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意見全面系統提出縣城建設的指導思想、工作要求、發展目標、建設任務、政策保障和組織實施方式。
這些部署表明,推進縣城建設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向記者做出權威解讀指出,我國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今后一段時期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窗口期。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窗口期到了
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指出,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縣城建設,有利于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
數據顯示,2021年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1億人。其中,1472個縣的縣城常住人口為1.6億人左右,39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為0.9億人左右,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縣及縣級市數量占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約65%。
該負責人指出,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今后一段時期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窗口期。縣城位于“城尾鄉頭”,是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載體。推進縣城建設,既有利于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又有利于輻射帶動鄉村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有利于強化縣城與鄰近城市的銜接配合。
縣城建設還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該負責人指出,現階段,縣城投資消費與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僅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1/2左右,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2/3左右。推進縣城建設,有利于擴大當期有效投資和居民消費,開拓新的巨大投資消費空間。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
不同類型縣城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指出,縣城數量大、類型多,發展路徑各不相同。
一是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圍內的縣城融入鄰近大城市建設,發展成為與鄰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
二是積極培育專業功能縣城,支持具有資源、交通等優勢的縣城發揮專業特長,發展成為先進制造、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專業功能縣城,支持邊境縣城完善基礎設施。
三是合理發展農產品主產區縣城,為有效服務“三農”、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四是有序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為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支撐。
五是引導人口流失縣城轉型發展,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同時,縣城建設要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產業是縣城建設發展的根基,有產業才有就業崗位、才有人口集聚。”該負責人表示,要突出特色、錯位發展,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統籌培育本地產業和承接外部產業轉移。
資金需求巨大 建立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
縣城公共設施量大面廣、資金需求巨大,但縣級層面普遍財力不足,很多縣也缺乏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為此,意見給出了一系列保障性政策,包括支持符合條件企業發行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等。
上述負責人指出,要完善人口、資金、土地等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增強縣城持續發展能力。
其一是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確保穩定就業生活的外來人口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落戶一視同仁,確保新落戶人口與縣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省以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
其二是建立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對公益性項目加強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其中符合條件項目可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予以支持;對準公益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鼓勵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支持符合條件企業發行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
其三是建立集約高效的建設用地利用機制。加強存量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保障縣城建設正常用地需求。
“此次政策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對于房企來說,也要借當前金融政策比較寬松的階段,積極研究此類領域的融資工作,更好投入到縣城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上海證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