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的界定和農村經濟基本特征
農村亦稱鄉村,是與城市相對應的概念,是承擔鄉村功能且具有自身獨特性的地域綜合體。農村與鄉村這兩個概念盡管在用法上有所差別,但其本質內涵是一致的,二者均與城市(鎮)概念相對應。
(一)城鄉劃分和農村的界定
城市與鄉村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地域綜合體。城市是人口和非農產業聚集并達到一定規模的地域空間形態,它是各種要素和非農產業活動的集聚地,也是人類交流和市場交易的中心。鄉村則是城市或城鎮之外的其他一切地域,通常人口分布較為分散,且以農業及相關產業活動為主體。
關于城鄉的劃分,目前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采取單一的人口規模指標。二是采取單一的人口密度指標。三是采取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組合指標。四是采取多方面的綜合指標,包括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和建筑密度、人口的就業構成等。各國按照以上標準,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區即為鄉村。
從狹義看,鄉村是指村莊所覆蓋的廣大地域。在空間上,絕大部分國土空間均為鄉村,包括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從廣義看,鄉村是指鄉鎮和村莊所覆蓋的地域范圍。無論從廣義還是從狹義理解,農村這一概念都是與城市概念相對應的,它是城市或城鎮之外的其他地域,是具有自然、社會和經濟特征,且承擔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綜合體。承擔鄉村功能是農村區別于城市的根本所在。其中,保障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是鄉村的主體功能,也是其最基本的功能。此外,鄉村還承擔著提供服務產品和部分工業品的功能,以及居住、休閑、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
(二)農村經濟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
農村經濟是農村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總稱,包括農村中農業、工業、服務業等所有經濟部門以及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環節。作為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事關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將始終占據重要地位,盡管其產出份額會越來越小。農村經濟的重要性,不能單純以經濟總量規模及其比重指標來進行度量和評判。
農村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區域經濟,它具有地域性、綜合性、脆弱性和二重性特征。一是地域性。農村地域廣闊,村莊類型眾多,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特點千差萬別,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豐富多樣,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二是綜合性。農村經濟涵蓋縣域、鄉鎮、村域等不同層次,是一個行業繁多、層次豐富、主體多元、因素復雜的大系統,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三是脆弱性。農業的弱質性,再加上農村居住和產業布局分散,限制了農村經濟活動的規模效益發揮,降低了農村抗沖擊或風險能力,使農村經濟呈現明顯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農民收入需要更多依靠政府補貼。四是二重性。隨著農村經濟轉型的加速,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傳統鄉村經濟與現代鄉村經濟交融并存,農村經濟呈現出明顯的二重性。
二、農村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
(一)農村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探究農村經濟規律的觀點,認為農村經濟學是探討農村經濟規律的科學。二是探討農村經濟關系和規律的觀點。這是對前一種觀點的修正和補充,認為農村經濟學是研究農村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規律的科學。三是“三農”視角的觀點。有學者把農村經濟學等同于研究“三農”問題的經濟學。盡管農業、農村、農民三個問題相互影響并交織,需要統籌考慮和綜合研究,但因研究對象和側重點的不同,它們屬于不同學科。四是研究問題羅列的觀點。五是其他視角的觀點。
綜合現有研究成果,并考慮農村經濟發展趨勢和新情況,筆者認為,農村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是從城鄉融合的視角,以農村經濟整體為研究對象,探討農村經濟活動、發展演變及其相互關系和規律的科學。作為區域經濟學的重要分支,農村經濟學同樣具有綜合性、地域性、應用性三個基本特征。城鄉融合視角是開展農村經濟研究、探尋農村經濟規律的基礎和前提。不能以城鄉融合或城鄉不可分割為由,否定農村經濟學存在的必要性,正如不能否定城市經濟學的存在一樣。
(二)農村經濟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1.與農業經濟學的關系。農業經濟學以農業為研究客體,重點考察農業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屬于產業經濟學的范疇;而農村經濟學以農村為研究客體,重點探究農村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屬于區域經濟學的范疇。二者相互交叉、互為補充。早期人們常把農村經濟和農業經濟混淆甚至等同起來,學界也存在用農業經濟學取代農村經濟學的傾向。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產業出現多樣化的趨勢,農村居民也并非只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這種變化促使農村經濟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與區域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關系。從城鄉劃分看,區域經濟學可分為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和城鄉關系學。在城鄉融合和一體化的背景下,絕不能把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完全割裂開來,農村經濟學研究是與城市經濟學、城鄉關系學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發展經濟學和農村經濟學都高度關注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其中,發展經濟學是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客體,在國家經濟框架下探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問題;而農村經濟學關注的是一個國家內部的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更加重視其國情特征和地域差異性。
(三)農村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是農村資源利用。在資源分類和評估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農村資源,探究農村資源開發與利用特征、規律和路徑,是農村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
二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最為核心的問題依然是經濟發展問題。農村經濟發展不僅包括農村經濟總量的擴張和規模增長,還涉及農村經濟結構改善和質量提升,尤其是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是農村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各類農村經濟組織的積極作用,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組織理論和實踐創新,探索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將是中國農村經濟學研究面臨的重要任務。
四是農民生活與福祉。近年來,農村經濟學越來越注重農民生活與福祉研究,其核心領域包括農民福祉的度量、農民收入與消費、農村反貧困、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等,尤其是農村反貧困問題已成為研究熱點。
五是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村的基本功能除了提供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還提供生態屏障和生態產品。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經濟學研究一直是農村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共同研究領域,特別是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已成為農村經濟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六是城鄉與區際關系。研究農村經濟需要處理好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農村地區之間的關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全域共富。城鄉與區際關系中涉及的農村經濟相關問題,都是農村經濟學需要研究探討的重要內容。
