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領域的國際版圖在過去幾個月發生了顛覆性巨變。先是美國杜邦公司與陶氏化學公司在2015年底宣布了合并協議,合并后的陶氏杜邦公司總市值約達1300億美元。隨后今年2月媒體報道,中國化工集團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刷新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新紀錄。農業領域如此大手筆的收購大單并不多見。此舉將給從業者帶來怎樣的影響?全球農業發展的版圖是否會被改寫?杜邦先鋒是美國杜邦公司旗下從事種子業務的全資子公司,亦在本次并購范圍內。《環球時報》記者近期就農業領域的熱點問題專訪了該公司全球總裁保羅·謝克勒。
中國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是正確的
環球時報:最近農業領域發生了兩起重大的并購交易。為什么這個行業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謝克勒:我認為存在兩大因素。首先,未來5到10年,世界糧食供應面臨挑戰。 隨著人口增長,不斷提高的經濟能力正驅動著前所未有的需求。與此同時,我們必須保持可持續發展,恪守我們對環境的義務。這些巨大的挑戰需要通過科學技術化解。第二,推動農產品生產的科學技術繼續發展。科技更加復雜,成本也在增加。較之各公司各自為戰,合作能帶來更高效率和更多成果。
環球時報:您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經濟放緩的態勢?您認為這會否影響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機遇?
謝克勒:我認為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沒有什么不同。如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濟形勢也不可預知,即便中國的經濟增長比我們所習慣的速度慢,中國的發展速度仍在世界鶴立雞群,只不過是比過去的10年或20年的速度放緩。我們也在擔憂歐洲經濟。有些歐洲國家增長受阻。美國經濟是在增長,但速度是否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還不能確定。在農業領域,非洲市場存在重大機遇,但與過去5到10年相比,其經濟增長近來出現放緩。此外,政治不確定性、政權更迭、以及世界上有些地區發生了導致移民問題的沖突……如果你把這些因素都考慮在內,進行通盤比較,就會發現,這些不過使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復雜與不確定,確實會為我們全球的業務開展帶來了挑戰,但不能僅僅歸罪于中國。
環球時報:您如何評價中國政府對轉基因技術的謹慎態度?
謝克勒:每個國家都有權選擇自己運用科學的方式。中國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是非常謹慎的,這對中國來講是正確的。我們需要確保對這項科學的正確運用,中國的消費群體需要增強他們對這種科學技術的信心,而且相關技術可以得到正確的管理。所以,我認為當中國對這項技術充滿信心時,中國政府和監管機構會適時作出正確的判斷。
通過教育把農業做大做強
環球時報:在今年中國春節期間,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名上海女孩去農村男朋友家里過年,當她看到農村艱苦的環境后,就毅然與男朋友分手,并返回上海。這個故事真假不說,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的城鄉差距確實仍然非常大。外資農業科技公司將如何幫助中國縮小這一差距?
謝克勒: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我想到了兩件事,我認為外資農業科技公司可以通過改善世界經濟形勢來為中國提供很大的幫助。如果你將時間拉回到過去10到20年,你會發現中國是國際貿易和出口領域的大國,但由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國出口已有所放緩,所以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如果你想擁有強大的消費者群體,你就必須建設繁華的城市中心,這就是外資農業公司和機構能夠幫助中國的地方。因為我們能夠通過向農業引入科技和創新來提高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活和商業,如果生產能力得到提高,這會讓更多人來到城市,使得城市變得更加繁華。另外,我們需要輔助中國農村地區的人口及年輕人認同農業的價值。在我看來,農業可以帶來職業發展的機會, 是值得大家渴求的一個行業,可以通過教育,讓農業人才了解科學、經濟、生物學、市場營銷、法律和金融,把農業做強做大。
環球時報:您如何評價中國的“一號文件”?您認為中國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謝克勒:“一號文件”設定了中國的走向,它將對方方面面產生影響,對我們的業務同樣影響深遠。真正讓我興奮的有兩點。首先,它明確指出,相比數量,質量將是國家和農業發展的重點。這一點當然很重要。有了數量農民才能獲得足夠的投資回報。然而,注重質量更為重要。我們不能顧此失彼。“一號文件”還特別強調,需要加大推進糧轉飼農業結構調整,增加青貯飼料生產。這兩個方面都有利于中國農業發展。如果我們預測一下中國的未來,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轉型,對糧食的需求將繼續增加。中國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提高生產效率。這些就是機遇。
我認為,通過科學、創新、合作、公開和透明,中國將迎來良好的機遇。無論是與中國的其他公司、政府,還是科研院所,加強合作確實是應對挑戰的良策。我們還需要更綠色的農業和糧食生產方式。綠色的方式意味著在炎熱和干旱等不良條件下也能保證中國的農業生產,也就是克服氣候常常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壓力。綠色挑戰的另一個方面是我們必須保護農業所依賴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壤健康和水。因此,我們必須有效地再利用土壤和水,才能應對糧食生產面臨的挑戰。最后,食品安全、消費者信心、環境管理和提高食品營養等方面也屬于綠色挑戰。因此,我認為通過創新和合作,我們既可以抓住擺在我們面前的巨大機遇,也能應對諸多挑戰。
假CD和假種子差別很大
環球時報:農業領域的制假造假問題較為泛濫。您覺得中國應該怎樣處理這一問題?你們在開展電子商務時是如何控制假貨的?
謝克勒:第一,全世界都有制假販假的問題。在中國,制作一張假CD和制作假種子是有很大差別的。假CD會損害CD作者的利益,但有著和原版CD差不多的品質,不會給消費者帶來太大的消極影響。但如果農民買到假種子,他們會失去種子的質量和純度,還有可能失去對高發芽率的信心,最終導致極大的產量損失,世界經濟也會因此而受損。我們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假種子的問題。我們有了更強的能力來保護和控制種子的去向、賣方和買方。還可以通過電子系統,將真種子同假種子進行比較,從而為農民提供保障。
環球時報:未來幾年內,生物科技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謝克勒:從預測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事情。第一,人口還會增長,目前全球的人口數量為70億,到2040或2050年,這一數據會變為90億。如此龐大的人口本身就是一大挑戰,如果再仔細思考人口、經濟、人口構成,你會發現更大的挑戰。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會有14億人從下層階層晉升到中產階層。這些人大多數在亞洲,在中國、南亞和非洲。隨著人口和收入的不斷增長,中產階層在不斷壯大,對食物的需求、對更優質的食物的需求以及對營養成分更高的食物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所有的東西都在增長。在我看來,我們應對這一挑戰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科技。
但另一方面,在世界各地也有人擔憂大公司在食品生產中使用科技會影響食品安全,擔心農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擔心氣候變化。因此,要滿足為世界人口提供食物的需求,但是要以負責任的方式來滿足這一需求,我認為這是我們現在和未來5到10年內面臨的最大挑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時報(記者宋勝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