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茂松:現代工業社會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

[ 作者:劉茂松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12-28 錄入:12 ]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富。我們認為,我國縣域經濟的基體是農業、農村、農民。因此,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直接關系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面就工業社會省管縣條件下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和戰略路徑講以下三個方面的觀點:

觀點一:省管縣是工業社會實現城鄉一體的制度安排

2014年全國農業增加值58332億元,僅占國內生產總值9.2%,我省農業增加值的占比也下降到11.6%,而第二次產業的占比已越過了40%,全國為42.7%,湖南高于全國達到46.2%。由此,全國和湖南都進入了工業社會,農業也進入了小部門化時期,需要工業對農業進行反哺和城市對農村支持。而這個階段綜合國力在顯著增強,已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具備了反哺農業和支持農村發展的經濟條件,以全面解決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體制。也正是有了這個前提,才可能實行“省管縣”財政模式,建立擴權增收強縣體制。所以“省管縣”是工業社會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一種制度安排,其根本目的就是激勵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觀點二:縣域經濟對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戰略地位

在現代工業社會,縣域經濟對促進國民經濟現代化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地位集中表現為以下“五性”:

一是本原性。工業社會縣域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是消除城鄉割鋸的二元結構,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民—農村問題。這里的關鍵是生產力的發展,發展現代大農業,這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增加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增加高質安全農產品供給,既確保糧食安全,又消除城鄉差別。現狀分析表明,導致我國“三農問題”的總根子是生產方式落后,是傳統手工農業惹的禍。正是由于生產率低,便導致了收入水平低、積累水平低、生活水平低、素質水平低,經濟效益低。所以,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在生產方式上動手術,通過提高農民職業化和組織化水平,用分工協作集群的新型工業化方式改造傳統手工農業,全面建立現代農業工業化的生產方式。

二是基礎性或基石性。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基本結構、基本層次,正是這三個基本就構成了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的基石,過去、現在以至未來都是如此。在中文語境中基石是基礎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堅力量。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石,是因為它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在生物學上基本細胞是具有真核細胞功能的,即進行原生質流動和變形運動,產生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作用,這才有生命運動,也才有生態和生態文明。過去傳統的化石工業化是忽視生態文明的,而今天經濟發展方式要轉變,要實現綠色發展,工業化要生態化,縣域經濟的基石性作用對于國民經濟現代化就具決定性了。正是因為縣域經濟的基石性,所以,縣域經濟的發展就構成了我國國民經濟最基本的供給側。

三是樞紐性。湖南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省,全面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必須處理好宏觀與微觀、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工人與農民這四大關系,才能真正消滅城鄉差別。由于縣和縣域經濟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其“屁股”坐在“三農”上而“四肢”則聯著城市和工業與服務業,同時中央省市宏觀層面的經濟流也要通過縣級組配而流向企業、農戶和有關產業。在這里,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各項經濟活動相互協調與總體布局的組合體和關鍵性的中心環節。

四是引領性。從工業化的發展過程分析,縣域經濟對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化的發展不僅具有支撐作用,還更具有領引和導向的作用,這里的動力就是土地革命。我們知道,土地是社會最基本也是最稀缺的生產資料,同時也是社會最基本的財產,是社會財富最主要的實體表征。這種生產資料和財富結構的變化,將引領和推動社會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進行了兩次土地革命即解放初期的“土改”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土包”(家庭聯產承包),前者導向我國農民的解放,推動農業發展,逐步滿足城鄉人民的生活需求,為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奠定基礎;后者導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土地資料配置格局的重大調整,引領我國工業化的起步和起飛。目前,我國我省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向后期轉化,同時要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而這一切都需要進行第三次土地革命即“土轉”(農村土地確證依法流轉),改變農村土地資源分散低效配置的格局,實現集約化高效配置,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出產率,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為全面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所需要的土地。

五是生態性。縣域是自然生態資源集聚地,其經濟的本原是農(林)業。因此,生態資源和農業光合作用使縣域構成了城市的生態屏障和碳匯之庫,擔負著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調節保護和地理環境生物凈化的重要功能,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國民經濟綠色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觀點三:新時期縣域經濟應采取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基于此,新時期湖南縣域經濟發展應采取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要重點抓好以下“六個一”的戰略路徑:

第一個一是“一城”即都市區發展中的新城區。在工業化全面推進的過程中,城鎮化或城市群的發展隨著產業集群式發展必然呈現出都市區化的趨勢,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核心鎮等聯結成網,城市與城市間的延綿地區既是農村也是城市郊區。因此,工業社會的縣域經濟既不是單一的農村經濟也不是單一的城市經濟,而是包容了農村和城市、農業和工業服務業的都市區經濟,縣域就是都市區,是都市區的基本圈層。在這里,縣城要擴大,建成20萬人口左右的初級中等城市并與縣級以上大中城市聯結,縣以下的核心鎮應建成5至10萬人口的小城市,以往農民自發交易形成的墟場可根據需要擴建為小集鎮,這樣構成大、中、小聯結的都市區城市網絡,能突出縣城和核心鎮的吸納、集聚和輻射的作用。

