為城市的補充功能,或者強調其作為鄉村的中心輻射功能。忽視小城鎮的社區節點特質,導致小城鎮因缺乏主體性難以可持續發展。

  社區建設是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整體性建設,是人的生產、生活的系統性社會空間的重塑。城鎮化既不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也不是“鄉村讓生活更美好”,而是關涉社會成員的行為和價值觀念變遷以及促進現代性的發育。因此,人的城鎮化也非指農民進城,而是指城鄉一體化——城鄉連續統的建構。城鄉連續統是指由城鄉兩極構成的社會系統,兩極之間包含諸多節點:都市—大城市—中小城市—集鎮—基層集市—村落社區等。其中每個節點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既有城市性,又有鄉村性,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自主自洽系統。因此,破除城鄉二元思維,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道路,是今后城鎮化發展的主題。

  首先,從鄉村發展來看,體制、制度、政策、規劃等設置屬于宏觀層面,其發揮作用有賴于微觀基礎。如果鄉村缺乏自覺和自主行動的主體性,外部力量和資源的注入將失去承接之手,不僅無益于鄉村發展,甚至會造成更多的紛擾。因此,必須在鄉村主體性建構的意義上定位小城鎮社區建設。新型城鎮化必須有可以發力的載體,小城鎮社區建設可以擔當此任。小城鎮社區是城鄉連續統的節點和聯系鄉村與城市的中介,在鄉村城鎮化進程中扮演著城鄉聯結和主體建構的角色,是鄉村現代化和推進城鎮化的關鍵載體。

  其次,從社區的角度看,小城鎮首先是一個社區。社區是社會結構的基礎單元,不僅是一個經濟體,更是一個社會生活場域。當下流行的經濟學思維只是緊盯小城鎮社區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功能,視小城鎮社區為城市的“腿”,或視之為未來城市的“半成品”,因而助長了一種實用主義取向——小城鎮對城市來說就是一個資源“傳送帶”。實際上,小城鎮社區還發揮著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功能,是社會系統的有機構成部分。小城鎮社區不僅是城鄉社區的中介,其作為城鄉連續統的節點有著區別于城鄉的自身特質。小城鎮社區并非一定要轉變成城市社區,而是作為社區的獨特類型發揮其橋梁作用,具有歷久彌新的社會建構價值。

  最后,從城鄉互動的視角看,社會系統是主體互動的結果。社區是一個具有自覺和自主行動能力的自治單位,城市、小城鎮和村落等作為不同的社區類型在互動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文明系統。城鄉均衡關系是建立在城市、小城鎮、村落等主體互動基礎上的。失去其中任何一個,城鄉關系將無從談起。單極主體只能意味著支配和依附。從互動的視角觀察小城鎮社區,可以發現,小城鎮社區建設有著雙重任務:其一,載體建設,就是通過促進勞動力、技術、信息、商品等要素在城鄉間的雙向流動,實現城鄉融合互補發展。其二,節點建設,通過主體建構,從根本上改變城鄉分治分離的非均衡狀態,最終形成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的社會系統。

 ?。ū疚南当本┦猩鐣茖W基金重大項目“城鎮化進程中的首都郊縣小城鎮社區建設研究”(15ZDA0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社會學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7-08-0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色婷婷久久久综合日本 | 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 | 一级a2021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址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