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北省咸寧市劉家橋村為例
編者按:對包括傳統民居在內的古村古鎮的保護,不只是為了文化遺產的保存,更不是為了旅游開發,而是要延續并發揚優秀的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所以,保護文化遺產必須承繼好當地的歷史文脈。
地方文化作為村落文化的內核,千百年來在維護地方社會的穩定性與持久性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傳統建筑所生成的文化空間是村落穩定的“密碼”;而民間習俗則在村民的精神信仰和理念追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法律在地方傳統與文化空間中發生了怎么樣的作用?在傳統村落保護的過程中應當如何處理好法律視角與地方文化視角的關系?這些將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發?或許值得我們探討。
一、劉家橋基本介紹
劉家橋位于湖北省咸寧市桂花鎮內,始建于明朝崇禎三年,是漢高祖劉邦胞弟彭城王劉交第五十四代孫劉用謀后裔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古村落共有四處建筑,分為老屋、上新屋和下新屋等,四處古民居建筑總面積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間,樓道38條,天井54個。還有廊橋和獨木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改為石拱橋)各一座,劉姓用兩座橋和石板路將四處民居及學校連接成為一個整體。老屋依山從下而上成階梯形建筑,其它則依山伴水而建,建筑風格大體一致,具有明清古莊園建筑模式。房屋皆為兩層建筑,屋內,一進幾層,石凳、石溝、石天井。2005年劉家橋古民居建筑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評為“湖北旅游名村”,2011年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旅游名村,2012年被國家旅游局、住建部授予全國特色旅游名村。
二、建筑的隱喻——劉家橋的建筑空間與理念生成
1、建筑環境
進入老屋時屋內的溫度明顯比屋外溫度低,當地的居民不用冷柜儲藏食物與冰飲,詢問后給予回答因當地溫度較低。其次當地居民喜歡坐于天井內談天說地,其樂融融。并且當地的農業發達,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大部分的菜肴由當地的農家菜組成。老屋雖然連連相依,但室內的采光良好。接下來的探究與觀察不難發現這些事物的原由:劉家橋的建造依照地勢,整個村落被高山環抱,在山嶺之上水源充足,又遠避河澇,村中從單體建筑到整個群落建筑都有著秩序明朗的排水線。其次它處于山川懷抱中,抵擋了許多不利的氣流與野獸的侵害,依山傍水的好處,使得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優良,達到自給自足。采光方面窗飾運用大量的鏤空裝點,建筑空間的序列形式由低變高,前面的建筑很少擋住后者的立面,并且當地建造者巧妙地運用了墻面反射采光,這使得屋內雖然陰涼但仍能夠采光充裕。再加上劉家橋“天井”建筑形式,將堂屋中間的熱空氣帶到室外,室內的冷空氣進行補充,使天井的環境變得涼爽,當地居民常常喜歡群居于此。
2、天井結構與建筑理念——以古居民上新屋“父子明經”宅為例
父子宅坐落于白泉河畔西岸,該建筑建造于明朝崇禎年間,因屋門口高掛匾額“父子明經”而得名。清朝咸豐年間劉家橋村民劉氏父子先后擔任文史主薄,皇帝賜予此牌匾給劉家,這體現出了劉家當時的富足與顯赫,而天井正是這種富足與顯赫的表現載體之一。“天井”作為房與房之間所圍成的矩形區域,有統帥“門”、“房”等要素,聯系建筑的內外空間以及溝通天、地與人之間的作用。
天井通過不同的居住房屋橫向及縱向不同的方式來回組合,將原有的建筑群體不斷的擴大,形成一片龐大的種族群落和一個復雜的建筑群體。它們中軸線對稱,建筑形式主旋律副旋律基調分明。主體建筑分布在中軸線上,次要的建筑依傍中軸線分布。整體格局如同網狀交叉而形成一個強大而且有效的內陸交通網,即使下雨也可在名居群內安然步行,不用擔心濕身的不便。從而其利用天井制造出一個對內向的獨立的交通組織。
古代的風水相宅理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風水竭力按照陰陽五行、八卦一類的宇宙圖式來把握和經營環境,表達天人相感應。從古至今,風水中追求理想的生存環境主題是永恒的,倘若剔除其中牽強附會與荒謬怪誕成分,亦有其深邃智慧。父子宅的建筑選址與內部空間營造也遵循了傳統風水相宅的模式。
“父子宅”天井理念表現為長者在家中的中心地位,天井粘合了秩序與家庭的和諧性,使得薄弱的家庭建筑單體不斷地壯大,院落結構更加明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宅背靠青山,在地形選擇上也非常講究,為了使子孫們生活越來越豐順美好的愿望得以發展,選擇前低后高,抵御寒風又可納涼的好風水。而為了使得錢財不落外人田,劉家橋天井擔當了聚集風水與承受雨露的使命。
三、“招魂”——劉家橋的地方傳統與社會
劉家橋村民有招魂的習慣,本地人稱之為“喊嚇”。招魂就是將失落的魂召回形體。人受到驚嚇稱之為“掉魂”,該招魂又分為“喊嚇”和“收嚇”兩類。
“喊嚇”一般是在夜深人靜時(戌、亥時分),受驚嚇者熟睡后進行。進行期間要將大門、房門乃至窗戶全部敞開,如此一來可方便受驚嚇的魂和受驚嚇者一同進屋。同時應該盡量避免碰到迎面而來的行人,如果萬一碰上,千萬不能與來人打招呼,方才靈驗。
