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來到北京育英學校學生農場,希望同學們從“學農”中感受到農作的艱辛和農民的不易,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珍愛糧食、尊重自然的良好習慣,為建設美麗中國作貢獻。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先秦時期“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優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的風調雨順之欣喜,到盛唐時期“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的國泰民安之期待。農業既是天下農家五谷豐登的百姓之幸,還是九州四海倉廩殷實的“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起來,同農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理念結合起來”。這些都為我們傳承優秀農耕文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農耕文化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民族,沿著黃河、長江等河流流域開墾了大量土地,并在此種植五谷雜糧,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
農業順應自然規律改造與利用自然,農民通過勤勞努力的農業勞動獲得豐收,從而實現個人的富裕和社會的繁榮?!懊裆谇冢趧t不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堅持不懈同自然抗爭和辛勤耕耘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勤勞勇敢的生活態度。勤于持家、儉以養德是中華民族受農耕文化影響而形成的優秀品格。由于農業生產與自然息息相關,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農民需要依賴有限的農業收入來維持家庭全年的生計,逐漸形成了勤儉持家的生活習慣。此外,在與農耕活動緊密相連的鄉土社會生活中,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鄉鄰關系,以和為貴、誠信重禮的人際交往,父慈子孝、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逐漸形成。農業作為中華民族產生、繁衍和發展所依賴的第一產業,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衍生出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不僅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而且提供了歷史鏡鑒。
農耕生活使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產生了深刻的觀察和理解。傳統歷法、二十四節氣總結四季更替、植物生長的規律,指導農業生產。在哲學層面,中國傳統農業自發源起就非常重視“人”與“天”“地”的關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傳統農業哲學思想?!秴问洗呵铩彆r》中載有“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系統性地總結了人對“天”“地”的認識?!疤烊撕弦弧钡挠^念不僅深刻影響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早期哲學流派,也在《易經》和陰陽五行學說中有諸多體現。例如,孔子的“與天地合其德”、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強調順應自然規律,知道適時行動,做到順勢而為;老子的“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提倡遵循規律,不過分干預自然與社會。《唐律》中有“非時燒田野者笞五十”的規定,宋代關于保護自然資源的法令更是層出不窮。這些法令,使人們形成了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對于維持生態良性循環起到了保障作用。這些思想對當今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農耕生活需要有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公平的法律規范作為基礎,以保障農民生產和生活的持續繁榮。這種要求促使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制度框架,形成了連綿不斷的重農思想??v觀歷史,保障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土地制度、“重本輕末”的賦稅制度、穩定社會的糧食保障制度、保障民生的救荒賑災制度等,均為社會穩定發揮了促進作用。
(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擁有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必須確保其根脈生生不息,做到鄉村社會形態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傳承弘揚,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輝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在歷史中,也體現在現實中。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農耕文化也在不斷地更新和創新,與其他文化相互融合影響,共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支柱作用,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增長、改善民生福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農耕文化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在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里,中國農業生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3.05億噸增加到2022年的6.87億噸,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農耕文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支撐和持續推動。
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根基,對于傳統文化的形成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生產生活層面來看,從農事節氣到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極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富有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這些豐厚的文化遺產是農耕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有力見證和寶貴資源。從思想觀念層面來看,千百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民在長期的辛苦勞作孕育而生的團結統一、吃苦耐勞、尊老愛幼、集體至上、節儉謙遜等優秀傳統美德傳承至今。農耕文化強調的家庭觀念和鄉土觀念,促進了社會關系的穩定與和諧,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農耕文化強調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守望相助的觀念,促進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社會成員之間、社會組織之間的平等和協作,提升了社會運行效率和人民幸福感。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就能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在新時代展現歷久彌新的魅力和風采。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2023年7月7日第6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