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羅明新:科學把握鄉村差異性特征,分類有序推進鄉村發展

[ 作者:羅明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9-19 錄入:王惠敏 ]

  要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應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科學劃分鄉村類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作。類型劃分要準確把握鄉村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等方面差異性,明晰發展走勢分化特征。

  科學判斷鄉村經濟發展階段

  鄉村差別首先體現為經濟發展階段的差別。鄉村經濟發展階段是鄉村經濟多因素、多層次的綜合體現,反映了鄉村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大體來看,我國鄉村經濟發展階段呈現從東到西漸次降低的趨勢,越是到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低。隨著國家政策作用和時間推移,我國大部分地區從落后階段逐步走向發達階段。

  鄉村經濟發展階段呈現高低分化特征。一般可以分為發達型、相對發達型、中等型、欠發達型、不發達型五個階段。不同發展階段可以根據居民收入、地區經濟總量、發展質量、財政收入等綜合判斷。可將這些主要經濟指標從高到低排列,采用平均法或自然斷點法分為五個部分,構成五個階段。以鄉村居民收入為例,中等型鄉村為全國平均水平,2017年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432元,不發達型貧困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377元。依此類推,不同階段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為2027元左右,即發達型鄉村高于17487元,相對發達型為15460元,欠發達型為11405元。從經濟發展走勢分化來看,全國發達型鄉村占比較低,主要位于東部沿海地區。以廣東、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為例,2017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5779元、19158元、24956元,總體上位于發達型或相對發達型鄉村之列。全國大部分鄉村屬于中等型或欠發達型,而且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以甘肅、貴州、陜西為例,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8076元、8869元、10265元。農業條件較好的東北平原,吉林、黑龍江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僅為12950元、12665元,處于全國中等或欠發達行列。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實際上內部分化程度較大,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農村和農民內部分化相對不大,較為均衡。科學判斷不同鄉村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內部分化特征,有助于識別鄉村振興的重點和焦點地區,有助于制定相應的提高策略和均衡策略。

  準確分析鄉村主導產業

  鄉村經濟發展與主導產業發展密切相關。主導產業反映了當地的優勢和基礎,預示著發展潛力。一般而言,主導產業可根據某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從而劃分為農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商旅主導型和較為均衡的綜合型。2017年中國農業、工業、商旅服務業的比重為7.9%、40.5%和51.6%,如果某一產業的比重大于國家平均水平5-10個百分點,即平均水平加上標準差,則說明某一產業為主導產業。根據這一標準,鄉村的農業比重大于13%-18%則為農業主導型,工業比重大于45%-50%則為工業主導型,商旅服務業比重大于55%-61%則為商旅主導型,沒有任何產業比重較大則屬于綜合型鄉村。農業主導型也可以進一步細分,如農業種植型、畜牧養殖型、漁業捕撈型、林業與采伐業型等農耕類型。工業主導型可以分為傳統制造業型、新興制造業型以及礦業型等等,主要是鄉村工業化發展的產物。商旅主導型具有明顯的資源稟賦和歷史積淀優勢,涉及商貿流通型、旅游休閑型、勞務經濟型、歷史文化型等等。由于聚集效應和馬太效應的影響,這些商旅主導型鄉村數量有限、占比較低。綜合型地區主要是農工商各種類型相對平衡,沒有任何單一產業比重較高。而且,綜合型地區存在明顯的走勢分化特征,分為低水平綜合型地區和高水平綜合型地區兩種。低水平綜合型地區農工商各產業都不發達,人均收入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存在貧困的惡性循環。高水平綜合型鄉村十分發達,人均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類產業相互促進、交相競榮。

  鄉村主導產業類型處于動態變遷中。以京津冀地區為例,主導產業類型從農業主導向工業主導再向商貿業主導演變,綜合發展型鄉村的數量則經歷了先增加后減少的變化。東部沿海地區,農業主導型鄉村比重略高于10%,工業主導型鄉村高于15%,商旅主導型鄉村接近15%,綜合型鄉村比例超過55%,且以發達綜合型為主。但是,中西部地區鄉村普遍農業主導型、不發達的綜合型比重較大。以西部的陜西省為例,農業主導型和綜合型的比重,據估算約為15%、46%,工業主導型、商旅主導型比重約為27%、11%。就全國而言,發達的綜合型地區聲名遠揚、數量稀少,但不發達的綜合型和農業主導型占比高達55%以上。明確鄉村的主導產業類型,有助于明確鄉村產業振興的動力因素、演變趨勢,有助于尋求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有效措施。

  有效識別鄉村空間格局

  鄉村是一個空間地域系統,環境要素復雜多樣,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聚落特征。鄉村聚落的區位條件、規模分布、結構形態,揭示了不同階段、不同地區的人地互動軌跡。從全國范圍看,區位條件呈現出東西南北的顯著差異,可以劃分為東北平原區、西北荒地區、西南碎地區、東南城郊區、北方農牧交錯帶等較大區域。就城鄉區位而言,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十分重要,依據鄉村距離城市遠近也可劃分不同鄉村類型。比如,日本按照城鄉關系劃分了多種空間類型,如都市鄉村、都市外圍鄉村、郊外鄉村、后備鄉村等等。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鄉村也可劃分為城中村、城邊村、城郊村、搬遷村等類型,具有城鎮化整理型、遷移建設型和保留發展型等動態類型。從規模分布來看,不同地區的鄉村聚集密度不同,可以分為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等不同區域。聚集居住的農民人群也具有較大地域差別,有學者將農民的社會聚居結構劃分為南方團結型、北方分裂型、中部及東北分散型鄉村。具體到鄉村層面,空間結構形態也具有多種類型差異,可以劃分為大團塊型、小團塊型、寬帶型、條帶型、弧帶型、散點型、團簇散布型等多種形態。

  鄉村空間格局體現出地域差別與分化特征,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從動態分化情況看,鄉村展現出無序蔓延、跳躍組團、軸向帶狀、緊湊連續等狀態。根據空間格局,公共政策應重點關注比重較大的地區,關注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薄弱的偏遠地區、邊緣地區、低密度地區和散點地區。空間格局既反映了鄉村自然狀態,也反映了鄉村經濟社會狀態,還反映了農民的主觀意識。有效識別空間類型為發展鄉村、保護鄉村、規劃鄉村提供了科學依據。

  我們應根據科學分類結果,總結謀劃多樣化發展策略和發展方式。總體來看,要聚焦鄉村的主體類型和大多數,聚焦鄉村的短板和矛盾。注意根據類型特征和發展現狀,總結提煉多種發展路徑,避免模式單一。認識到鄉村振興路徑的多樣性和難以窮盡性,注意保護關鍵少數,特別是珍稀的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科學有序實施。

  作者單位:遼寧省委黨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精品乱码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手机版 | 日韩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欧美性爱在线播放首页 | 亚洲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 | 午夜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