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省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考
蛙鼓蟬鳴,牧童柳笛,村姑雨巷,小橋流水人家,枯藤老樹昏鴉……這些美好難忘的鄉村景象,曾溫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然而,隨著城市擴張的步伐日益加快,隆隆的工程車聲,正漸漸蓋過蛙鼓蟬鳴;秋蟲螢火、牧童柳笛,已成為人們回憶中的美好圖景;枯藤老樹被鋼筋水泥的森林取代;小橋流水也只存在于故老相傳的閑話中。
鄉村的美麗正悄然消逝,令人扼腕。面對此情此景,2013年底,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新型城鎮化“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中央工作規劃中,少了幾許物質規劃、技術規劃,而由“鄉愁”這樣一個帶著社會、文化因素融入,這是很少見的。這一不尋常的表述,恰恰證明,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的全新理念已在全社會取得共識。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建設好“美麗鄉村”已成為下一步農村建設的重點。而我省則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總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性保障,實施了以“千村美麗、萬村整潔、水路房全覆蓋”為主要內容的人居環境改善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要彰顯生態之美
陶淵明在《歸田園居》中寫道:“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詩歌中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既是鄉村中怡人美景的真實寫照,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不懈追求的一份恬淡與自然。
今天,隨著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深入,在隴原大地你可以在越來越多的地方體會這生態之美。你可以穿過抓喜秀龍草原,在天堂寺的陣陣梵音里,誦讀著天祝三峽的秀麗風光,誦讀著天祝白牦牛的珍稀神奇,誦讀著天龍奇石的吉祥如意,品味天堂鎮的獨特韻味;也可以告別都市的喧囂,徜徉于隍廟、書院、戲樓,小曲、剪紙、刺繡之中,走進高氏祠堂,品讀“風雅青城,仁義之鄉”的獨特風骨,抑或駐足百畝荷塘,穿越這座千年古鎮的歷史云煙。
你可以通過河西走廊,來到夏日塔拉,欣賞雪山、平湖交相輝映,經幡、彩旗共舞齊飛的和諧美景。在這裕固人的美麗草原、摯愛家園,春有鳥鳴、秋有牧歌,夏有綠裹,冬有銀裝,宛如身臨神話小鎮,既遠又近。在那高懸的彩虹之下,一匹匹駿馬正在踏云馳騁,宛如夢中的景色。
你還可以站在大禹治水的源頭,踏進茶馬互市的榷場,在璀璨星河中,采擷出臨津古渡的幽遠,采擷出積石雄關的巍峨,倏爾寵辱偕忘,體會那鋒利的保安腰刀,凝聚出的堅韌的民族魂魄;或是將自己放逐于湛藍天空,澄碧草原,在馬背上踽踽游蕩,讓心靈合著純凈自然的回聲,走進和諧美好的香巴拉。
“美麗鄉村建設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打造綠水青山作為首要任務、重中之重,彰顯生態之美,給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的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家園。”省委農工辦主任、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辦主任周興福說,他感到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應把握三個環節:一是“護”,保護山、水、田、森、園、塘等自然資源,盡可能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多依山造勢、順水造景。二是“修”,通過小流域治理、疏浚河塘溝渠、恢復農村自然濕地、恢復工業發展造成的山體和地表破壞,大力開展綠化造林等,修復農村生態環境。三是“治”,積極開展農村衛生環境整治,解決好垃圾污水處理問題,創建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美麗鄉村需享受富足之美
墨子曰:“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要優化生態環境,推動生態建設,更要帶動農村全面發展,首先要體現出“富裕”的優勢,作好致富示范。
“最主要的是要加快富民產業培育,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把美麗鄉村建設與培育特色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周興福說。
正是在這一思路主導下,隴南市康縣鳳凰谷村依托原有的農家樂資源開辦鄉村旅游度假公司,鄉村休閑養生旅游服務成為周邊旅游市場的品牌,村民通過旅游人均增收上千元。在平涼市靜寧縣,繁茂的果林將高灣村變為全縣富裕村莊之一的同時,有力地改善了全村的生態環境,早在2005年前,高灣村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文明村”。而像高灣一樣,在靜寧,實現全村果園化的村子比比皆是。蘋果大縣的生態效應,讓遍地的“金果家園”成了該縣“美麗鄉村”建設的優勢。
實踐表明,要使美麗鄉村享受富足之美,就要因地制宜培育發展致富增收產業,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創新發展經營組織,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業”;全面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致富,深度挖掘鄉村旅游文化潛力,充分利用鄉村自然生態條件、歷史文化元素、田園人文景觀等特色資源優勢,打造鄉村觀光旅游、農耕文化體驗、農業科普教育、休閑養生養老的基地,盡快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把鄉村的美麗優勢轉化為增收優勢、發展優勢、致富優勢,加大力度拓展鄉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空間、新渠道;激發增收活力和動力,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比如,加快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抓好農村土地流轉,農村集體資產的折股量化、農村宅基地和農村房產的轉讓、出租、抵押、交易等,在“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產權變股權、農民變股東”方面進行大膽嘗試和探索,拓展增收渠道。
美麗鄉村應承載文化之美
建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家園,其中的“鄉愁”就指文化。我們中國人都有“思鄉”情結,所以我們不管走到哪里,都會記著自己的家鄉。我們大多數人都來自農村,我們最美好的回憶、最憧憬的向往,永遠是兒時的田園生活,這是我們的文化傳統。
但是,當前有一種很不好的現象,就是在村莊建設中大拆大建,把舊的老的都拆掉建新的,把農村建得看似整齊劃一、富麗堂皇,但缺少文化內涵和底蘊。試想一下,農村都建得跟城市一樣,都是樓房,那么我們到哪里去找“鄉愁”、去找“兒時的回憶”、去傳承民俗呢?
對此,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倪國良認為,美麗鄉村不僅是古村落、古建筑、古樹名木、歷史遺址等的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地,還是人居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傳統工藝、老手藝、民間技能、民間歌謠、神話傳說、戲曲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地。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才能豐富美麗鄉村內涵,讓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具有持續活力、獨特魅力、強大引力。傳承民風民俗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突出物質空間的布局與設計,同時必須嫁接生態文化、傳承民風民俗,將孝廉、農耕、書畫、飲食、休閑、養生等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提升建設的內涵和品質,滿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豐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使美麗鄉村真正成為老百姓的精神家園和生活樂園。
周興福認為,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必須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注重保留和突出傳統村落原有的特色資源、地貌和自然形態,新村聚居點建設盡可能充分利用原有村落,實現聚落保存、古屋重生、閑置空間再利用,體現地域特色和文化傳承。
“要注重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在保護鄉土建筑和歷史景觀的同時,要重視散落在鄉村大量的歷史記憶、宗教傳衍、地方方言、鄉規民約、祖訓家規、生產方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挖掘。還要復活傳統民間故事,傳承地方戲曲、手工制作、鄉間小吃、傳統習俗等民間文化。”周興福說,“同時,要充分利用‘鄉村舞臺’、文化長廊等載體,結合產業發展和民俗傳承,積極創建和打造有亮點、有新意的美麗鄉村特色文化,努力形成‘一村一韻、一村一景’。說到底,就是要把‘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充分體現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達到各種美麗鄉土要素的最佳組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甘肅日報 2016-08-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