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農村在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不久便興起了鄉村工業的浪潮,鄉鎮企業成為中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
但好景不長,在國企改革加速、外資加快進入、私人企業興起等因素的影響下,鄉鎮企業產權不明、體制不活、技術不高等弊端越來越嚴重,整個鄉鎮企業逐漸成為歷史,讓人唏噓不已。
三十年后的中國鄉村再次興起了新的工商潮,這便是淘寶村。但仔細觀察淘寶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淘寶村雖然在農村,但不姓“農”,主要還是做服裝鞋帽等輕工業產品,而不是賣農產品。鄉村何以具備了工業品的競爭優勢?
淘寶村從事的產業,還有典型的“兩頭在外”特征,即原料在外、市場在外,按理說,今天的工業已經到了向智能化、信息化過渡的新階段,淘寶村的產業似乎又傳統了些,然而他們卻實實在在地生存在鄉村的土壤上,這是值得深思的。
——讀陳恒禮《中國淘寶第一村》
不知為什么,閱讀淘寶村相關資料的時候,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了鄉鎮企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農村在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不久便興起了鄉村工業的浪潮,泥腿子上岸,就地搞起了第二產業,一時間“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到上世紀90年代初,鄉鎮企業竟然吸納了1億農村勞動力,成為中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農民“離土卻不離鄉”的工業化確實是又一次偉大的創造發明!關于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這一段歷史,常用的官方表述是“異軍突起”。
但好景不長,在國企改革加速、外資加快進入、私人企業興起等因素的影響下,鄉鎮企業產權不明、體制不活、技術不高等弊端越來越嚴重,以春蘭集團的衰退為標志,整個鄉鎮企業逐漸成為歷史,讓人唏噓不已。隨后,中國農民的命運被迫逆轉,走上了“離土又離鄉”的外出務工之路,期間的辛酸與造成的社會問題至今難以消解。
但星移斗轉,三十年后的中國鄉村再次興起了新的工商潮,這便是淘寶村。根據阿里研究院的報告,2015年中國淘寶村已達780個,覆蓋活躍網店超過20萬家,而且依然保持高速的增長態勢,并日益向集群化方向發展。但仔細觀察淘寶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淘寶村雖然在農村,但不姓“農”,主要還是做服裝鞋帽等輕工業產品,而不是賣農產品。鄉村何以具備了工業品的競爭優勢?
為什么淘寶村會在網購時代成功殺出?
以前有一些思考,但讀了《中國淘寶第一村》,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梳理。
首先,我覺得是趕上了信息化時代的潮流。上世紀八十年代鄉鎮企業興起,是趕上了短缺經濟下的消費熱潮,幾乎是造什么都能賣,一些鄉鎮企業起家就是幾個桶、幾把榔頭。而到了今天,想在傳統市場中殺出一片天地,對缺少資本、技術更缺市場的農民而言難度極大。
然而,互聯網全面普及,全民網購興起,農民坐在家里的電腦上就能闖市場,只要發揮好自己的比較優勢,照樣也能在電商時代打開空間。不過,信息化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而淘寶村具有天然的成本競爭優勢,最終讓這一切成為現實。淘寶村的競爭優勢大體有以下五點:
其一,人工成本低。吃住都在自己家里,起步之初也不用雇人,都是“父子兵”“夫妻店”“兄弟連”之類的組合,掙多掙少都是自己的;而且沒有工作時間限制,再苦再累,心甘情愿。
其二,資金成本低。銀行不給貸,農民自己借,基本上都是親朋好友集資,有天然的信用基礎在里面,一般也沒有沉重的利息負擔。
其三,土地成本低。剛開始是前店后廠,屋前院后,幾十到幾百平方米,簡單搭建,照樣生產出精美的各類“寶貝”;再要擴大的時候,村上劃出一片地來,根本不存在征地拆遷、高價賠償之類的問題,產業擴張成本低。
其四,技術成本低。做網商雖說技術含量不高,但入門關就不好過,而農村的熟人社會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陷。
從《中國淘寶第一村》中可以看到,盡管孫寒等“三劍客”感覺開網店的人越來越多,會影響自己的生意,訂立了“攻守聯盟”,不再向外人傳授開店技巧。但怎奈這親戚那朋友的關系,很快“攻守聯盟”就土崩瓦解,鄉親們紛紛入行,這在城市的生人社會是不可想象的。
其五,信息成本低。信息不對稱下的博弈最終往往受傷的是農民,以往的訂單農業最為典型。但鋪天蓋地的互聯網極大地彌補了農民的信息短板,更重要的是,還有帶頭人的信息探路,他們已經把路子趟出來了,大家只要跟著走就行,“羊群效應”在淘寶村表現得淋漓盡致。
由于以上原因,淘寶村在網上的競爭優勢就顯現出來,那就是便宜實惠,恰恰符合“實惠淘寶”的定位。
“兩頭在外”的淘寶村還能走多遠?
上面從市場的角度探討了淘寶村的競爭優勢,現在再換到產業的角度。淘寶村從事的產業,還有典型的“兩頭在外”特征,即原料在外、市場在外,村子只是一個加工包裝分散的基地,這一點又頗有點東南沿海一般加工外貿產業的特征。按理說,今天的工業已經到了向智能化、信息化過渡的新階段,淘寶村的產業似乎又傳統了些,然而他們卻實實在在地生存在鄉村的土壤上,這是值得深思的。
“兩頭在外”的一般加工貿易模式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支撐,借助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較低的行業門檻,東南沿海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的服裝紡織、玩具制造、電子產品等產業,基本上原材料從世界采購,然后再走外貿渠道,賣到世界各地,中國制造由此鋪天蓋地。
但所謂的比較優勢總是處在變化之中的,經過20年的時間推移,中國一般加工貿易的優勢正在逐步喪失,核心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于是這些產業出現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好多此類企業積重難返。在此情況下,淘寶村的“兩頭在外”模式卻茁壯成長,難道不值得奇怪嗎?
歸根結底,還是具有競爭優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上面總結的五個優勢,使淘寶村的產品具有競爭力。同時,淘寶村的主要產品不是賣到國外,而是賣到網上,其面臨的競爭對手目前不是世界,而是網上的同類產品,上述優勢已經夠了。更重要的是,在基礎設施大大健全的今天,鄉村工業化的基礎條件已經改變,一般工業理論上的鄉村劣勢正在轉變為優勢。這也是這些年一些紡織電子工業開始向縣域甚至鄉下轉移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順著淘寶村的發展趨勢再向前推測,會不會在互聯網的新經濟基礎和傳統基礎設施改善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的鄉村又會興起一次轟轟烈烈的鄉村工商業復興?一如眾多專家對“沙集模式”點評的那樣,開創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路子。這也在啟示我們,一般加工貿易不是只有向第三世界更貧窮國家轉移一條路,還可以將目光對準中國的廣闊鄉村。如果是那樣,真的又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老話,而農民也可以再次回到改革開放初“離土不離鄉”的理想狀態,中國的城鎮化格局又將為之一變!
但是,這一切也不會輕易實現。因為淘寶村今天從事的產業非常傳統,競爭的優勢并不能說十分突出,也沒有進入的門檻,一旦擴散開來,同質低價競爭幾乎不可避免,而農民一般欠缺技術創新、管理提升和規模擴張的實力,如果不能及時轉型升級,那又將可能重蹈鄉鎮企業的覆轍,這無論如何都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讓淘寶村走得更遠,政府、平臺、企業、網商、學界等各方力量,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簡介:魏延安,共青團陜西省委農工部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阿里研究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