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農業技術進步是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其中,公共農技推廣的貢獻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公共農技推廣均面臨著推廣資源有限的制約,這使得公共農技推廣部門無法對目標農戶直接提供農技推廣服務。因此,公共農技推廣部門普遍采取如下模式:先由農技推廣員指導和培訓聯系農戶,然后未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的農戶(下文簡稱為“未獲取服務的農戶”)與聯系農戶(即已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的農戶)溝通,并模仿聯系農戶的農業技術采納行為,從而實現農業技術在農戶間的擴散。然而,這種農技推廣模式的有效性近年來受到了一些學者的質疑,因為這種農技推廣模式將村莊內的農戶視為同質,忽視了農戶間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對公共農技推廣服務獲取以及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
上述農技推廣模式較為符合中國當前的情景。盡管近年來農地流轉加速、規模經營主體數量和經營耕地面積比例不斷增加,但當前中國農戶整體上仍然處于數量眾多、分散且小規模經營的階段。如果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較有可能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農戶較難以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且兩類農戶在社會經濟地位上的差異不利于農業技術擴散,則意味著公共農技推廣部門在聯系農戶的選擇上出現了偏差,也意味著稀缺的公共農技推廣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配置。因此,在當前公共農技推廣資源有限因而公共農技推廣部門無法對所有農戶均直接提供農技推廣服務的現實約束下,本文試圖對農戶間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對公共農技推廣服務獲取以及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進行理論與實證分析。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從公共農技推廣部門和農戶各自的決策及行為選擇出發,本文對農戶間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影響農戶公共農技推廣服務獲取的機理做出如下分析:一方面,公共農技推廣資源有限決定了公共農技推廣部門無法對所有農戶直接提供農技推廣服務。相對于數量眾多、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農戶(表現為戶主受教育水平低、經營規模小、社會網絡規模?。厕r技推廣部門與少數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表現為戶主受教育水平高、經營規模大、社會網絡規模大)對接較為便利,可以降低執行推廣計劃的交易費用;此外,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接受新知識和采納新技術的能力較強,人際交流網絡較廣泛,在村莊內的影響力也較強,以其作為聯系農戶可能對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農戶的技術采納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因此,出于降低推廣交易費用和加強示范效應的邏輯,公共農技推廣部門傾向于選擇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作為聯系農戶。另一方面,與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農戶相比,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的能力較強,面對稀缺的公共農技推廣服務,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選擇,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會積極主動尋求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因此,公共農技推廣部門與農戶各自行動邏輯的結合導致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較有可能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農戶難以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谝陨戏治觯疚奶岢鲅芯考僬f1。
假說1: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較有可能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反之,則反。
將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作為聯系農戶的公共農技推廣模式要實現農業技術在農戶間有效擴散,需要滿足兩個關鍵條件:①對于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可以提升其農業技術采納水平;②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農戶通過與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接觸和交流也能夠提升自身的農業技術采納水平。第一個條件背后的理論依據較為清楚,即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可以減小因農業技術信息市場的低效率所引發的農業技術信息供給不足的限制,也會促使農戶接觸新技術,提高農戶的種植和管理技能以及提升農戶的主動思考能力。因此,對于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而言,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有助于提升其農業技術采納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說2。
假說2: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可以提升農戶的農業技術采納水平。
對第二個條件的理論分析則較為復雜。首先,由于農業生產主要在大田進行,公開的作業條件使得農業技術應用的保密性差。因此,如果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農戶與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進行交流和接觸是前者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重要渠道,那么將后者作為聯系農戶的公共農技推廣模式在理論上講能夠實現農業技術在農戶間的有效擴散。
然而,正如Rogers(1995)在創新擴散理論中對同質性溝通的論述,創新擴散過程的核心是潛在的采納者對已采納同伴的模仿,且在創新—擴散過程中同質性溝通是人際交流網絡的一般模式,溝通雙方的同質性越高,有效溝通的效率也越高,從而創新擴散的效率就越高。與同質性溝通類似,個體由與其具有同等地位的人培訓時,學習的效率更高。如前所述,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較有可能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從而成為聯系農戶,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農戶較難以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根據Rogers(1995)對同質性溝通的論述可以推論,聯系農戶與未獲取服務的農戶之間社會經濟地位差異的擴大會降低未獲取服務的農戶與聯系農戶溝通農業技術信息與知識的效率以及前者模仿后者農業技術采納行為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學習效率,從而降低農業技術擴散的效率。
其次,社會經濟地位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不同維度的差異對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可能不盡相同。Rogers(1995)指出,在創新—擴散過程中出現異質性溝通時,跟隨者通常向具有社會地位較高、受教育程度較高、與創新推廣人員接觸較為頻繁等特征的創新先驅請教。因此,聯系農戶與未獲取服務的農戶間社會經濟地位的細分差異對農業技術擴散可能具有不同的影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說3。
假說3:聯系農戶與未獲取服務的農戶之間社會經濟地位總體差異的擴大會降低農業技術擴散的效率,但細分差異可能具有不同的影響。
三、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于創新擴散理論,從農戶社會經濟地位差異的視角構建了一個農戶社會經濟地位對其公共農技推廣服務獲取以及農戶間社會經濟地位總體及細分差異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相應的研究假說,并利用農戶調查數據對研究假說進行了實證檢驗。
本文研究表明:第一,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農戶較有可能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第二,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顯著提升了農戶的農業技術采納水平;第三,聯系農戶與未獲取服務的農戶之間社會經濟地位總體差異的擴大降低了未獲取服務的農戶與聯系農戶溝通農業技術信息與知識的效率,也降低了未獲取服務的農戶模仿聯系農戶農業技術采納行為的可能性,因此,聯系農戶與未獲取服務的農戶之間社會經濟地位總體差異的擴大降低了農業技術擴散的效率;第四,聯系農戶與未獲取服務的農戶在戶主受教育水平、家庭社會網絡規模、家中是否有人為村干部及是否有人認識縣農委負責人上的差異擴大促進了農業技術擴散,在經營規模和家中是否有人為合作社帶頭人上的差異擴大抑制了農業技術擴散。
本文研究結論有如下啟示:首先,在學術研究方面,以往的研究較多關注公共農技推廣對農戶技術采納的直接影響,但是,由于公共農技推廣資源的稀缺,只有少數農戶才能直接獲取公共農技推廣服務,因此,今后的研究應更加關注公共農技推廣在促進農業技術擴散中的作用。其次,從公共農技推廣政策和實踐的角度來看,盡管在當前公共農技推廣資源有限的現實約束下,需要選擇聯系農戶作為公共農技推廣部門和廣大農戶之間的橋梁,但為了提高公共農技推廣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其服務于農業轉型發展的能力,在選擇聯系農戶時應強調其示范帶動作用,尤其是要將農戶之間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考慮在內,減小因聯系農戶與未獲取服務的農戶之間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匹配而抑制農業技術擴散。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選擇戶主受教育水平較高、社會網絡規模較大以及在鄉村社會充當意見領袖的農戶作為聯系農戶以促進農業技術擴散;對于規模戶和合作社,當前不應夸大其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示范帶動作用,而是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土地流轉狀況以及合作社的實際運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聯系農戶。
作者:佟大建1 黃 武2 作者單位:1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18年第11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