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楊喬:清末民國時期湖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

[ 作者:楊喬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12 錄入:吳玲香 ]

清末民國時期,國際市場對中國農產原料的需求不斷增加,中國出口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逐年顯著增多。在中國近代農產品商品化不斷發展的趨勢下,作為重要農業生產區域的湖南,其農業種植結構發生了哪些相應的變化,清末民國時期又出現了哪些新特征,本文嘗試利用地方志的相關記載,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論述。

一、糧食作物種植的繼續發展

根據1935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調查:“湖南農田畝數為46,643,912畝,其中水田畝數為30,132,665畝,占湖南農田總畝數64.6%,旱地畝數為16,511,247畝,占湖南農田總畝數35.5%,湖南省水田分布如此之廣,是該省產稻米甚為豐富的主要原因?!?/p>

水稻作為湖南主要農作物,省、府、縣地方志對此多有記載,如《常德府志·物產考》云“境內產稻,有粳稻、糯稻、冬糯稻,一歲有早、中、晚三收?!薄渡苹h志·風俗》云:“土宜稻谷,終歲一熟,園蔬外,少他種植,雜糧、棉花、菜籽、惟河洲沙土為宜,然不及稻谷百之一、二。稻有早、中、晚之殊。岸田水歉,宜早稻,近河低田,須過伏信分插,宜晚稻,均不及中稻十之一、二。鄉民佃耕多于自耕,約費枯餅、灰糞、人工錢文一千,可得谷一石。”

湖南水稻種植的發展得益于耕地面積的繼續保持、農具的改進和農用化肥的推廣。清末民國時期,圍湖造田現象仍然十分顯著,在洞庭湖周邊利用圍田來開發耕地,使水田面積得到補充。這一時期,湖南水稻的生產力的提高,與農具的進一步改進有很大關系?!巴挝迥辏?866),城步縣知縣盛鎰源介紹了用“力省而功倍”的樓車來灌溉農田。”根據湖南瀏陽縣同治十二年(1873)的記載:“當時灌溉工具有筒車、牛車,筒車一天能灌溉200-300畝,牛車能灌溉100畝?!背藗鹘y農具的改進,近代新式農具也開始使用?!肮饩w二十三年(1897)以后各地推廣使用新式農具,湖南也開始使用抽水機?!薄肮饩w二十四年(1898)湖南設立湘中水利公司,并購買了新式農具汽機?!薄?930年,南縣第二孤兒院在開墾荒地時,使用了一臺從上海購進的美制32馬力拖拉機,這是湖南最早使用的拖拉機,此后又陸續從美國購進幾臺,在衡陽、岳陽、長沙等地開荒墾地使用。”“三十時代在南縣開墾荒地中使用了美國生產的機器犁及播種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此外,這一時期隨著品種的改良,施肥方法的發展,雙季稻和稻麥兩熟制在湖南得到迅速推廣?!疤锼宋┑?,歲兩熟,有早晚兩種。”

湖南全省稻作面積產量比較表(略)

從上表來看,由于統計機構和統計方法的不同,前幾次統計數據差別較大,從省自治籌備處和中央農業試驗所統計數據所反映的民國時期湖南的稻作種植面積變化不大,稻谷每畝產量變化亦不明顯。

二、雜糧作物種植的發展

湖南素以魚米之鄉聞名天下,明清時期大量向長江下游地區出售谷米,谷米出售是湖南重要經濟來源。清末民國時期,在稻谷產量沒有明顯增長的情況下,湖南谷米之所以能夠繼續大量輸出是依靠不斷增產的雜糧種植來維持。隨著山地開墾的增加而迅速增長的雜糧種植,使農民得以依賴雜糧為主要食用糧食而出售種植的谷米。

盡管這一時期宏觀社會發生巨變,改朝換代,就農業發展本身而言,湖南地區農業種植結構受清末民國時期政局風云變幻的影響并不明顯。政局變動的影響對最基本的農業經濟波及不大,無論是清政府時期還是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從上而下的各級政府出于解決民眾溫飽問題的考慮,以雜糧作為補充糧食的政策延續性一直存在。

清末民國時期湖南雜糧作物的栽培日益擴大,政府對此也大力提倡,在地方志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寧邑沃野連阡,其谷宜稻。乾隆間知縣陳丹心教種番薯備荒,始猶猺洞種之,今則平壤亦然。”“清同治四、五年間知縣開導曉諭:自秋為始,除山土不計外,每水田耕種雜糧以五成為適中,如不及五成者,即予重罰十分,普種者立給獎賞”。清末開始,為了推廣新的農業生產技術,湖南設立了一批新的農業公司、農業學會和農業試驗場。民國時期,湖南政府成立了各種農業公司,推廣農業知識和雜糧作物種植。

