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我縣考核結果全省掛末。對此,縣委、縣政府集體深刻檢討,作為縣委書記和全縣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我負主要責任?!保保橙?,在貴州省第三次大扶貧戰略行動推進大會上,天柱縣縣委書記陸再義公開檢討。(《中國共產黨新聞》5月15日)
脫貧攻堅涉及到我國能否真的按照國家方針政策“讓先富起來帶動后富起來的,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蹦芊裨诰珳史鲐氝^程中有所作為,既是對黨執政能力的一個考驗,更是對基層黨員干部能否落實政策的大檢驗。此次貴州的脫貧攻堅考核會,從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執政領導的動力,讓人略感遺憾的則是扶貧考核細則的遮掩。
扶貧考核,到底有哪些數據指標?是看扶貧資金到位情況還是貧困人口減少情況?貧困人口又是怎么定義的?是不是當前的貧困數據好看就說明扶貧成功呢?扶貧的考核分數是聽官方的數據反饋還是群眾實際反映?這一列問題,不能僅僅靠一句“綜合評價”就一語帶過的。
一來,扶貧考核,那就得有一個可供考核的對照平臺。讓被考核的地區和領導眼里看得清,心里很服氣??己朔绞郊纫该鞴_,更要科學可操作。
二來,扶貧考核,就得建立長效機制。比如,有的地區可能通過資金的直接投入,很快的減少了貧困人口數據,有的地方可能主要從思路上,貧困人口的思想教育,地區的產業投入上進行,有的一時就能取得“成效”,有的或許在建立更持久的致富門道。
這就需要我們扶貧考核細則不斷的深化,細致;建立一整套可持續的扶貧戰略,不能用空泛的考核來評論執政的得失,也不要僅僅靠數據判斷“優劣”。總之,這需要科學的制定規則,更要公開透明的考核流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