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十個全覆蓋”工程的調查與思考
核心要點:
■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必須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緊密結合起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證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正確方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了制度保障。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共同富裕的價值導向與全面深化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 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必須承擔起主導職責,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并針對不同情況把“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兩只手”有機協調起來,不斷提升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運用能力。
■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尤其是在農村牧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始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農村牧區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農牧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農村牧區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特別是在民族地區的農村。內蒙古自治區從2014年起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用兩年多時間使農村牧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做法和經驗為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一把“金鑰匙”。
一、“十個全覆蓋”工程成效顯著
內蒙古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指的是在自治區所有行政村(嘎查)和較大自然村,實施危房改造、安全飲水、街巷硬化、村村通電和電網改造升級、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標準化衛生室、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十個方面社會保障的全覆蓋。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真切感到,工程的實施使農牧區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農牧民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獲得感大幅提升。
鄉村變美了,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發生深刻變化。“十個全覆蓋”讓廣大農牧民的“家”變得更干凈、更整潔、更漂亮。工程實施前,很多村民住的是快成危房的土坯房,走的是塵土飛揚的沙土路,喝的是需要靠手提車拉的井水。工程實施后,農牧民住上了磚瓦房,走上了水泥路,用上了自來水,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生活便捷了,公共服務能力發生深刻變化。“十個全覆蓋”提升了農牧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工程實施前,內蒙古有近6000個嘎查(村)沒有衛生室,以至于有些人小病拖成大病,有些人因病返貧。工程實施后,衛生室、超市、學校全都進了村,農牧民過上了“小病不出村、購物有超市、孩子有學上、老了有保障”的幸福生活。
鄉風文明了,農牧民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十個全覆蓋”為農牧民建立了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大力開展鄉風文明行動,激發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在,農牧民蹲在墻根曬太陽的少了,上網找致富門路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學科學技術的多了;懶惰怕苦的少了,田間地頭干活忙碌的多了。
社會和諧了,干群黨群關系發生深刻變化。“十個全覆蓋”組織20多萬黨員干部投身工程建設一線,干部雖然臉曬黑了,但是“心更紅了”,干群之間的距離拉近了、關系密切了。黨員干部從過去不愿、不敢深入基層,變成了現在積極主動接近群眾、服務群眾;農牧民從過去看見干部要么躲、要么圍,變成了主動接近干部,一起出主意、想辦法。
二、“十個全覆蓋”工程的主要做法
“十個全覆蓋”工程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最大的民生工程。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內蒙古廣大干部群眾通過邊實踐邊探索,初步走出了有特色、見實效的建設發展路子。
強力推進的組織領導機制,抓好“關鍵少數”。內蒙古在工程建設中形成了上下聯動抓、齊心協力抓的工作模式。一是各級黨委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加大推動力度。二是組織萬名干部駐村推進,直接上門幫扶。三是自治區黨委書記、主席親自帶隊,加強現場督導和檢查。四是把工程建設情況列入各級領導班子目標考核體系,加強干部考核激勵。
因地制宜的村莊建設模式,避免“千村一面”。內蒙古堅持規劃先行、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分類推進,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村莊建設類型。比如,對人口相對集中的行政村,集中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場所;對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積極引導農牧民向宜于人居的地區轉移;對有產業發展潛力的牧區,將村莊建設與產業發展統籌謀劃;對居住分散的邊疆牧區,推行超市、醫療和文化流動服務。
多元整合的資金供給模式,打好“組合拳”。內蒙古采取“政府補一塊、項目投一塊、群眾籌一塊、銀行貸一塊”多元籌資和“多個管道進、一個管道出”集中投入的方式,為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資金保障。具體做法包括: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整合移民搬遷、精準脫貧等涉農涉牧資金,充分發揮金融杠桿作用,廣泛籌集社會資金,鼓勵農牧民籌資投勞,等等。
群眾參與的運營管理模式,讓農牧民唱主角。“十個全覆蓋”始終把發揮農牧民主體參與作用作為重中之重。通過采取“規劃設計大家議、施工企業大家找、籌資標準大家定”的辦法,使農牧民由“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由“被動看”轉變為“親自干”。通過激勵群眾自我管護和推動依法治理,使運營管理形成了長效穩定的激勵約束機制。
統籌推進的長效發展機制,一張藍圖鋪到底。內蒙古堅持工程建設和管理同謀劃、同實施,構建了標本兼治的統籌推進模式。通過同步推進脫貧攻堅,同步推進產業發展,同步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同步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使“十個全覆蓋”能夠管得住、管得好,并能長期發揮作用。
三、“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啟示
