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三農問題視野不斷拓寬。在世界各國來講,中國的農業保險方面,特別是在有分量的大國中可以說還是一個新起步的國家,真正實現農業農村保險時間并不太長,積累的經驗有限。所以怎么能夠進一步深化?這個也是當前迫切需要的。一個拓面,一個深化,這是當前農業保險業應該考慮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中央從一開始就提出,這個戰略是伴隨著中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一并推進的。在這個過程中,農業保險確實能找到很多渠道,需要去關注,需要去支持,需要去幫助的點、面和整個的鄉村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另外一方面,農業保險從國家來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產品供給,保證14億人食物供給鏈的安全,是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跟國計民生、國家安全、應對外部風險來說這都是非常重的方面。從這個領域去講,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保證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穩定持續供應,這方面還是要作為農業保險的重點領域給予高度關注,并且不斷創新。
從農產品、農業保險這個角度談幾點看法。
第一,農業生產總體對保險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從近些年農業快速發展的實踐能看到有幾個特點表現的非常明顯:一是農業產業中的資產積累速度極快,資產規模達到較高水平。包括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建設、大量的設施化的大棚,從低級到高級的各種設施增長的非常快,再包括農業各種各樣的機械,無人機等,農業資產增長速度快,資產規模大,對安全的要求就會越高;二是從近些年中央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來,產業鏈的延長速度也非???。由于產業鏈延長,除了農業生產,倉儲、加工、運輸、營銷等這方面的投入和規模都在快速增長,這將為農業保險帶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及更高的要求;三是從資金資產的角度看,農業每個周期的投入量也在不斷增長。比如農業生產質量,要綠色生產,減量化等,但是價格也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新的投入也在不斷產生。另外,對農業來說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提高,投入資金量也是非常快;四是農民對收入增長的期望也在不斷提高。從以上幾個角度來講,農業本身對于保險的需求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強。
第二,農業風險也在不斷增加。近期在我國提到農業風險很自然地講到豬的問題,豬周期是必然的,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甚至更大的國際范圍內也很少出現像這次這么大的波動。去年的豬肉產量4200多萬噸,和最高的2014年、2015年相比,豬肉產量降了30%,這么大的波動也是很少見到,為什么會這樣?這次這么大的波動是什么原因?業界還有比較大的爭論。有的認為是生態原因,有的則認為是防疫問題。如果是豬瘟的話,當然主要是自然界的風險。但這次的大波動到底屬于什么樣的風險?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去應對?需要深入研究。
再一個是河南大水災,涉及范圍還不止河南。最近反復講極端性氣候的變化在增加,對農業來講是很大的風險。自然風險在不斷提高,第二個市場風險,由于投入大,產品產出規模增多,積累了相當的市場風險。無論是豬肉,還是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既有自然方面帶來的風險,也有生產者對市場分析研究的不夠,與需求結合的不緊密帶來的一些風險。
資源部公布了第三次國土調查的資料,耕地減少的部分相當大的比例是轉為林地和園地,園地一個是果園,水果的問題,第二個是茶園,茶葉的問題。結構調整到現在的時間也不長,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很多地方都感覺到有必要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于是耕地轉為其他用途,數量大了帶來市場供給的變化。從市場分析的角度看,今年水果的銷售狀況不好,很多地方的價格是下降的?,F在進入盛果期,各地水平都差不多,獼猴桃、葡萄,南方還有一些南果,北方有大棗、核桃。一進入盛產期,市場就無法承受。按照統計年鑒每年統計出來的茶園面積,資源部公布的第三次國土調查中的茶園面積大概只相當于07、08年的面積,2020年統計年鑒中顯示,截至2019年茶園面積是4200多萬畝。最近,茶葉主銷部門開始積壓綠茶,銷售難度較大,跟快速擴張有關。要想規避市場風險,在相當大程度上,生產者自己要清醒,但是生產者恰恰信息不對稱,只知道調整結構、擴大生產,于是積累了較高的市場風險。
第三,政策風險。黨和國家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會廣泛征求意見,但是政策的變化也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問題,尤其對國際市場的反映和變化。比如過去的糧油生產,國家在這方面有多種多樣的政策,其中之一便是儲備條件。這幾年儲備豬肉發揮了一點點作用,但畢竟還是有限的。再比如說糧食市場的波動,儲備糧發揮了很大作用?,F在的問題是現有的玉米儲備沒有了,從中儲糧的角度來看,現在市價高,玉米的價格比小麥高,小麥的價格、稻谷的價格已經高于最低收購價了,這個情況下中儲糧就不能收了,財政部也不會允許在這么高的情況下收。同時,今年玉米產量未知,明年是否能夠滿足玉米需求,如果出現問題,除了進口沒有別的手段。類似于這樣的問題,亟需關注到規模大了,水平高了,產量多了,與此同時面臨的市場風險、政策風險都在加大。農業保險工作主要是市場行為的工作,但是必須緊密結合實際形勢認真進行研究,才能做得更好。隨著資產規模的增加,農民的期望又高了,農民對保險會有更高的要求。對保險來說也會承受相當大的壓力,怎么去做好它?這是當前要認真研究的一個方面。
