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總體形勢的同我們的總體經濟形勢緊密相連,國家統計局公布2017年我國GDP總值雖然再創歷史新高為82.7萬億,名義增速為11.15%,不變價增速6.9%,較上年有所回升,增速谷底反彈。通過詳細數據分析發現我們的2017年的總體經濟形勢并不樂觀,年末變現更為明顯,對一季度的會有一定的慣性沖擊。國家在推出海南全境自貿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后,加速在中原地區加速推進周口阜陽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建設更是具有更為緊迫,更為深遠的意義。
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全國宏觀總體形勢
1)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 全年的社會總需求101.06萬億,扣款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長5.00%,為2009年跟蹤以來的最低增長速度,其中國內總序為97.79萬億,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長5.84%;其中12月國內總需求名義增速1.84%,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長0.24%,為2009年進行月度跟蹤以來的最低增速。分項來看,12月的國內消費增速將為9.4%,為歷史新低;投資方面12月投資增速為-2.29%為2008年跟蹤以來首次出現投資負增長。投資到位資全年為投資總額99.70%,為2006年以來首次投資資金到位資金低于投資,12月份到位走進僅為當月投資 1.04倍,也為相對較大水平。年末較低的消費增長和較低投資資金到位率必然影響2018年1季度競爭增長。
2)財政收入年末放緩,財政赤字快速增長,債務負擔,企業經營年末下降嚴重。國加財政赤字達到3.08萬億元,再次歷史新高,較2012年增長3.6倍,2013-2017年政府財政赤字累計達到10.45萬億,年末債務余額28.15萬億,較上年增長24.72%,為年度GDP34.55%;,2017年債務付息達到6185億元,為政府財政收入的3.58%;支出的3.04%。較高的財政赤字積累現在了后期的政府支持經濟增長的能力,并帶來的較為嚴重的債務負擔。
企業收入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銷售收入同口徑增長11.1%,按照歷史數據為全年增長1.10%;利潤同口徑增長21.%,按照歷史數據增長9.28%;其中4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1.90%,利潤同比下降13.4%;12月份月銷售收入下降30.31%,利潤下降23.99%。四季度的工業經濟影響的下滑會對1季度經濟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二、農村與農業形勢
1)農村收入情況
綜合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2017年全國居民總收入為37.35萬億,較上年增長10.03%,居民總收入占到全部GDP45.16%,占比較上年下降0.46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居民收入總額7.75萬億,較上年增長6.23%;農村居民占到居民總收入的20.74%。農村居民收方面,外出務工總收入為7.29萬億,較上年增8.70%,占到農村居民總收入的94.12%,非外出務工收入4552億元,較上年下降22.11%;農民農村地區經營收入占到農業增加值6.95%,農業產業銷售利潤率僅為3.97%,明顯低于工業6.46%銷售利潤率,農村非外出務工人員年度人均收入2530元/噸,非外出務工人收入處于政府規定的貧困線以下。從人均平均收入收水平來看,我國1.15億非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絕大部分出與貧困狀態。
2)造成農村地區的農業產業人收入下降直接原因。在于農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其中2016/17年糧食作物價格下降帶來總收入下降10.7%,糧食作物的種植虧損1201億元,實現農民完全就業人數僅為4741萬人,較上年下降28.8%;同時農民利潤的下降影響社會總需求8479億元,影響國家財政收入1424億元;截止2017年12月末的糧食價格和產量測算,2017/18年的的帶來農民的種糧虧損擴大大1812億元,農民可支配收入進一步下降612億元,應社會總需求3385億元。
2017年農產品綜合價格指數為190.5,較上年下降8.59%;菜籃子價格指數為189.6%,較上年下降10.2%;但是考慮總體種產量增長幅度不大,農民的總收入下降基本同農產品價格指數的下滑幅度接近。總數的下降在7%左右。扣除成本提升農業產業的生產增的凈收入的大幅下下降基本屬實。
受種養業收益下降的影響,農村地區的投入明顯下降,2017年農村總投入僅為9554億元,較上年下降4.12%,農村地區的投資總額連續三年下降,平均投資降幅為3.87%,較2014年農村總投入下降11.18%。農村投入的大幅下降必然影響的農民經營總收入和農民的可支配收入的下降。
3)對外貿易逆差壓制農村經營性收入。2017年全國農產品貿易總額13567億元,較上年增長11.08%,占到農業總產值的11.83%。其中,農產品貿易逆差為33596億元,較上年增長34.1%,農產品貿易逆差大幅增長影響的農民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水平;逆差占到農業產值的2.93%,農業增加值的5.13%,占到農業產業勞動者總收入的73.7%,較上年提高30.9個百分點。貿易逆差持續快速增長顯示我國農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在持續大幅下滑。
