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產品價格存大幅波動可能嗎:即使漲價空間也有限
伴隨農產品價格機制的改革,今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價格總體延續近年的下跌走勢,這為理順產業鏈、平抑進口從而為國民經濟“穩中向好、穩中有進”提供了有利條件。但與此同時,也折射出解決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諸多難題的迫切性。
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對農民和市民都有較大影響。因此保證物價穩定,尤其是被視為“百價之基”的糧食價格穩定,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工作重點。業內認為,受農產品供需基本面影響,年內農產品價格總體仍將偏弱運行,但部分品種有望回暖。
農產品價格延續下跌走勢
今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價格總體延續近年的下跌走勢,不過部分產品價格已經開始企穩回升。
布瑞克農信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表示,縱觀2017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整體呈現分化,但大部分均以下跌為主。農產品的價格偏低,導致了今年上半年國內CPI指數走低。不過,從7月份開始,多種農產品企穩回升,但總體供應量仍偏高,下半年農產品價格即使上漲空間也有限。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平7月17日在農業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預計,糧食價格有望基本穩定。玉米國內價格與國際已基本接軌,近期價格出現上漲,消費需求持續轉旺,現在來看玉米價格基本調整到位,但由于庫存相對較高,全年玉米市場價格仍將低位平穩運行。受最低收購價政策支撐,稻米、小麥市場價格將保持基本穩定。
至于農產品價格下行,林國發分析稱,近年來玉米供給側改革,導致大量的土地被釋放出來種植其他作物,其中2016年種植收益良好的小宗農產品普遍出現明顯擴張,部分品種擴種比例甚至超過1倍。供應量的大幅增加,導致了多種小宗農產品價格下跌,使得種植者出現虧損。
事實上,國內經常會出現農產品滯銷難賣,挫傷農民積極性的情況,這恰恰要求農民提高規模化、組織化生產能力,主動跟市場對接,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訂單式生產,這背后離不開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的幫助,為農民提供從產到銷,乃至金融等服務。當然,農業也很需要客觀真實的信息為決策提供依據,否則極為容易導致農產品生產與需求脫節。
林國發提到,國內農產品信息化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部分咨詢公司及政府部門開始搭建價格預警系統。農產品的價格預警有效防止了農民過度擴種及棄種的情況,緩和農產品供應矛盾。不過,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時間的積累,目前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
對外依存度不斷走高
值得關注的是,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中國有些農產品的對外依存度不斷走高,這使得中國受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的程度也越來越大。
比如,糖棉、糧食、油料進口在逐年增加,肉類及奶類進口也快速增加。目前,食糖進口依存度維持在35%~40%之間,而國內外價格倒掛的巨大價差,也刺激了走私。三大主糧方面,盡管國內自給率仍較高,均超過90%,但從絕對值來看,進口量也在逐年增長。油料方面,1996/97年度中國轉為大豆凈進口國以來,逐年大幅增加大豆進口量,大豆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90%。
林國發提到,農產品的進口量逐年快速增長主因在于我國農業發展相對落后,人口紅利消失后,農業勞動成本大幅增加。另外,其他資產價格快速上漲也推高了我國農業相關生產資料的價格,農產品的價格高于國際主要的生產國。以豬肉為例,國內生豬(毛豬)生產成本為6.5元/斤左右,而美國由于飼料原料價格遠低于國內,加上養殖水平先進,豬場自動化管理程度高,毛豬生產成本僅為3元/斤左右。
大量進口從某種程度上會沖擊國內市場,甚至因巨大價差,部分農產品出現大量走私,如每年有較大數量大米從東南亞走私到中國。中國政府意識到部分農產品的價差導致的進口或替代品進口甚至走私的沖擊,在采取嚴控配額、打擊走私的同時,也進行了政策改革,并且取得相應成效。
受成本因素影響,在農資價格總體呈不斷上升趨勢、勞動力成本也在剛性增加的背景下,農產品價格自然不斷上升。受供需關系的影響,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也存在大幅波動的可能性。而要熨平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保證其平穩運行,則是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都必須參與的事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第一財經日報 2017-08-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