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政府采購透明度評估報告(2016)》,對中央、省、地市三級政府的財政部門與集中采購機構進行評估。報告認為,盡管評估對象普遍公開了招標公告、中標公告、投訴處理與違規處罰結果信息,有些地方積極創新信息發布方式,但政府采購信息公開情況仍不理想,主要表現為地市級政府公開情況不佳,協議供貨模式的信息公開情況不好,且普遍存在發布渠道混亂、信息更新不及時、信息內容不詳細、部分重要信息未發布等問題。
政府采購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是由其特點決定的:一是動用資金規模大。據介紹,我國每年政府采購資金近萬億元。二是這些錢皆為財政資金,是納稅人繳納的,敏感性強、關注度高。三是競爭激烈,供貨方五花八門的促銷手段使得政府采購領域險象環生,拒腐考驗異常嚴峻。
這些年,不少地方對政府采購的重視程度及相應工作力度顯然不足,從常識來看,政府集中采購通常應近于批發價,至少不能高于市場價。2015年,廣州市天河區、越秀區等多個區級單位的采購預算表被熱心群眾發現不妥:單價千元的U盤、16萬元一臺的速印機、5萬元一套的投影儀,超出很多人印象中的市場價。如果這樣的采購成為事實,必然造成財政資金浪費,侵害社會公共利益。
人們之所以痛恨“天價采購”,是因為它常常包含利益輸送,不僅容易滋生腐敗,更會損害政府形象。在之前邵陽縣“問題課桌椅”等事件之后,人們對政府采購更加敏感,也抱有更多期待。必須嚴格采購程序,嚴格審批審計,才能不讓“天價采購”蒙混過關。
讓政府采購公開透明是防止“天價采購”的有效辦法。政府采購法明確要求,政府采購應當遵循公開透明原則、公平競爭原則、公正原則和誠信信用原則。但這些要求在某些地方并未得到嚴格遵守。《政府采購透明度評估報告(2016)》就指出,許多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平臺建設不統一,信息發布“碎片化”,發布渠道不統一,公眾難以查詢;多個政府采購平臺上欄目空白、信息陳舊、更新滯后,都是較為常見的問題。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在招標結束后,“及時”將信息刪除,無法事后查詢。
解決政府采購信息公開不到位的問題,首先需要強化部門上下之間層級的制約作用。采購與審批信息自上而下的公開,可以有效防止下級部門有意的遮掩,規避利益的掣肘,打開“透明”的窗口,部門上下級之間應當建立聯動的公開機制,以及規范的信息公開網站平臺。這樣,諸如越秀區檔案局所采購17萬元的“專業掃描儀”的質疑才會煙消云散。其次,要營造公平公正、自由競爭的招投標環境,通過制定相對大眾化的合理資質吸引更多廠商參與競標,尤其要鼓勵和力促招投標過程中各參與主體間的相互監督,努力在競爭中確保質量上乘、價位合理。最后,要解決誰來監督公開,誰來對拒絕公開或者敷衍公開承擔責任,相應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投訴與問責機制,并納入到人大執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中去,給予有效監督和問詢,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不會讓人對政府采購貼上“敗家”的標簽。
對于那些不按法律法規要求,在政府采購上自作主張,搞暗箱操作甚至先斬后奏的,包括屢屢報出“天價采購”預算的部門單位,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真正讓陽光照耀政府采購的每一個環節。
作者單位:云南省昆明市尋甸縣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