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民營資本的大量涌入,使各類理財、投資等金融類機構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加之“互聯網+”時代應運而生的互聯網金融,以其靈活便捷、準入門檻低而備受人們的歡迎和青睞。繼而隨著融資多元化、投資多樣化、理財多渠道,給傳統的金融業帶來較大沖擊,導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如何在不可逆轉的形勢下立穩腳跟、站住腳,并取得長足發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難題。由此,筆者聯想到時下銀行是否可采取“抱團取暖”的經營方式,打破區域限制和“各自為政”“各掃門前雪”的現有經營模式,利用各自資源,發揮所長,優勢互補,以期達到同生共贏的目的。
抱團取暖,原意是指在寒冬季節,人們抱在一起,相互取暖度過寒冬期。現常比喻企業單位或團隊互助協作、取長補短、積聚力量,共度困境并實現同贏共發展。
時下,銀行基本都是以分支行為單位的“獨立作戰”的經營模式,劃區域、分條線、定任務、定指標,各行際間單位部門間便不惜一切力量采取各個擊破的方式,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力難從心,無法實現全面突破,甚至無果而終。不論是同行還是同業在業務上相互爭搶、區域內“互挖墻腳”、玩數字漂移。從而導致金融市場在有限的資源上無序競爭, “一塊蛋糕”多家爭而食之。尤其每到月末、季末、年末時點在儲蓄存款上尤顯突出,都是東家搬到西家、西家又搬到他家,即使是同行業同系統也互相搶奪得烽煙四起、戰火連連。各為一己之利,不惜代價,各使解數,最后造成了經營成本增加、儲蓄虛增,多方俱傷,漁翁得利。周而復始,久而久之,導致市場無序競爭并形成惡性循環。如果采取“抱團取暖” 互助經營模式,此類現象就會有所改變或避免。
在資源利用上,同一系統內行際間相互取長補短,各取優勢,實行優勢互補,有效利用各行地域資源等區位優勢和資源差別,有針對性地進行業務拓展,如對臨近大學院校的支行,可發揮其個人客戶多的優勢,大力拓展銀行卡、電子銀行等個人業務;對臨近工業園區的支行,利用其單位多、企業密集的實際,營銷對公業務。如此因地制宜、因行制宜地有的放矢,進行營銷拓展,全行整體經營就會得到均衡發展,各項業務齊頭并進。也使有限的資源被無限地充分利用。
在量化考核上,要牢固樹立全行“一盤棋”思想,從全局出發,以大局為重,不能固步自封。所以,上級行在年初制定年度計劃時,要區別對待,以分支行為單位,任務指標相互調節、調劑。在總體考核時,應有所側重,不應一刀切。要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考核、平衡發展,就會減少或避免惡性競爭。假若總是一味地各自為戰,感覺勢單力薄、力量薄弱,難免顧此失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經營重心失衡,很難實現穩健行遠的目標。
如果能由“單兵種作戰”向多兵種“集團化作戰”轉化,由單一性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做到人力資源互補、市場營銷資源互助、信息資源共享的發展模式,聯合抱團開疆拓土拓展業務,在合作共享中和諧共贏促進發展,推動全行各項業務整體推進,不斷向規模化、創新化、高端化發展。
因此,“抱團取暖” 互助經營模式值得提倡。
(作者單位:農行葫蘆島分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