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對各地區各部門政務輿情回應工作作出部署。《通知》要求提高政務輿情回應實效,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其他政務輿情應在48小時內予以回應,并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權威信息。(人民網,2016年08月13日)
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通知》目的何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普及,新型媒體的出現,新聞輿情的轉播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微博、微信,直播平臺……,對于當下輿論事件頻頻發生,如何及時、迅速地做好回應工作,是當前新形勢下政府部門面臨的一大考驗。因此,加強政務公開,做好輿情回應工作,《通知》要求相關政府機構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明確政務輿情回應責任,最重要的明確誰是第一責任主體;二是把握需重點回應的政務輿情標準,什么樣的輿情是需重點向上級匯報的;三是提高政務輿情回應實效,明確要求對于重大的輿情,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及時回應;四是加強督促檢查和業務培訓,如何回應輿情、怎樣回應輿情,這是一門大學問,需認真研究。
輿情回應工作及時、迅速,猶如一場“及時雨”。加強政務公開,做好輿情回應工作,尤其是面對負面輿情時,政府相關部門的回應工作至關重要,輿情得到有效控制還是繼續發酵,最主要是取決于政府部門回應工作水平。正如此前發生的江蘇沛縣發改委正科級干部毆打女店員致流產的惡性事件,被網友大量的轉發,在網上持續發酵,嚴重的損害政府部門、黨員干部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官方部門若不及時做出回應,向群眾說明事情的緣由,處理過程、處理結果,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輿情的控制,及時回應是關鍵。
推進政務公開,打造陽光政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最好的方式,將群眾賦予政府機構的權力回歸到群眾中去。而當輿情發生時,尤其是負面輿情發生時,政府相關部門唯有迅速動作,及時發聲才是上上策。網絡輿論、電子政務、網上辦事、信息公開給政府帶來不小的壓力,但是如何將此壓力轉化為政府管理體制更加規范的動力,化被動為主動,是當下政府部門應思考的地方。正如一些網友所說的:“加強政務公開,做好輿情回應,是新時期最有效、最徹底的施政方針”。
作者單位:北川環保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