第二個一是“一區”即新農村建設中的新社區。什么是社區?“社”是指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區”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圍。所以,“社區”可以說是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區域。可以說,社區就是地方社會或地域群體。社區發展的最大意義在于社區認同和社區互動,社區的居民以社區的名義與其他社區的居民溝通,并在自己的社區內互動。同時社區居民形成一種社區防衛系統,居民產生明確“歸屬感”及“社區情結”。由此可見,在新農村建設中發展農村新社區,改變傳統小農經濟分散居住的狀況,不僅能提高農村居民的共同意識和合作力量,促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還能促進包括宅基地、承包地在內的農村土地的有效流轉,發展集約化的大農業,并為縣域工業化和城市化創造必要條件。

第三個一是“一化”即現代農業產業的工業化。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現代化中發揮重大的戰略作用,首先就要求作為縣域經濟本原的農業要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大農業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的本質是用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只有達到了這三化,才能夠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才有可能做到科學種田。然而國內外實踐證明,農業的這三化不可能建立在分散生產的基礎上,只有通過建立專業分工的大生產基地方能達到。所以這個“一化”實際上就是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充分運用互聯網+高科技,發展專業化基地農業、工廠化制成品農業、標準化品牌農業、都市化設施農業和多功能化跨界農業,全面打通農業產業各環節,延伸農業價值鏈,形成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第四個一是“一園”即綠色消費品工業產業園。消費品工業約70%的行業、50%的產值涉及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是農業最重要的后續產業。因此發展食品加工、棉麻紡織、生物醫藥等帶“農”字頭的消費品工業最能發揮縣域經濟的資源優勢。另外,消費品工業還是能源消耗水平較低的低碳優勢產業。據有關資料,消費品工業的碳排放強度一般在0.1噸標煤/萬元GDP以內,而資本品工業產品的碳排放強度普遍都在0.5噸標煤/萬元以上,比消費品工業的碳排放強度至少高一倍以上。發展消費品工業符合縣域作為城市群生態屏障區的要求。再從產業關聯度來看,消費品工業屬于最終產品,且資本有機構成又相對較低,具有強大的后向聯系帶動力,其就業吸納能力也遠高于資本品工業。當然,發展消費品工業不能搞小作坊式的農副產品加工,而要搞規模化精深加工,搞高科技的食品工業,以縣區為單位建設現代消費品工業產業園,要突出特色,產城融合,分工配套,實現產業集群式的生產。

第五個一是“一庫”即自然生態和農業生態碳匯庫。縣域的生態資源和農業資源是一個巨大的碳匯庫,在低碳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謂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它主要是指通過森林、草地、耕地和濕地植物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因此,森林、農地和濕地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由此,湖南森林森林覆蓋率達到57.13%,各類濕地面積1021千公頃,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南嶺、雪峰、武陵和羅霄山脈為主體的生態屏障,經專業測評,全省森林儲碳、放氧、蓄水、固土、保肥等主要生態效益價值達8628.17億元,同時湖南還有農業耕地面積達到3789千公頃,碳匯庫的潛在經濟價值巨大。所以,縣域經濟的發展要高度重視和運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所形成的國際“炭排放權交易制度”(簡稱“碳匯”),在我省建立碳交易市場,發展碳匯金融即以縣域植物所取得固碳成效以抵消相關國家碳減排份額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現階段碳金融主要指依托碳交易的金融活動,包括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及其他相關的金融活動。

第六個一是“一場”即產品營銷的國際化市場。縣域經濟是在開放的條件下進行的,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徹底打破封閉,全面改變自產自銷的小生產小商品小交易的落后方式,建立相對完備的市場體系,別是要擴大開放度,逐步建立國際化的市場,主動地進入和參與國際產業鏈的分工與融合,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與承接國內產業轉移并重,面向國際市場組織生產和經營,把縣域生產的有特色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并從國際市場引進外資、技術和項目,提高縣域經濟的國際化水平。同時著力發展相互聯網+電商,推廣O2O電子商務模式整合線上和線下市場資源,大規模拓展市場邊界和運營網點的覆蓋,逐步建立全球化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系統。只有這樣,湖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才有大空間、大市場、大資本、大項目、大產業,實現可持續有質量的大發展。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院士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南省經濟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本文原標題為《現代工業社會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內容有所刪減。原文系全省改革進行時的“思與行”暨第六屆湖南省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特等獎論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久久亚洲精品 | 亚洲男女精品天堂 | 久久婷婷人人喊人人澡人人爽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试看 |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第一页 | 天天视频黄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