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在主持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元素,是教學、科研、師資等方面實力的集中反映。可以說,學科水平直接決定一所大學的辦學水平。在高校改革的過程中,學科改革往往成為“龍頭”,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因此,只有一個個學科走出特色發展之路,才能成就一所大學的特色發展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改革開放40多年來,雖然我們一再強調農業與農村工作的重要性,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出現了一種越來越強的“離農”情結。農業相對效益低下及其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弱勢地位決定了“離農”意味著“離貧”,城鄉之間巨大的與身份相關的利益差異決定了“離農”同時也意味著“離開農民身份”。當這種“離農”情結深深根植于越來越多的人的頭腦中并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的時候,這種“離農”情結就必然會導致對“三農”的排斥。因此,我們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建立對農業的新理解和新概念,那就是:農業是一個集技術、經濟、政治和國家安全于一體,伴隨和支撐著整個人類進化史,并隨社會發展與進步越來越表現為多功能性的魅力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正是基于此,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作為一個生發出中華文化的農業文明古國,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正是新時代最典型的問題導向學科。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經歷了傳統、模仿和引進的階段,到現在是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發展新道路的時候了。那么,如何走出一條新時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社會主義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的新路呢?這是亟須回答的時代之問。
在問題導向中探索學科發展新路
農業經濟與管理是一個典型的應用與實踐型問題導向的學科,也是黨和國家每年都會發布中央一號文件來提出和部署解決問題的學科。新中國成立之初,農經學科以農業生產要素導向劃分教研室。隨上世紀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目錄調整,土地資源管理成為公共管理學科所屬二級學科,全國多數土地資源管理從農經中析出。中國人民大學還從農經中析出了環境經濟與管理。繼而,農經學科開始向農村發展、糧食安全、食物經濟管理等領域拓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貧困和鄉村振興又逐步成為農經學科的核心領域。從方法的角度講,伴隨著西方經濟學方法的引進和移植,農經學科也越來越有一種偏向西方經濟學的唯計量和數理模型的傾向。而黨 的十九大以來,馬克思主義的分析范式和方法論又重新被重視起來。總之,堅守國家發展中“三農”領域的重大問題,從城鄉融合共興,到農民安居樂業,再到十幾億人的食物與營養保障,農經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任重道遠。
在交叉融合中發現和解決新問題
農業經濟與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具有交叉屬性的學科,是農學、經濟學、管理學的交叉。在沒有管理學門類之前,農業院校的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屬于農學門類,而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在內的綜合性院校及財經類院校的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則歸屬于經濟學門類。直至國家設立管理學門類,其下始設置作為一級學科的農林經濟管理。
學科交叉融合是學術發展的內生需求。學科交叉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逾越學科障礙,憑借知識的融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開展跨學科研究創造新知識、解決前沿重大現實問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傳統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在走向鄉村振興、走向食物與營養、走向生態文明、走向智慧科技等領域具有越來越廣泛的學科交叉空間。要防止以局部、淺層次的學科交叉等“交而不融”的情況,真正通過學科組織形式創新,在前沿和交叉領域培植新的增長點,引領學科發展新動向。
在黨的創新理論和傳統文化中重構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三農”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中關于農業農村農民的一系列論述一并構成了社會主義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的內容框架、邏輯體系和話語遵循。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也漸受西方相關學科的影響,在話語權和方法論等方面西化趨勢明顯,偏離問題導向的各類研究成果一度成為主流和追求的目標。當前,學科發展面臨及時糾偏、重構話語體系、創新性地形成中國特色學科發展新道路的歷史任務。
重構話語體系,關鍵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在“三農”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形成自己的語言邏輯和表達方式。當代中國的發展奇跡,除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一定還有著深厚的中國歷史和中華傳統的基因和印跡。只有從歷史講起,講述與傳統關聯的中國故事,才是最動聽的,也是最能打動世界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2022年5月27日第6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