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可以滿足人民生活多樣化需求;民營經濟產權明晰,在經濟激勵、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民營經濟產權多樣化,資本社會化,可吸引大量公民參與,體現機會平等。當代歐美發達國家,無不制訂政策、設置管理機構扶持民營中小企業發展。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正在推進工業化,有必要充分利用私人部門這種供給能力。
當前,為保持發展態勢,有必要選擇一個適當的經濟目標,具體要求:經濟帶動力較強,投資乘數效應較高。就此而論,發展民營經濟應該作為首選。
民營經濟是民有、民營、民受益的經濟實體。區別于國營經濟,它是以民為本,自力更生,自己創業,自己經營,自求發展,人們也稱之為民本經濟。它以小型私有制經濟為主,但同時并存的還有其他非國有制經濟,大體上包括個體經濟、私人企業、合伙經濟、合作經濟、合股經濟等。
民營經濟大多是中小企業,他們可以利用社會閑置的小額資本起家。中小企業,固定資產存量較小,船小好掉頭,易于與時俱進,更新設備和產品,啟動社會內需,改進自身經營,提高市場競爭力。
我國中小企業,在工商局注冊的數字已達800萬戶,工業產值占全國60%,還提供了75%的就業機會。私人企業1989年有90581戶,1997年達到960726戶,年均增長34.3%。從業人員由164萬人,增至1349萬人,產值由97億元增至36923億元,已占GDP的1/3以上,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經濟變量。
總體上看,私人企業大多是家族經濟。弱點是在用人等方面,受血緣關系局限,但也具有無可取代的優點,可依法長期存在和發展。其中有條件擴充規模的企業,將走出家族治理,進到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五湖四海,引進人才,特別是引進職業化經理人才。
目前,國營企業還處在改革進程之中,民營經濟有機會進入原來由行政壟斷而現今已開放的產業部門。獲國家批準,還可以進入創業風險領域。適應這個變化,必須擴大聯合,聚集資本。確立民主監督民主制衡機制。
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么社會主義國家,扶持包括個體私人性質的民營經濟?我們的回答很簡單:發展民營經濟,乃是適應客觀形勢發展需要做出的必要選擇。
人類的經濟生活是受客觀規律制約的,某一個社會制度當它還能容納生產發展時,是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的。小業主經濟和私人企業都是雇工經營。民營經濟可以滿足人民生活多樣化需求;民營經濟產權明晰,在經濟激勵、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民營經濟產權多樣化,資本社會化,可吸引大量公民參與,體現機會平等。當代歐美發達國家,無不制訂政策、設置管理機構扶持民營中小企業發展。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正在推進工業化,為發達的社會主義準備生產力。私人部門這種供給能力有必要充分利用。
有人對私人企業主收入過高提出質疑。這要作具體分析,私人企業主剝削工人剩余價值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它卻為繁榮國民經濟做出貢獻。此外,他們所從事的經營管理是一項復雜勞動,人力資本應該得到報酬,他們投入貨幣資本和知識專利,承擔市場風險、支付機會成本,這些也應有回報,所以將它納入個人所得,有其合理性。
歷史經驗提示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適宜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單一的私有制也未必是正確選擇,國有經濟還是國家賴以調節國民收入的一項不可缺失的工具。為此,必須保持結構與功能的協調性,要有公有私,二者并存,不能互相代替。
國家有必要舉辦一定數量的公營事業,生產一定的公共用品,否則會削弱政權合法性。公民上交稅收,就為了支付社會公眾的福利和安全設施費用,包括國防、基建建設、文化教育及其它私人無力承辦或不愿承辦的事業。但國家稅收有限,公營事業不能沒有,也不能過量,其主要功能應規定為保持對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影響力。某些競爭性行業,應盡量讓出,以利集中資本投向。
國有制的弱點主要是所有者缺位,由于經理層委托代理關系不夠規范,信息不對稱,激勵不相容。由于預算缺約束力,風險意識薄弱,帶來難以醫治的虧損現象,但交易費用比較節約卻是命令經濟的優點。可以預期,國有經濟經過改革,會成為了贏利產業,決不可任意廢除。為避免國有企業虧損和資產流失,探索公有制條件下解決所有者缺位問題,正在推行股份公司制,即把權利義務落實到自然人和特定法人,并由國家設立控股公司和資產管理機構,專門收集資本運行訊息,提出處置建議。
本著與時俱進的思想,我們一方面應完善政策法律體系,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支持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市場經濟必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用股份制改造國有企業,進一步完善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并肩發展的經濟體制。20多年來的事實證明: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格局已取得巨大成績,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現在民營企業發展感到資本短缺。國營銀行有惜貸傾向,居民儲蓄傾向強于投資愿望。這是由于存在體制障礙而引起的暫時現象。銀行應調整貸存結構,貸款向民營企業適度傾斜。政府應以一定財力支持興辦貸款擔保體系,提倡誠信交往,建立個人資信檔案。還可試辦民營金融機構,完善稅收制度,節省交易費用,活化資本市場融資功能。
據一位學者估計,我國全社會資本32萬億元-35萬億元,其中私人儲蓄約占11萬億元。這一筆閑置資金,可以開發利用,使之轉化為生產資本,在股市健全的條件下會啟動民營企業上市制度,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機會。上世紀80年代初,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也是靠銀行信貸支持,取得較好的經濟效果,值得借鑒。
前面所述民營經濟,是就城市范圍敘述的。鄉村擁有20億畝耕地是更大的一筆資產,交由農民承包經營。農民在全國人口中占60%以上,穩住農民就穩住全局,我國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在建國后已打了兩次翻身仗,一次是土地改革,廢除地主對土地的壟斷,免交700億斤地租;第二次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集體公有土地家庭承包,解決了溫飽,豐年尚有一定剩余,但受人多地少這種資源稟賦約束,人均收入只相當于城市1/5。現在農民面臨第三次翻身,應著重改變就業結構,有序地組織農民到農外就業,讓他們參與工業化建設,分享一定收益,減少農民數量,富裕農民。
在本世紀中期,可望有1.5億人轉到農外就業。必須發展城市民營經濟,創造就業機會,這既有利于城市發展,更有利于緩解農村人地緊張關系;適度擴充耕地經營規模,提高土地生產率,增加務農戶收入。據有關調查材料顯示,農民當中多發出“務農虧本、“種糧吃虧?的呼聲,這會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甚至影響全國食品供給安全,政府必須盡快做出制度安排,予以解決,決不可忽視。
杜潤生: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愛思想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