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黃奇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思考與實踐

[ 作者:黃奇帆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6-22 錄入:王惠敏 ]

一季度全國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下降近20%,就是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發放出了問題。銀行的趨利行為導致信貸資源錯配,一些城市連首套房也貸不到款。引導銀行資金合理配置,控制好首付按揭比,是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撒手锏

新型城鎮化是黨的十八大確定的重大國家戰略,是穩增長、擴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過去50年,全球約有13億人由農村遷入城市,城鎮化率2012年提高到52.5%。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人口凈增5億,城鎮化率2013年達到53.7%,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城鎮化之所以成為世界性大趨勢,是因為城市顯著優于農村的三個特征:一是城市的規模擴張產生集聚效應和放大效應,使資源配置更趨優化,經濟發展更具效率;二是城市規模經濟促進集約節約,可以攤薄公共基礎設施的高成本,提供比農村價廉質優的公共服務;三是城市的專業化分工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并為消費者提供更大選擇空間,從而使生活更加美好。當然,如果規劃建設管理不當,城市也會出現房價高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貧富分化、犯罪率上升等問題,這些都必須通過走新型城鎮化路子來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是提升發展質量,要努力實現包容性增長、綠色的增長。增長、綠色、包容,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詞,也是三大目標。三者同等重要,并行不悖,但增長不會自然實現,綠色不會自動到來,包容性問題也不可能自發解決,只有通過科學規劃、系統管理和改革創新才能達成。

把握科學規劃的基本體系

規劃是城市建設管理的龍頭。規劃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城市建設的質量和品位,也直接影響城市運行成本和效率。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都應重視規劃、懂得規劃、抓好規劃,全面把握規劃的基本體系。

科學規劃建設城市群。城市群是人口大國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北美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都是所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我國過去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也得益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帶動。最近討論的長江經濟帶,從規劃角度講,也有一個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構建大都市連綿帶的問題??疾爝@些城市群或大都市連綿帶,一般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城鎮化水平較高,城鎮化率在70%以上;二是大中小城市規模協調,相鄰等級城市人口比例大多在1:5以內,最高不超過1:10;三是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絡完善,各城市之間交通便捷、信訊暢通;四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產業優勢互補。我們推進城鎮化,應當以構建城市群為目標,積極培育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城鎮體系,促進城市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業、功能互補。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集聚區。任何大城市,都有居住、商務、產業、教科文衛、基礎設施和生態休閑娛樂等功能集聚區,在布局上應結合城市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按照“大聯通、小分布”原則,實行“多中心、組團式”策略。每個組團內部,都配建上述功能設施,但要分類布局、相對集聚、互相配套;各個相對獨立的組團之間,依靠自然山水體系和城市綠化帶合理分隔,并通過城市快速路、軌道交通等互聯互通。這種板塊特色鮮明、整體效益最優的現代化大都市,能夠有效疏導人流、物流、資金流,促進城市資源優化配置和提升基礎設施利用效率。

規劃完善綜合交通網絡。一是承載區域樞紐功能的大交通,包括鐵路、機場、港口通道等,這是城鎮群提升輻射帶動能力的基礎要件。二是承載城市群各城市之間連通功能的交通,如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等,是城鎮群的動脈血管。三是承載市民日常出行功能的城市內部交通,要通過城市道路、地鐵軌道及公交站場建設,確保城市平均車速達到30公里每小時,高峰時段不低于15公里每小時。四是承載各種交通方式銜接過渡的換乘樞紐。這些交通基礎設施,影響城市的運行效率和區域地位,對助推城鎮化極其重要。

精心做好五種規劃。一是城鄉總規,這是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的規劃,一經確定,要管一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二是控制性詳規,涉及建設區塊的土地使用性質、開發強度和道路、管線、建筑等布局結構,是城市建設的路線圖。三是重點區塊的形態規劃,應高低結合、疏密有致,尤其要注意保護天際線、樓際線、水際線,彰顯城市輪廓之美。四是地標性建筑設計,包括色彩搭配、建筑風格,應與周邊協調統一、和諧有序。五是各類專業規劃,包括“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安全設施等,應相互匹配、結構完善。上述五種規劃的覆蓋面和整體質量,決定著城市的未來面貌,一定要精心謀劃。

