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國家農業高新區與創新發展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建設國家農業高新區的意義重大。實際上,農業園區已經建設多年,不少部門、不少地方都在推動,取得了很大成績。同時,問題也不少,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質量和效益還不高。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推進農業園區轉型升級,從1.0 版本走向2.0版本。我以為,這個2.0 版本就是國家農業高新區。我們應發揮好國家農業高新區的“尖點”擴散效應,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步伐。
打造2.0 版農業園區需要新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推進農業園區轉型升級,建設國家農業高新區,首先需要理念的創新。創新發展理念的內涵十分豐富,實踐中我們應該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關系:
1、創新與發展的關系
自20 世紀初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以來,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在熊·彼特眼中,經濟發展就等同于創新。這與演化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觀點也是類似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基于創新的動態過程,沒有創新,經濟就不可能發展,經濟結構的變遷也就不可能實現。創新包括很多方面,起點是新科技、落點是新財富,我們不能因為重視財富而忘了科技,也不能因為重視科技而忘了財富,必須把從新科技到新財富的渠道打通。
2、內生與創新的關系
發展根本要靠創新,創新靠什么呢?靠企業、各類創新主體和市場的內生動力。也就是說,在決定創新、決定發展的各個因素中間,內因是起主導作用的。在這方面,我們要合理借鑒內生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的觀點,把企業、各類創新主體和市場的內生積極性、能動性更加充分地釋放出來。
3、制度與內生的關系
如何激發企業、各類創新主體和市場的內生動力?核心就是要改革完善體制機制,關鍵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我們強調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但也不能否定政府的作用。當然,政府發揮作用是有邊界的,底線就是不能影響和干預市場的內生動力。如果市場沒有內生動力,那么發展就會成為政府“沉重的包袱”。
創新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推動可持續的創新。實現這一點,要求我們不斷健全創新的生態系統,盡可能掃除創新的“天敵”和“障礙”,讓創新的源頭活水不斷涌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田間地頭。值得重視的是,國家農高區的創新發展,不屬于一般意義上的宏觀經濟,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微觀經濟,必須遵循“中觀經濟”的原則,運用區域創新的理論和方法,發揮好地緣優勢和比較優勢,加強“長板”合作,體現“尖點”功能。此外,我們必須認真研究“互聯網+”背景下農高區匯聚資源的方式,積極探索打造“智慧無邊界”園區。
打造2.0 版農業園區需要新舉措
農業對科技很重要,因為農業是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等眾多學科的綜合載體,可以說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最優良、最天然的“實驗室”。反過來,科技對農業也很重要,因為只有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農業才可能成為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現代產業部門。國家農業高新區是新形勢下引領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必須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用新舉措新辦法來推動其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
1、高新技術支撐
作為國家農高區,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高新技術,沒有科技含量就談不上建設農高區。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虛擬現實、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是當前的“大熱門”,也是具有引領性的技術。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冷落”了科技的群體性突破,要在高度關注新一代信息科技的同時,高度關注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和先進制造科技的發展。另外,不同地區特色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需要切實避免高度同質化的布局,避免一味追求“高大上”,堅持走差異化、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創新道路。
2、現代服務引領
新科技革命必然帶來產業的變革,新形勢下一切產業都具有服務的特征。國家農高區建設需要高度關注產業服務化的趨勢,大力發展服務型農業特別是服務型涉農制造業,以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引領各類產業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從某種程度來說,精益化的服務型農業、服務型制造甚至可以把“微笑曲線”翻轉過來,使一般意義上認為的低附加值環節變成超高附加值的環節。
3、創新創業一體
新形勢下發展農業高新區,需要把創新和創業有機結合起來,需要把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機結合起來。我們需要有效匯聚產學研用等多樣化創新主體,使其在平臺化、生態化的園區環境中健康成長。要適應創新大眾化的趨勢,著力健全科技孵化平臺和眾創空間,營造更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投融資環境和政策、文化等氛圍。要把聚集人才作為園區發展的“安身立命”之本,著力回答好“園區需要什么人才、人才需要什么、怎么培養和吸引人才”三大問題。要把國家農高區作為農業科技“雙創”的綜合試驗田,統籌加強科技體制改革、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創新治理改革,完善園區創新生態系統,為區外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經驗。
4、大中小微群聚
隨著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鏈條的組合更加靈巧,企業組織方式發生重要變化,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小智美”的企業日益成為潮流之一。國家農高區既要重視匯聚平臺化的大企業“航母”,也要注重培育科技“小巨人”,還要鼓勵眾多的小微企業和創客發展。要通過大中小微各類企業的聚集、聚合,形成產業發展的“聚變”效應。
5、三次產業融合
跨界融合已成為新時期產業變革和創新發展的一個重大趨勢,傳統意義上的一二三產不再涇渭分明,迫切需要我們深化對產業組織方式的認識。把農業局限為“小農經濟”、局限在田間地頭的傳統農業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一二三產有機融合的現代農業正在成為現實。我們需要依托國家農高區,深入開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切實把農業產業鏈條拉長、打粗,使農業真正成為高附加值的現代產業。
6、四化同步發展
國家農高區需要走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同步發展的路子。工業化有利于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標準化水平。信息化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精準化智能化,降低農業發展的成本、擴展農產品市場空間。城鎮化是產業集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產業升級的基礎保障。國家農高區應當在產城融合、工農融合、農業和信息融合等“三融合”上深化探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農富通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