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治,天下安。三十多年來,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研究主要集中在縣級政治發展、鄉鎮政治發展和村民自治建設三個層面。現有研究的主要成績是:實證研究積累了可觀的經驗素材,理論研究概括了可驗的解釋模型,對策研究規劃了可取的改革方案。
現有研究的不足
當前研究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歷史研究有待融合。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的實證研究一般局限于當代中國的相關事實描述和理論概括,缺乏長時段歷史研究。學者們習慣于運用社會學、人類學基本方法,描述當代中國縣鄉政權和村治組織的內部結構、外部功能、運行機制及其政治社會后果,但沒有集中關注形成上述體制機制的歷史淵源和制度路徑,歷史的厚重度不足。就理論邏輯而言,如欲在當代中國縣域政治“現在是什么”的研究基礎上,追問“現在為什么如此”,必先追溯“過去是什么”和“過去為什么如此”,最后才可預測“將來可能是什么”并規劃“將來應該怎么辦”。
問題意識有待明晰。古今中外,都有某些一以貫之的政治學重大問題,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及其實踐探索,由此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政治發展史。具體到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研究,必定存在歷朝歷代都著力加以思考、探索和解決,并且又具有不同的具體內涵與時代特征的政治學重大問題。但學術界對此尚無清晰共識,難以實現各層次和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之間的有機整合,必然制約當代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研究的學術質量和理論深度。
分析框架有待反思。首先是總體框架。大體而言,現有成果主要運用了兩大框架:一是國家政權建設論,從縣鄉政權建設具體問題出發研究中國縣域政治發展;二是社會自治論,從村民自治具體問題出發研究中國縣域政治發展。前者強調自上而下的國家支配和理性官僚化,后者關注自下而上的社會自治和地方民主,理路有別,但隱含的前提相似,即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對立。其次是具體框架。盡管有一批運用歷史分析法、行為主義政治分析、新制度主義分析和比較政治經濟學分析的相關成果,但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研究的具體框架尚缺乏系統深入厘清和評估。
對策研究有待加強。一方面,對策研究的戰略性有待加強。縣級政權建設、鄉鎮體制改革和村民自治建設三個層級和領域的對策研究均不少,但將縣鄉村全部納入縣域政治發展的整體,并系統研究縣域總體政治發展戰略與政策的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見。另一方面,對策研究的可操作性有待提升。有研究者在探討縣鄉村治理體制改革的過程,曾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但往往是提綱挈領的論述,缺乏系統論證與規劃,很少落實為具體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和法律提案,影響了對策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
縣域政治研究的著力點
展望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研究,今后著力點可考慮如下五個方面。
拓展縣域政治運行的實證研究。一是拓展中國縣級政權運行的實證研究。就縣治而言,今后應加強全國各區域典型縣的相關實證研究,并加以歸類和比較,以形成當代中國縣治實證研究的規模效應。二是拓展縣鄉村治理的銜接和互動機制的綜合實證研究。縣鄉政府管理離不開村民自治協助,村民自治也離不開縣鄉政府的指導。因此,縣治、鄉治和村治實證研究不能各自為陣、相互割裂,要超越僅僅專注本級政權或村民自治運行的實證研究做法。可加強典型個案縣的縣鄉政府管理與村民自治的銜接與互動機制綜合實證研究,形成中國縣域政治運行的整體綜合圖景。三是拓展縣域政治具體問題解決機制的實證研究。縣域政治往往是圍繞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維護縣域社會穩定、實施縣域精準扶貧等具體問題運行。通過加強縣域政治具體問題解決機制的實證研究,可以更加具體動態地透視縣域政治運行機制的總體現狀。
深化縣域政治發展的理論研究。第一,厘清中國縣域政治發展基本問題。主要包括:縣域政治的特殊性,縣域政治發展的基本概念與主要內容,縣域政治發展的衡量指標體系,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國傳統縣域政治的基本特征、經驗教訓與內在矛盾,中國傳統縣域政治現代化的基本線索、核心主題、主要目標與路徑選擇。第二,調整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的進程中,國家與社會不應該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關系,而應該是互動互益互強關系。通過加強政社互動相關理論的研究,將國家與社會的有機銜接與良性互動論作為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研究的主要分析框架,更好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第三,深化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研究的方法論探討。對于中國縣域政治運行的實證研究環節,既要繼續堅持參與式觀察等定性研究法,也要發揮制度主義分析等政治學研究方法,還要積極運用問卷調查統計等定量研究法。在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的戰略與政策研究環節,可從定性到定量逐次展開,增強對策研究的精確度。
對接縣域政治傳統的歷史研究。在拓展實證研究、深化理論研究的同時,可著力將上述研究對接中國傳統縣域政治的歷史研究,尤其要著力對接晚清、民國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縣域政治傳統現代化研究。因為當代中國縣域政治發展,既不是中國傳統縣域政治的簡單循環,也不是割裂中國傳統縣域政治的凌空虛蹈,而是大轉型時期中國縣域政治傳統的現代化轉型,其中既有新題新解,也有新題舊解,更有舊題新解。所以,可按照略古詳今、以史為鑒的原則,爬羅剔抉出中國縣域政治傳統現代化的基本線索、核心主題、戰略目標和轉型路徑,并著力實現歷史研究與實證研究、理論研究的對接。具體而言:一方面,要著力實證研究對接歷史研究,為實證研究增添歷史厚度。另一方面,要著力理論研究對接歷史研究,為理論研究充實歷史經驗。
加強縣域政治發展的比較研究。一是加強中國不同區域的縣域政治發展比較研究。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文地理外部環境,也有不同的縣域政治發展戰略和政策選擇,更有不同的縣域政治發展績效。可將當代中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和中部共七個區域,各選擇若干典型縣,展開一定樣本規模的縣域政治發展績效比較,然后具體分析影響縣域政治發展的制約因素,最后闡述這些制約因素的具體內涵。二是加強市管縣體制與省管縣體制下的縣域政治發展比較研究。可選擇若干發展初始起點基本相同,但實行不同省管縣管理體制的典型縣,比較市管縣體制與省管縣體制對縣域政治發展的績效影響,進而為省市縣管理體制改革提供實證研究成果。三是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縣域政治發展比較研究。可以選擇一些與我國類似的轉型時期的國家和地區,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縣域政治發展與我國相比較,以此拓寬中國縣域政治發展研究的國際視野,并從比較研究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夯實縣域政治發展的對策研究。首先,可從具體問題層面夯實縣域政治發展對策研究。中國縣域政治發展主要以解決縣域發展具體實際問題為重心,具有特殊的問題導向特征。研究縣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可以凸顯縣域政治發展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其次,應從政策過程層面夯實縣域政治發展對策研究。縣域政府既要因時制宜地執行國家政策,又要因時制宜地制定縣域政策。因此,從政策過程的科學化、民主化、高效化出發,可以尋找出縣域政治發展的現實路徑。最后,應從體制創新層面夯實縣域政治發展對策研究。除學術界已有的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省管縣體制改革和鄉鎮體制改革等體制創新熱點問題,還要高度重視新時期縣鄉政府管理與村民自治的有效銜接與良性互動機制研究,努力形成政社互動、民主合作的縣域政治體制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縣域政治發展的路徑選擇問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縣政管理與村民自治的有效銜接與良性互動機制研究”(14BZZ06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