城市管理者要心中有“數”。領導干部應掌握一些宏觀的、戰略性的城市規劃數據,在決策時體現出經濟學邏輯。比如建成區面積,國際慣例是,城市人均占用100平方米左右,包括住房、工廠、交通、商業、公共服務等用地。100萬人口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大體就是100平方公里,低了就會擁擠,高了就是浪費。住房建設方面,發達國家人均住房面積一般在30~40平方米。我國人多地少,人均30平方米比較合理。這樣算來,1000萬人口的城市建3億平方米住房就可以了,再多就可能出現泡沫。商業設施方面,每2萬元的商業零售額可配置1平方米的商鋪,每2萬元GDP可配置1平方米寫字樓。垃圾、污水設施方面,每人每天約產生1公斤垃圾,綜合用水0.3噸并產生0.25噸污水,相關基礎設施應按此配建??傊巹澥强刂瓶偭康膶W問,要求總量平衡、動態調整,只有明了這些參數,規劃時才能收放有度。

轉動好投融資這個杠桿

城鎮化建設是相當“吃錢”的事業。有專家匡算,實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至少會新增5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按照政府財政管理要求,預算內用于保民生、保運轉的保障類資金應收支相抵,不能搞“赤字財政”,而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資量大、回報周期長,一個項目大都是三五年建好,三五十年使用,只能投資一步到位、資金逐年償還、重在遠期平衡。因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可以負債的,全球皆然。實際操作中,城建資金往往依托于政府信用,獲取長周期、低利息的融資。國際上通常以發行市政債券來解決,我國地方政府過去不能發債,主要是通過投融資平臺融資,但相當部分是短期的、高利息的融資方式,由此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

規范并加強土地管理,管好用好土地出讓金。通過發行市政債、推廣PPP融資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地方政府債務負擔,但實現城鎮化建設的投融資平衡,還需要做好土地批租這篇大文章。西方國家土地私有,搞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的增值也歸私有,但政府要征收高額的土地增值稅。我國城市土地屬于國有,土地批租既要優化資源配置,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又要避免灰色交易,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特別是隨著大量基礎設施投入和環境配套,土地會有較大幅度的增值。但這些增值收益,是城市規劃、征地動遷、“七通一平”、市場供求等多種因素形成的,不能讓開發商獨享,必須通過政府土地儲備和開發管理,拿來彌補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投入。一般而言,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70%~80%的建設資金,可以由此實現平衡。當然,如果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唯利是圖“炒地皮”,也會破壞投資環境,增加工商企業運行成本,是不可持續的短視行為,需要加以約束和調整。

發揮好投融資平臺的作用。搞PPP融資談判,與外資、民資合作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能與政府機構直接混合,而應由政府委托的法人介入。因此,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關鍵是把握五個方面:一是合理控制平臺數量和規模。原則上,500億~1000億元的投資,就需要一個專業平臺來管理。規模太小,沒有規模經濟;太大,管理不易到位。二是規范資本金注入來源,包括國債投入、城市規費、儲備土地、存量資產、政府相關財政投入等。三是平臺運營要抓好“三個平衡”,即資產與負債平衡,資產負債率要控制在50%~60%;現金流平衡,每年承擔的基礎設施投資和貸款本息,與各種投入的現金流要平衡;投入與產出、投入與資金來源要平衡,不管是完全市場化還是靠政府補貼,都要算好賬。四是風險防范方面堅持“三個不”:政府財政不擔保,投融資平臺靠自身實力去市場融資;平臺之間互不擔保,避免債務連鎖反應;各類投資集團專項資金不能交叉使用,中央和市里專項資金必須??顚S谩N迨瞧脚_公司完成使命后要謀求轉型發展。近十年,重慶“八大投”承建了2000公里鐵路、3000公里高速公路和1萬公里高等級公路,以及大量水利、環境、橋梁隧道和地鐵軌道工程,累計投資6000多億元。其中,國債、各類專項資金等平衡掉一部分,通過土地管理和開發平衡了2000多億元,截至2013年年底債務不到3000億元。目前,“八大投”還有20萬畝國有儲備土地,還能通過污水處理、自來水供應和高速公路收費等平衡債務,整體信用良好。