這種成效是非常明顯的。這一點能從地方志記載中得到很好的反映。番薯是這一時期湖南的主要雜糧,分布遍及山地、丘陵及平原?!肮饢|縣斜坡深谷,大半辟為薯(番薯)土?!薄暗揽h物產以谷為多,次則番薯,全縣番薯實居其大半,次則為麥,為豆、為高粱、為包谷產子等?!薄皩庍h縣多晚稻,終一縣所獲,不足以供一歲之食,賴藍山、新田來挹注之。又多植麥、菽、玉米 、番薯、蕎麥之屬,古者九谷并重,今江南多稻,此皆號曰雜糧矣?!薄磅妨昕h產糧食以稻谷為主,此外概稱雜糧。產量之巨,首推番薯。明、清之際,始由南洋群島輸入閩、粵??滴?、乾隆間,閩、粵之人遷移至醴,乃挾其種以俱來。剪莖插土,稍施肥料,不待灌溉,自然繁殖。根肥當糧,藤葉飼豬。邇來人煙日以稠密,近山者遂爭事蒔薯,戶產率二、三十石,斜坡深谷,大半辟為薯土。全縣歲入,不難從估計得之。通常薯三石易谷一石,切絲曝干,每斤易米一升。故山谷之民雖遇歉歲,而有含哺鼓腹之樂,此種植之所由蕃薯也。豆、麥、粟、梁俱可充饑,年荒谷貴,種者倍于往年。然其產量不及番薯遠矣?!薄盀g陽縣紅薯各鄉皆產,東南產量尤多,為山居農民之主要食品?!?/p>

清末民國時期番薯和玉米等雜糧作物在湖南的廣泛推廣,使農民習慣于以雜糧為主食或是以雜糧、稻谷摻半為主食,農民“多以雜糧自食,以谷售人。”這是湖南在這一時期能繼續成為全國谷米生產大省的原因之一。

三、經濟作物的大量種植

清末民國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活躍和輸出商品的增加,經濟作物,如棉花、花生、茶、大豆、桐油的種植也日益擴大、活躍。關于經濟作物種植方面的內容也在地方志中屢屢出現。

湖南基層政府在清末民初時期同樣對經濟作物的種植進行了推廣?!皾h壽縣湖鄉曠土高處及堤坢旁,最宜種桑,向來土人多植此養蠶。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縣設種植局,政府發杭桑種數萬株到縣,造謠者謂為洋種有毒,咸毀壞之。鄉民種蠶桑者甚少。” “光緒三十一年(1905),湖南農業局自浙江選購湖桑70余萬株,種植于長沙北門外,并勸農民分購移植各縣,以改良蠶桑品種。紳士李篤真購1萬株移植于南洲廳沙港子一帶。”“寧鄉縣無蠶絲業,故無桑林,鄉間婦女或偶為之,未得其法,但成莧褥,不能繅絲。光緒三十四年(1908),李毓森等稟請官府,于南門外鯰魚洲官地種桑,開蠶桑局,然桑樹不茂,營業者亦時作時止,無可記?!?“1917年李炳奎承頂,繅絲諸法,漸次研窮,旋以折閱罷業。近則桑株皆老,倘有繼者,非開辟另種不為功。又有歐陽社生呈請在大成橋側,彭樹勛等請在巷子口、金紫山側,龍秋高在水云寺,開辦蠶桑,均以時變所限,無甚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與政府推廣雜糧種植的成效相比,推廣經濟作物的成效在清末民初時期似乎并不好。從政府層面分析,清末民初時期在政局變更、人事更迭的情況下,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對廣大農村的實際掌控能力有限。政府的主要精力首先要確保糧食的供給穩定,確保耕地面積不被占用,由于經濟作物種植僅僅是作為增產糧食的副業,在對外貿易沒有興盛之前,對種植經濟作物的關注力不多,更不可能將經濟作物推廣種植放在其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從地方農民層面分析,農民首先要考慮是解決溫飽問題,自然對番薯、玉米等雜糧的種植不予余力,而將經濟作物置于輔助性種植物之列,相對于雜糧的種植而言,有漫不經心的心態。在耕種稻谷、雜糧之余,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如遇種植桐樹收益高的時期便多種植桐樹,如遇種植桐樹收益不好的時期,便將桐樹棄用而改種棉花、茶葉等其它經濟作物。清末民初時期湖南的經濟作物種植均為分散的以農民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種植方式。

