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經過去,2017年正在進行;逝者如斯,干事創者更當增強使命感、危機感和緊迫感,扛起全面脫貧攻堅的責任。過去這一年,全國脫貧任務如期超額完成,1000多萬貧困人口徹底擺脫貧困,這不僅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脫貧成績,也是世界罕見的脫貧奇跡。
但必須看到,當前各級各地脫貧攻堅工作面臨的實際困難。一是時間緊,離最后的脫貧限期不足四年;二是任務重,仍有四千多萬貧困人口沒有脫貧,而且時間越是靠后,剩下的越是“硬骨頭”,越難啃;三是形勢嚴峻,這不只是指各地脫貧攻堅中遇到了政策落實、資金使用、貧困認定、退出機制的核定等方面操作上的精準性如何把握,還有伸向扶貧資金的貪腐黑手、假扶貧、扶假貧、數字脫貧、優親厚友等現象成為扶貧路上不可忽視的“攔路虎”。
虛假脫貧、數字脫貧緣于監管虛設。脫貧攻堅是關系數千萬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夢,系著著全面建成小康,是當前黨的工作中一件中心任務,堅決不能讓任何造假、腐敗和不正之風影響脫貧攻堅的進度和質量。其實在不少地方,針對扶貧過程中的腐敗和造假問題已經開展深入的、廣泛的巡察、檢查、調查,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立案查辦,對相關問題責任單位、責任領導干部進行嚴厲的通報和問責處分。隨著國家對扶貧資金的投入加大,且將扶貧資金管理、扶貧項目安排等審批權力進一步下放到縣,聚集到縣一級的資金之多前所未有。在具體的監管、使用上,如果相應的監管機制不健全,相應的審計、監督不跟進,相應的審批流程不嚴密不規范,就必然給腐敗以滋生的空間。極個別地方的扶貧干部為了應付上面檢查,按時完成所謂脫貧指標,玩起“數字游戲”,填寫虛假脫貧資料,錄入與實際不相符的數據,為的就是“數字上脫貧”。但所謂統計出的脫貧數據都是真實的嗎?如果沒有深入調查、驗證、核實,就值得懷疑。
扶貧審計須“嵌入”脫貧攻堅全過程。針對數字脫貧,不能坐以待斃,時間越久,問題越會嚴重,必須織密監督網,做到早發現、早查處。其實一些地方已經采取行動,著力于加大扶貧審計力度,將扶貧審計嵌入到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全環節,重點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管理、使用、拔付等環節的監督。每一個扶貧項目的立項、落戶都須先進行公示,征求社會意見和建議。每一筆扶貧資金的投入、使用都須公開明細賬,讓群眾看得見、看得懂,接受最廣泛的監督。扶貧審計須交由權威的、專業的審計機構執行,確保審計的專業性和公信力,真正鏟除假脫貧、脫假貧的“土壤”,為脫貧攻堅“添碼加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