管好用足城市土地資源

我國人多地少,推進新型城鎮化既要堅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又要努力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城市用地矛盾尤為突出。與此同時,土地收入一般占到地方財政收入的1/3,是地方政府名副其實的“第二財政”和平衡城建資金的主要“錢口袋”。因此,必須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節約集約用好每一寸土地,管好用足每一筆土地增值收益。

加強土地管理,應把握五條原則:一是堅持深度規劃后出讓,開發地塊盡量做到控制性詳規、形態規劃、專業規劃全覆蓋,這能使土地出讓價格提高30%,最多可達一倍以上。二是堅持生地變熟地后出讓。由政府土地儲備機構負責動拆遷,土地整治好后再出讓,不僅能保障依法拆遷、公平補償,確保各方利益,還能大幅提高土地資產價值。三是堅持招拍掛出讓。這是國家三令五申的要求,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既能預防腐敗,又可避免協議出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四是堅持依法收回閑置土地。對久劃不拆、久拆不完、久拆不建、久建不完的“四久”工程土地,必須依法收回,挽回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五是堅持土地儲備制度。加強土地儲備是國務院的明確要求。建立土地資源配置“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良性機制,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也能防止公共資源增值收益流失。

具體到土地儲備環節,也有五條原則:一是一步到位儲備,細水長流使用。土地儲備是有技巧的,必須在城市起飛階段一次性完成,然后細水長流。重慶2002年一次性儲備了主城40多萬畝土地,之后20年內每年只開發5%,即2萬畝左右。二是儲備權集中,儲備收益各級政府共享。相對集中儲備權,有利于土地整體開發利用,但土地儲備不應改變公共財政收入分配比例,收益應在各級政府間合理分配。目前重慶市區兩級分配比例為50:50。三是儲備地使用兼顧公益事業和商業開發,大體對半開。重慶已用的約20萬畝儲備地中,近10萬畝用于公租房、大學城、鐵路、機場等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搞房地產開發的9萬多畝,收益用于整個20萬畝的征地動遷及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做好兩個循環。第一個循環,即土地儲備手續辦完后,成為有價資產,通過銀行抵押融資,搞征地動遷和“七通一平”,生地變熟地;第二個循環,是“七通一平”后,及時完善規劃并分批招拍掛出讓,回籠資金用于清償貸款,抵扣一級開發的成本后,增值部分納入財政預算,用于滾動開發或其他片區建設。兩個循環正常滾動,不會誘發泡沫和債務危機。五是嚴格設置風險“隔離墻”,即做到“大對應、小對口”。大對應,就是做到土地收入與城建資金需求長期總體平衡;小對口,就是當期單個地塊開發與一捆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時間對應、資金平衡,“一個蘿卜一個坑”,確保微觀平衡、風險可控,以免形成糊涂賬。

打好房地產調控組合拳

房地產業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動力和關鍵環節,與國計民生強相關,既影響整個經濟的健康運行,也影響社會心態、事關社會穩定,必須對其進行積極穩妥的調控。

由于房地產具有商品、不動產、資本品、金融品、民生品等多重屬性,必須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更多采取市場調控辦法,打好組合拳。一是實施供需調控。房地產價格受供求規律影響,調控中既要按照人均30平方米的住房標準控制開發總量,也要按房地產年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左右的比例調節流量,確保供需基本平衡。二是實施地價調控。原則上,要把樓面地價控制在當期房價的1/3左右。如果地價過快上漲,就要調整供地力度和節奏,避免地價抬高房價。三是實施稅收調控,關鍵是增加持有環節成本。近年來,重慶在中央支持下開展房產稅試點,收到了調節房價、減少空關、改善房產結構、完善地方稅體系等四重功效。2010—2013年全國房價上漲50%,重慶僅漲了20%,高檔住宅成交面積占比也由試點前的9.2%降到了2.8%。四是實施按揭調控,就是在零首付與零按揭之間選擇一個合理比例。零首付,容易造成泡沫,誘發危機;零按揭則會窒息市場。重慶這幾年的做法是,針對不同住房需求,首套房首付三成,二套房首付六成,三套及以上零按揭,實踐證明是合理的。今年一季度,全國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下降近20%,實際上就是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發放出了問題。目前,住房按揭貸款利息7%~9%,且都是5~15年的長周期貸款。而企業通過股份制銀行表外融資成本為8%~9%,這些銀行靠理財業務變相發放貸款,往往又將企業貸款利息抬高到12%~13%,還多是一兩年的短期融資。銀行的趨利行為導致信貸資源錯配,進而造成個人住房貸款難,一些城市連首套房也貸不到款。因此,引導銀行資金合理配置,控制好首付按揭比,是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一個撒手锏。五是實施雙軌調控。不管房地產怎么調控,總有20%~30%的低收入群體買不起房,必須由政府托底保障。其中,通過危舊房、棚戶區改造安置,能覆蓋10%左右的城市人口;建設公租房,覆蓋面大體是20%左右。這些工作做好了,人民群眾“住有所居”就更有保障,房地產市場也會健康平穩。