“十個全覆蓋”工程既是補齊民生短板、實現精準脫貧的關鍵招數,也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共享發展的生動實踐。通過調研我們深刻感到,內蒙古推動“十個全覆蓋”工程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啟示。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好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十個全覆蓋”工程之所以成效顯著,根本原因在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時,“十個全覆蓋”工程的順利實施還得益于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系統性、綜合性、普惠性的“組合拳”破解人財物難題,匯聚起推進工程建設的強大合力。“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踐探索說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必須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緊密結合起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證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正確方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了制度保障。
必須堅持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找到差距和短板,需要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十個全覆蓋”工程緊緊扭住農牧區基本公共服務和民生改善相對滯后的短板,通過在組織領導機制、政策扶持機制、資金投入機制、運營管護機制等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了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和農村牧區所有貧困人群的全覆蓋,大大提升了廣大農牧民的獲得感。“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踐探索說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共同富裕的價值導向與全面深化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同時,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找到實現共同富裕的“橋”和“船”,在逐步實現共享發展和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穩步向共同富裕邁進。
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規律,在公共服務領域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關鍵是要解決好政府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的問題。“十個全覆蓋”工程,一方面立足于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主導責任,統籌配置城鄉各類社會資源,著力解決了農村牧區資源配給不足和政府在農村牧區公共服務領域的缺位問題;另一方面注重堅持以市場化思維配置資源,采取了企業和社會多元籌集資金、政府購買企業服務、發動農牧民投資投勞等方式,同時注重發揮好政府的監管作用。“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踐探索說明,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必須承擔起主導職責,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并針對不同情況把“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兩只手”有機協調起來,不斷提升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運用能力。
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內容。“十個全覆蓋”在統籌推進農村牧區“硬件”建設的同時,扎實推進農村牧區精神文明“軟件”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融入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農牧民的精神面貌悄然發生變化。“十個全覆蓋”工程的探索實踐說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尤其是在農村牧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始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農村牧區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農牧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農村牧區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必須堅持從嚴治黨,既激發黨員干部內生的精神動力,又傳導干事創業壓力,著力破解“為官不為”的難題。全面從嚴治黨,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隨著“十個全覆蓋”工程的不斷深入,有的干部出現畏難情緒,在工作中突出表現為不作為。解決“為官不為”,關鍵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僅要從思想教育上嚴起來,著力解決好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問題,還要從制度設計和執行上嚴起來,著力解決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失之于軟的問題。內蒙古在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中,既重激勵又重約束,全方位扎緊制度籠子,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使制度真正成為硬約束,并通過加強考核激勵有效傳導了壓力。“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踐探索證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從嚴治黨,既要激發黨員干部內生的精神動力,又要全方位扎緊制度籠子,著力破解“為官不為”的難題。用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凝心聚力、直擊積弊、扶正辟邪,開創黨的建設新局面。
必須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不斷提高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題的本領。黨的思想路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法寶。“十個全覆蓋”涉及人群廣、覆蓋范圍大、牽涉問題多,離開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緣木求魚。工程在建設中既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因地制宜、真抓實干,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又注重統籌兼顧、合力攻堅,妥善處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工程進度與質量、干部與群眾、全面與重點、當前和長遠等關系,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踐探索說明,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注重統籌兼顧,靈活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斷提高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題的本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求是》2016/1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