到了二三十年代,湖南的經濟作物種植得到迅猛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并出現了相對集中、連片密度較大、長期經營的經濟作物種植地帶。如“1934年常德縣張炯常在河洑山一帶領荒地25萬平方里用于種植桐樹。省政府予以免稅10年的鼓勵?!边@是因為湖南作為內陸農業省份,民國時期主要以農產品和原料來交換國外的消費品。從1933年湖南海關出口大宗土貨價值情況來看:“植物油5,209,583萬兩,占出口土貨總值的39.3%;五金及礦砂一項2,960,084萬兩,占出口土貨總值的22.3%;糧食及糧食粉1,936,510萬兩,占出口土貨總值的14.6%,1933年全年湖南海關出口大宗土貨價值13,266,765萬兩?!睆暮jP數據可以看出,1933年湖南的經濟作物出口價值遠遠超過了糧食的出口價值。

在二、三十年代,經濟作物的經濟效益凸顯的情況下,湖南省政府為推廣經濟作物的種植作出了諸多努力。為扶持植棉,湖南省公署在1920年頒布《獎勵棉業章程》。1929年,湖南成立省農事試驗場,對棉花、茶葉、經濟林木等進行選育與栽培試驗。1929年湖南成立植桐委員會,獎勵植桐,各縣也先后設立了植桐委員會,對農戶的桐樹栽培、桐籽采摘以及桐油制作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白悦駠摹⑽迥觊g,縣政府逐漸提倡植桐及各種果木?!?/p>

湖南境內經濟作物在這一時期得到廣泛的種植,這種情況在地方志的記載中極為常見。“永定縣木棉花,本境常產,兼水運澧洲各屬入境,陸運銷行來風,上及四川,每歲近千萬包?!薄按壤h棉出縣附郭及溇以北,而在溇北者良,販者多捆以入蜀及鄂西北,蓋慈利之棉盛矣。” “茶油,產于瀏陽縣東南,輸出于省城者年約五千余石。至運售于江西各縣,其量當超過此數一倍?!薄盁?、茶則為郴縣之特產。城區之農作物,煙蓋占十之六,以五里堆白鹿洞擅名,而鹿洞尤勝。鳳鳴、鳳翔,品質、產量雖較次于城區,亦有優良之稱者也。歷來遠商采賣,常德、津市為唯一之銷場,獲利甚厚?!薄坝蓝h桐油、茶油、木油,三種皆本境特產。桐、茶為上,木油次之。價值,茶木為貴,桐油次之,每歲出境之桐油約十萬,茶油約十萬,木油約五千,各商設棧收買,販運武漢一帶,獲利特巨。苧麻,本境各鄉特產,為土物上品,銷行江西、廣東、汕頭、水運出洋,每歲約計五千捆,估值十余萬錢。麻、刮取為麻,晾干后束之成捆,運往漢口及廣東、香港、汕頭一帶,販賣出洋。每歲粵商來本境采運,歲可數千捆,價約十二萬內外。商務品,麻者,以永定為上,銷行甚暢,其運往江西者頗以之作夏布練麻線,販運不如廣東之多。本境制造,但作麻布、麻線,差供民用,不如遷地之良也?!薄般淞昕h西、南、北各鄉(如保、利、益、新、南、建、永、安八鄉)山地多植桐樹,每年出桐油頗多,巨商收買裝運漢口。而東、南、北各鄉(如咸、和、敬、頌、康、廣、貞、柳、宏、盛、親、樂、興、宣、治十五都)山地多蓄禁森林,每年出杉木柴炭亦不少,故本縣木商頗多,將杉木結成排,運往常德南縣及岳州之洪水港,漢口之鸚鵡洲販賣,且常、桃之柴炭商,亦多在此地采買柴炭。”

從以上地方志記載來觀察,湖南經濟作物生產逐漸向區域化、商品化方向發展,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以收益為準衡,農民種植棉花、茶葉、桐油、煙草、苧麻的生產規模逐漸擴大。至于種何種經濟作物,則根據市場需求和各縣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促進了湖南從傳統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化,促進了湖南地區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湖南的農業種植結構沿著傳統時期以稻谷種植為主,清末民初時期以稻谷種植、雜糧種植并重,民國時期以稻谷種植、雜糧種植、經濟作物種植多元的軌跡向前發展。湖南地區農村種植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農業生產專門化的程度。在種植稻谷的面積沒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下,雜糧種植和經濟作物種植得到長足發展,反映了田邊余地、貧瘠山地的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同時也反映了清末民國時期農業商品化的提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湘學研究》2014年第1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 | 亚洲国产午夜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久久 | 亚洲最新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天天看片免费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