在公租房推進過程中,我認為要把握好五點:一是明確保障對象,主要針對進城農民工、新生代大中專畢業生和城市原住民中的住房困難家庭。二是優化規劃布局。公租房項目要與城市大型聚居區的商業樓盤有機“混建”,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避免貧富隔離,促進社會和諧共融。三是堅持“三個同步”,做到公租房竣工、基礎設施配套和社會管理機構服務到位基本同步,確保群眾安居。四是堵住兩個“黑洞”。承租戶不得轉租當“二房東”,不能利用低房租去賺高房租;租滿一定期限后可購買有限產權,今后想轉讓,要么賣給公租房管理機構,要么按共有產權的商品房出售,從制度上防止無休止修建和利益輸送的“黑洞”。五是強化投融資平衡,可通過出售配套商業設施和一部分公租房償還貸款本金,形成良性循環。

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

城鎮化的過程實質是農民融入城市的過程。我國有2.6億農民工,推動戶籍制度改革,讓他們扎根城市,是社會公平公正的體現,能夠達到擴大消費、帶動農民增收、降低社會管理成本等多重功效,由此帶來的穩定勞動力還能推遲我國劉易斯拐點的出現。因此,戶籍制度改革是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的牛鼻子,必須抓緊抓好。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應注意把握五項原則。一是明確對象。以在城鎮穩定就業并有固定住所的農民工為主。二是保障到位。農民工轉戶后,就業、養老、醫療、教育、住房“五件衣服”一步到位,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三是農村權益自主處置。農民工轉戶之初,在城市立足未穩,從保護其權益出發,應尊重其意愿,允許其保留農村的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并在制度設計上提供保留、流轉、退出等多種選擇。四是合理分布。通過科學設置落戶條件,引導轉戶居民在大城市、區縣城和小城鎮按4:3:3的比例梯次分布,既避免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也防止小城鎮就業和社會管理不堪重負。五是建立政府、企業、社會長周期共擔成本機制。農民工轉戶人均成本10萬多元,我國2億多農民工轉戶需近30萬億元資金,看似難以承受。實際上,改革成本并非由政府獨擔,企業補足社保缺口要占40%,轉戶居民會自擔30%,需要政府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入僅占30%。同時,農民轉戶及相應的成本支出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一個長周期的過程,分攤到每年的成本完全可以承受。

2010年重慶啟動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以來,累計轉戶380多萬人,并未增加城市負擔,反而成了獨特的競爭力。近年來,重慶每年一季度進出口往往猛增70%~80%,之后增速回調到30%~40%。調查才發現,沿海農民工有個“九三現象”,即每年只工作9個月,春節前后3個月返鄉。沿海企業年底只得停工,節后工人往往又流失一半,對生產力是很大的破壞。重慶380多萬農民工轉戶后,春節七天假、節后照常上班。沿海企業為了保訂單、降成本,春節前后紛紛把訂單拿到重慶,其中一半訂單最終留了下來。這是戶籍制度改革帶來的紅利,也成了重慶改善投資環境的撒手锏。

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增長、綠色、包容”三大目標,除了上述五個關鍵環節外,還需要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開放型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制度等,這些都是深水區的改革,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更需要善做善成的智慧和理路。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城鎮化系列重要論述,認真貫徹《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改革思維,健全體制機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夯基出力。

作者系重慶市人民政府市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特黄V片欧美高清在线 | 一色屋手机视频在线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播放 |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 |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