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傳統文化,人們似乎記得最清楚的是詩詞歌賦書畫,其實,作為蒙學讀物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影響也很深遠,并且更為普及,而鄉規民約家訓,在老百姓的家里,在遍及全國各地的鄉村中,更具傳統文化的大眾性。當下在很多擁有鄉規民約的地方,一股股移風易俗的暖流撲面而來,“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成為大家的共識。(2月9日《人民日報》)
由于鄉規民約家訓,往往產生于最基層,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成為法律之外規范千家萬戶的道德準則。而且這是人們親身體驗利弊得失后自發訂立的,所以其認同感發自內心,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與自覺遵守。可以說,鄉規民約家訓是土生土長的中華傳統道德規范,既賡續久遠,又最接地氣,能更好地“護航”美麗鄉村。
讓鄉規民約家訓“護航”美麗鄉村,能更好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既然鄉規民約家訓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又能夠獲得他們的認同感以及自覺遵守,從而會產生出極強的道德規范與約束力,那么自然就能最大化地避免“垃圾圍村”、破壞生態,賭博成風,紅白喜事鋪張浪費,攀比虛榮心盛行等一些不良現象。因而,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呈現出和諧文明的一面,在美麗鄉村的畫卷中,讓人們更好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體現出協調發展、綠色環保的思想理念。
讓鄉規民約家訓“護航”美麗鄉村,能助推建設美麗中國。早在201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因此可說,我們建設美麗鄉村,其實就是在建設美麗中國。畢竟美麗鄉村包括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內容,能夠努力推動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同步發展,從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所以,鄉規民約家訓“護航”美麗鄉村,就是在助推建設美麗中國。
當然,要讓鄉規民約家訓能更好地“護航”美麗鄉村,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作用,鄉規民約家訓本身也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尤其是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更好地體現在今天的鄉規民約家訓之中,既要有傳統文化基因的傳承,又能充分展現新時代所需要的全新道德規范與約束力。而且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也有提出,要發揮鄉規民約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所以,讓最具普及性、最有實效性、也最接地氣的鄉規民約家訓“護航”美麗鄉村,既可以讓我們農村呈現出和諧文明、綠色共享、生活富裕的一面,又能在當代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傳統文化能量,為建設美麗中國打好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陽文明網 2017-02-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