4)農業農民收入較低根本原因在于農村地區人均資產占有量的嚴重不足。農業部初步統計,目前,我國集體所有的資源性資產達66.9億畝,經營性資產約3萬億元。農村勞動力為3.52億人,人均經營性資產不不到1萬元,扣除外出務工人員1.72億人,農村地區勞動人口1.80億人,人均經營性資產的1.7萬元。作為對比,全國國有企業總資產為151.7萬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總資產112.3萬億;農村經營性資源僅為全國有資產的總額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央行數據顯示,2017年末全國經營性總資203.3萬億,1.80億農村農村經營勞動者僅占社會總資產的1.47%。城鎮地區經營勞動者人均經營資產占有量為34.08萬元,其中,國有工業企業的人均資產占有量為277萬元。城鄉勞動者人均經營資產巨大差距決定人均城鄉居民人均人均經營收入的巨大差距。
5)當前的社會保證制度再進一步固化城鄉差距。
2017年全國農民養老金的繳納總額為3288億元,占到農村地區自主經營收入72.2%,考慮農民醫保的繳納,農村地區的國家收繳比重可能超過農民的經營性收入總額;政府向農民發放的養老金總額2398.7億元,農村地區養老金的收繳和發放比重為1.37倍;農地區領取老金的人員人均繳納645元/年,老年農民人均領取養老金1571元/年。城鎮城地區養老金繳納總額為4.28萬億,退休職工領取3.79萬億,人均領取比重為37538元/年,城鄉養老金的人均差距為23.9倍;考慮政府財政支付的養老金部分,預計總額為4.40萬億,城鎮地區人均養老金的收繳和發放比重為0.86倍,城鎮地區的人均養老金的總額為43504元,城鄉人均養老金的差距為27.7倍。
農村地區居民社保醫保的繳納已經嚴重影響本地經營農民消費能力影響,農村地區的總需求的增長。老年領取的巨大差距,完全二次分配制度上固化城鄉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這是當前農地無法有效流轉,農業生產力水平無法實現較快增速的核心問題。農村地區老年人及年輕非外出務工人極低的后入水平嚴重影響農村地區社會總需求的增長,導致我們我國經濟增長的放緩。
三、問題解決建議措施
農村人均資產經營性資本占有量嚴重偏低和嚴重不合理社會保障制度是導致農村地區貧困的根本原因。解決城鄉居民人均資產占有量的差距決定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如果盡快解決城鄉居民、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均資產占有量的巨大差距,我們經濟問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竟會陷入困境,為此我們解決問題在于給予農民的平等的公民權利,允許農村居民地區居民到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多的地區從事就業實現落戶,享有當地居民平等的就業,子女就業、社會保障權利,通過人口與資本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實現人均經營資產占有量的基本均衡這是解決城鄉差距關鍵措施。我們必須盡快消除居民戶口差異帶來的就業,購房、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差別待遇,從而推動不同地區的勞動力的有效流入,解決城鎮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的關鍵,這是解決城鄉差距的關鍵。
1)國家大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道路、電力、網絡設施、水利設施、農村城鎮物流設施,便利農產品的進入沿海和大中城市市場,沿海和城市的非農產品有效配送到農地區,實現有效產出和消費對接。放開放活農村地區的中小企業,對于農地區的中小企業只要沒有環境污染,我們都應支持的這些企業的發展,對于經營規范,產品交易結算實現有效的電子結算和物聯網全程追溯的企業,企業經營者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我們可以給予必要的原材料購買的部分信用貸款,貸款額度同企業產品交易額度和頻率進行發放。同時加大對農村地區的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市場營銷服務,交通物流與運輸補貼,推動農產品及加工品有效進入市場,讓農產品轉變為商品,提高農民收入減少城鎮地區農產品消費支出,提升社會總體銷售能力。
2)農業產業投資的重點在于加速構建專業化的農業服務體系。通過專業化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服務農業生產者,這是推動中國農業生產力的關鍵和核心,大規模土地流轉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錯誤政策,可能危機農業產業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取決于單位面積盈利水平和農村地區收入水平、農業生產力水平,以家庭為核心的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完善的農業產業社會服務體系,勞動者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的社會機制,從而形成適度集散管理農業經營體系是實現農業生產力提升的關鍵。