七是農村財政與金融。除了政府的財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通常也把縣鄉財政統稱為農村財政,而將農村范疇的金融活動總稱為農村金融。在現代農村經濟發展中,需要加大財政與金融的支持力度,不斷完善農村財政體制和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農村投融資模式,這些都是農村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八是農村經濟政策與治理。科學制定農村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明確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不斷完善農村支持政策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這是中國農村經濟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三、中國農村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一)起步階段(1949年之前)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日益走向衰敗。為改變中國鄉村貧窮落后的狀況,一批知識精英開始關注鄉村建設實踐,開展農村經濟調查研究。通過實證方法研究中國農村經濟成為當時中國農村經濟學的主流。“技術學派”以卜凱等為代表,側重于對生產力因素的分析。“分配學派”以陳翰笙等為代表,更加側重于對生產關系因素的分析。鄉村建設運動實踐和農村經濟調查研究,開啟了改變農村貧弱局面的探索之旅。但此階段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明確提出農村經濟學的概念。
(二)停滯階段(1949-197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從經濟體制到高等教育,均移植蘇聯模式。這一時期,西方農村經濟學獲得了快速發展,而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主要依附在農業經濟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研究中。“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停止了農業經濟學的專業招生,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也處于停滯狀態。
(三)形成階段(1978-2002年)
農村改革、鄉鎮企業崛起和非農產業發展,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加快了農村經濟學的形成和興起。面對旺盛的國家戰略需求和豐富的農村建設實踐,國內學界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拓寬農村經濟研究領域,組織編寫和出版了一批農村經濟學教材和學術專著,一些大學相繼開設了農村經濟學課程。有關部門、科研單位和大學紛紛設立農村經濟研究機構和平臺,學術研究隊伍不斷壯大。
(四)完善階段(2003年以來)
2003年以來,國家先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眼點從單純的農村內部擴展到城鄉關系層面,由此跳出了就“農村”論“農村”的傳統思維框架。面對新的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建設需要,學界圍繞農村經濟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多視角、多層次、多領域的深入研究,不斷拓寬研究領域、改進研究方法,推進理論方法和知識創新。相比較而言,目前農村經濟學學科建設明顯滯后,遠不能適應鄉村振興和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實踐需要,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學學科建設勢在必行。
四、構建中國特色農村經濟學的路徑選擇
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情農情特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學不僅十分緊迫,而且意義重大。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學既要深刻揭示農村經濟的一般規律和共性特征,又要從中國國情農情出發,突出中國特色,系統闡述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理論、發展道路、治理模式和政策體系。
從共性特征看,農村經濟規律反映了農村經濟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系,是農村經濟活動中出現的定律性、規律性的結果。一般情況下,人們常把農村經濟演變的一般趨勢看成是農村經濟規律。從中國特色看,中國農村經濟學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對中國國情農情特征的深刻把握。西方農村經濟理論大多起源于歐美發達國家,且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前提。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制度背景、發展階段、歷史文化和基本農情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差異。因此,發源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西方農村經濟理論并非完全適用于中國,中國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走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道路,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理論,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學。
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學是農村經濟學的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農村經濟規律體現了各國農村經濟演變的共性特征,代表了其普遍性趨勢和共同特質,表明農村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必定具有能夠體現其本質屬性的共同特征;而中國特色體現了中國農村經濟的個性特征,顯示了中國農村經濟學同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這種共性特征決定了農村經濟學的基本性質,而個性特征則揭示了各國之間的差異性。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學,既要吸取西方農村經濟學的合理成分,充分挖掘和闡述各國農村經濟的共同特征,揭示其一般規律和本質屬性,更要從自身國情農情出發,總結提煉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理論、發展道路和模式,全面體現農村經濟學的中國特色,為繁榮發展世界農村經濟學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新發展階段,應堅持問題意識和需求導向,以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為著力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學。
一是加快農村經濟學學科建設。面對國家戰略和各地實踐的巨大需求,未來中國農村經濟學學科建設任重而道遠,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不斷豐富學科研究內容,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整合相關學科的研究力量,明確農村經濟學學科歸屬和定位,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方法創新,抓好教材建設和人才培養,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學學科體系和研究內容體系。
二是完善農村經濟學學術體系。既要借鑒西方農村經濟學的理論方法,不斷完善中國農村經濟學中已有的概念、知識、理論和方法,更要立足中國的農村經濟實踐,加強學術爭鳴和理論方法創新,提出一系列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概念、新知識、新觀點、新理論和新方法。應立足中國實際,著力加強對農村經濟領域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系統研究,同時注重從中國現象和中國實踐中提煉中國特有的概念和理論,鼓勵學術傳承和學派發展,推動形成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自主知識體系。
三是提升中國在世界的話語權。關鍵是在加強農村經濟學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全面推進中國農村經濟學的話語體系建設。要聚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的豐富實踐,講好中國故事,加強經驗總結、概念提煉和理論歸納,做好對中國現象和中國經驗的理論闡釋,推動形成一批源于中國的標識性概念和原創性理論,使中國農村經濟的經驗、模式和理論盡快走向世界。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23年第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