“收嚇”又稱“收魂”,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一桿秤插在大門外地上,再把病人的衣服搭在秤桿上,神漢雙手分開像趕鴨子一樣將魂趕到衣服里,受驚嚇者雙手抱住衣服回家枕著睡上三天三夜;一種是請神漢設香案,念咒請神,將一個茶杯盛滿米并拍緊抹平,覆蓋上手巾并將其扎緊,然后左手端杯,右手執點燃的香在手巾包著的杯口上念咒畫符。最后將米倒到手巾上扎好放置于被嚇者的枕頭下枕三夜。
四、法律視野下的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與問題意識
當我們走到劉大爺家門口時,他手中的玉米棒子差點砸到了我們頭上。得知我們的目的后,劉大爺放下手中的農活,帶我們參觀起了老宅,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父子明經”宅。經過一圈參觀,發現了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老宅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在下雨季節已經開始滲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古宅居民的生活。根據《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使用人負責修繕、保養。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于損毀危險,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所有人具備修繕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繕義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搶救修繕,所有費用由所有人負擔。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準;對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應當報登記的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準。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據我們了解所知,劉大爺現依靠低保生活,種的糧食也難以自給自足,家中并無其他來源的收入。且劉大爺年事已高,腿腳早已沒有那么靈便,因此劉大爺并沒有能力自己完成修繕老宅的工作。然而當地政府毫無作為,并沒有派人定期來檢修和修繕老宅。長期住在有待修繕的老宅內,居民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威脅。
依筆者所見,應從立法著手,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首先政府應設定每年定期檢修古宅的條例,比如常規性檢查一年兩次,遇到特大自然災害如暴雨,臺風,泥石流,山體塌方后必須來居民家中檢修。其次成立專門古宅維修基金,每一次提取檢修費用都需要申報證據(古宅破損照片)以及所用修補建筑材料以及所請維修師傅人工費用的發票并出具相等金額的電子支付憑證(若無憑證,材料費和人工費按照市場價格提取檢修基金)。每次修繕完成后,必須將修繕過后處拍照存檔。
第二個問題,旅游開發不夠到位,為居民帶來生活改善不明顯。劉大爺家并未受到旅游帶來的任何好處,在“劉家橋”拱橋附近,圍繞著古建筑穿插了幾間小飯館和農家樂,并未產生太強的商業集聚,創收能力不強。
如果把古民居、村落作為一種公共資源來考慮,那么古民居保護作為一種公共行政管理行為,關注的是資源分配的公正性。旅游開發則是一種市場行為,關注的是效益性。要做到兼顧效益和公平,把資源損耗降到最低,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考慮:首先,政府管理部門在資源分配、利用的過程中要起主導作用,做到全面控制;其次,平衡政府、開發商、當地居民各方的利益問題,保證有專項資金投入到古民居的保護中去;最后是制定旅游規范,獎勵保護行為,鼓勵社會大眾參與工作。除了簡單的開飯店,農家樂,從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兩點進行旅游開發也是很好的切入點。建筑文化方面,前文提到的天井便大有文章可做。天井是當地居民的一種重要的建筑格式,當地民居絕大多數都設有天井。它使屋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成為人們的共享空間。因為它是敞開的、明朗的,家庭中的成員均可自由出入,外人來訪,也要受惠,所以便自然成為聚散與通行的場所,成為當地居民的情感載體。
民俗文化方面,劉家橋當地村民習俗文化豐富多彩,除了前文所提及的“招魂”之外,凡客人來訪必備宴席,每人首先吃用糖水泡的四個雞蛋婆方才留客人吃飯;臘月二十以后的殺年豬;還有獨特的飲茶習俗,將茶分為甜、咸、淡三種。甜茶,也就是白糖或紅糖水,一般是結婚、生伢、過年招待貴客的時候用。咸茶是用生姜或者花椒、茶葉、鹽放于土罐內煨,隨時取用,又叫姜鹽茶。農閑時婦女們常聚到一起做針線活,用黃豆、綠豆、花生、芝麻、米、陰米(糯米曬熟后煮干)、香干、川穹、食鹽在羅鍋煮成米茶。諸如此類的民俗還有很多,可以將其開發成民俗節目,民俗特色旅游景點。對民居的保護,不單是為了保存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作展覽、旅游開發,保護古民居的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延續古老的歷史文脈才是重點。要使對劉家橋的保護具有原真性,即《世界遺產公約》中特別強調的保護遺產的真實和完整性。完整性就是遺產的歷史環境風貌。離開了特定的歷史環境,物的真實性就不完整了。古民居旅游開發不能盲目地急于清理古民居中的現有的居民,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