3)農業服務業為工商企業進入農業推動推動農業生產核心環節。農業服務業具有較強專業性和技術性產業。進入風險小于直接進入種養風險,但是缺少必要技術支持,進入風險遠遠高于一般行業進入風險。農業服務應該由當前單獨產前、產中服務,拓展到產后服務,做好產品的收購、加工、流通服務實現從事生產到消費的全程有效服務;對應的信貸、擔保、保險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務,直接農業升提供全方位服務,通過服務實現各種環節的高度專業化生產和經營,從而大幅度提升農業產的總體效率。同時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系統縱向連接農資、農業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橫向形成全國,甚至全球的網絡系統,形成全球全國橫向一體化,產業縱向一體化信息平臺,通過信息化和產業一體化實現產業服務體系信息資源有效銜接,確保農產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4)農業服務是一項技術密集型和高度專業化服務,農業服務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全國一體化高度專業化服務提來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水平,確保產品質量安全;通過產業化、市場化生產服務、大幅度提升生產的收入水平;流通服務實現有效的產需對接,滿足不成層次社會需求,使得行業企業獲得更加有效收入提升,進一步帶動農業投入總量提升,從而實現企業、農戶經營者收入得到有效提升;消費者需求的得到有效滿足,國家農產品供應安全和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國家減少的農業產業的財政支持,增加稅收總量。
5)通過有效的制度改革,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從第一產業及農林牧漁的投資占比構成情況中,國家總體資源的配置投向農業增多,利于推動農業產業的總體健康發展。加快改革,給民營企業平等權利,給公民更多自由權利,從而釋放民營企業投資創新積極性才是實現經濟恢復較快增長的關鍵。要改變當前經濟困境,我們不應局限于一城一地,但是必須先從重點難點地區進行試驗各項政策,減少政策調整對經濟與社會沖擊,但是總體要求必須全面充分釋放民眾積極性、主動性,本人建議在河南周口、安徽阜陽、亳州構建中國中原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探索解決鄉村振興的有效措施;加速戶籍制度改革,消除當前因為戶籍制度、家庭背景差異導致社會不公平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關鍵。加強制度改革消除資源的權利分配的局面,讓政府和官員權利主要用于服務民眾,而非與民爭利;權利職能行使必須在制度約束框架之內進行,這是解決當前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改革的重要方面。
6)完善信息公開與發布,加強行業研究確保國家農業產業的安全運行。國家統計部門要更加充分有效發布國家經濟與社會信息,當前我們的信息發布不完備,而且信息不斷虛化,過去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農業主產區農產品價格,城鎮食品價格,農村與城市統計小麥、玉米、稻谷人均消費量均停止公布,分省人均主要食品季度消費量都不予提供,1-2月統計局沒有分行業投資具體數據和民間投資數據。海關數據方面我們應對社會全面開放,而不是海關將其作為商品進行高價出售。海關應該及時發布全部進口數據不僅是總量,而且是應該公布到企業,既包括出口商、產品來源途徑、也要包括進口、國內流向,都應向社會公開,便于我們對進口農產品的對國內農業產業的影響的追蹤和研究,確保國家產業安全。其次,完善整合或者構建涉農研究機構,加強農業、農民問題的研究,掌握農村、農業真實現狀、國際市場對中國農業產業的影響力,為我們企業、政府、農業生產者、消費者提供應真實現象服務,便利社會的各項決策。
7)周口、阜陽中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需要加速推進
當前我國經濟和發展面臨諸多的困境,我們不僅需要2014年以來全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需要我們一帶一路減少,推動我們企業進行全球的資源配置,需要雄安新區建設規劃解決大城市規模不經濟,需要進行全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市場高度解讀的海南全全島自由貿易區和全域的自由貿易建設推動中國經濟的全球化,更需要的中原地區設立周口阜陽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解決中國農業區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問題,這是我們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我們的全部的革命和建設一直根本解決問題,這是解決中華民族復興根本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需要盡快推動。本人近期將會對周口阜陽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進行全面分析研究,提出全面的建議。希望相關單位和國家機關給予應有支持,推動這項偉大工程盡快得到落實。
作者系馬文峰:北京梭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東方艾格高級分析師,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中華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Farmer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