除了剛才講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之外,現在面臨著非常大的問題,從2018年一號文件就提出了對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實行全成本保險,最近提出逐步轉向農民收入保險。今年6月份總理去東北視察完了回來,又提到了這個問題,加快推進稻谷、小麥的全成本保險和玉米生產的收入保險,面對這么復雜的形勢變化,面對越來越多的風險,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對農民或者說對種糧的農民進行保險,才能真正化解風險,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比如全成本保險,除了物化成本之外,還有勞動投入,還包括地租。地租近幾年漲的非???,根據各地調查顯示,大多數地租率都在50%以上。例如東北政策之前和之后都有這個問題,14年、15年一公頃玉米大概是兩萬塊錢的毛收入,地租就是一萬塊錢,就是50%,現在價格又增加了。這些問題到底怎么去研究處理?應該保哪些,哪些是不能保的,可能還需要很深入地研究。
隨著國務院6月份部署稻谷、小麥的全成本保險和玉米收入保險提出之后,國務院考慮到今年豬肉飼料價格上漲比較快,專門給種糧農民200億補貼,這個補貼對農民的行為會有什么變化,對保險有什么影響,這個事需要研究。這200億給誰是很大的問題,是給土地承包者?還是給糧食的生產經營者?這個爭論很厲害。國家對糧食進行直接補貼之后,十七八年了,一直在爭論,應該給誰?應該給土地承包者?還是應該給轉入土地的經營者?這個事本來是市場問題。經過反復調查,如果一定要把這個補貼補給轉入土地的經營者,那么承包者一定把地租提起來,要給了承包者,可能地租的變化就均勻了。
從國內情況來看,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各種各樣的資金投入,有的變成資產,有的變成農民的收入,還有的變成其他促進農業發展的各種東西,它對保險到底有什么影響?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去研究的方面。
此外,還要研究國家財政出了這么大的力,通過現有的渠道支持農業,如果把這些手段和保險業結合的更好的話,能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一個最關鍵要研究的大問題。若將200億直接發給農民,農民間的爭論不斷,承保者與經營者也將面臨困境。若轉為保險,其能發揮多大的杠桿作用?下一步亟需理清在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中,農業保險應該站在什么地位,起著什么作用。
第四,從國際形勢來看迫切需要農業保險加快轉型升級。WTO的規則在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中,對黃箱補貼是有限制的。現在基本上我國的黃箱也已經用滿了,即將面臨再補貼遭到起訴與不補貼農民喪失積極性的問題。而現在又出現對農業升級保護政策的大挑戰,加入WTO就意味著必須開放市場,包括農產品市場必須開放,但是由于國標不統一,發展中國家市場是可以開放的,但是是有限開放,于是我國對進口重要農產品采取的是關稅配額制。關稅配額制度對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我國五大產品有關稅配額,三大谷物也是有配額的,還有糖和棉花。糖和棉花缺口太大,設了配額,但下一步面臨很突出的問題,稻谷、小麥、玉米的事怎么辦?美國人一直覺得應該提高關稅配額,或者應該放棄關稅配額,我國為了保護國內產業發展,保護農民利益,一直沒有這樣做。
在如今農業上有很多復雜問題的情況下,這幾年糧食總產量年年創新高,但是進口也年年創新高,過去這三大谷物進口至少沒有突破配額,但是去年開始就突破了,玉米去年進口了1200萬噸,承諾的關稅配額玉米只有720萬噸,已經超了這么多,那小麥和大米的配額怎么辦?這些問題發達國家在二十多年前已經開始考慮,通過很重要的一個保險轉型來解決這個問題。關貿總協定往WTO轉時,對世貿組織有個設計,就是農業補貼的問題,到底能補貼多少?我國加入關貿總協定談了很長時間,后面關貿總協定變成世貿組織了。最開始提出來農業的黃箱補貼只能是產成的5%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可以10%,談判加入時期,我國被禁止用10%,而用8.5%。8.5%的補貼率不僅是對農業總產值的補貼8.5%,而且對每個具體的農作物補貼,而現在三大谷物補貼都已經超過了。97、98年在日本訪問時,農業專家談的幾乎都是加入WTO的農業補貼問題,因為有限制,發達國家都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都在研究農業支持保險政策的轉型,而最重要的就是把黃箱補貼不僅是往綠箱轉,更主要是轉到農民收入保險方面,那么就擺脫了黃箱制約。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下一步的農業保險轉型升級,一是形勢很迫切,二是要敢于去碰那些不熟悉的地方,碰中國作為農業農民大國碰不了的地方。從1986年一號文件停了十八年后,2004年又開始發一號文件出臺三大政策,進一步減免農業稅,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對稻谷、小麥一些重要產品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同時出臺三大政策。當時很多經濟學家不贊成,認為有這么多農民怎么補貼得起?從現在來看,如果那時候不對農民進行補貼,不對農業進行保護支持的話,這二十多年農業可能根本發展不起來。中央也反復提了幾次向農民的收入保險的轉法,怎么轉既符合國情也符合WTO的要求,這是當前需要認真考慮的。在這些年來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大量投入資金的大背景下,怎么能讓它發揮更好的作用?政府這只手和市場這只手怎么能結合好?這是下一步要考慮的。
從當前這個形勢變化來看有幾點認識:第一,農業保險對農業發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二,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迫切需要農業保險轉型升級,大大提高。第三,我國是有這個條件的,因為政府已經拿了這么多錢支持農業,無非是要研究用什么方式支持更好,更有效。把這三個問題結合起來,下一步我們的研究或公司計劃都將能加速往前推進的步伐。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發展委員會主任;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2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