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首屆“中國西部教育發展論壇”在羲皇故里甘肅天水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旨在聚焦西部教育發展中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推動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為西部地區消除貧困、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楊東平出席本次大會并發布了《西部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報告》(2019),楊東平介紹了農村教育的區域差距拉大的現實以及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兩個新的教育邊緣化群體的生存現狀。他認為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需要具備由物到人、從硬到軟、由外向內、自下而上等重要特征。
大家好!21世紀教育研究院受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的委托,做了一個《西部農村基礎教育研究報告(2019)》,在此做一個簡單的發布。我想突出重點說一些比較感性的問題。
首先我想說的是,在我們天水市甘谷縣的土橋村有一個村小“土橋小學”在那兒開展了一項教育實驗叫“伏羲教育”,因為是在伏羲故里舉辦的。我不知道天水市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學校?知道的舉手我看一看。有幾個知道的。他們的第一屆畢業生去年已經參加了高考,成績明顯好于普通班。現在,在全國各地已經有三百多個伏羲學校和伏羲班。它是一種面向農村兒童、做減法的素質教學,三年級以前不開數學,五年級以前不開英語,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四書五經做教材,用中國人傳統指讀的方式識字,用他們的話說叫做“母乳喂養”,每天增加一節武術課、一節書法課,學生學習非常輕松,身體健康,能文能武。所以在我們天水農村的土學校,也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成績。
我們這篇研究報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簡單介紹一下西部農村教育發展的經歷和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這些基礎情況大家可能都很清楚。首先,是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農村的教育扶貧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比較典型的就是貴州,實現了學前教育的逆襲,它的幾個主要質量,提前超過了國務院的要求。甘肅的精準扶貧力度也非常大,取得了很顯著的效果。
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城擠鄉空”的教育格局。如圖所示,我國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在2014年是55%;但是,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的城鎮化率卻達到了83%,中小學生的城市化率要超過常住人口的30%,也就是說大量的學生進城上學,這是造成“城擠鄉空”的主要的原因。當然,它的背后原因很復雜,包括在整個城市化進程當中,農村的空心化和村落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現的新問題,是農村的教育差距正在拉大。因為義務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體制,所以縣域之間的差距始終存在,東中西部的差距也非常明顯。從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報告,全國有13、14個省是低于平均值的,名列最后幾個省區主要是西部的民族地區。這個差距是非常大的。
我們經常說“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基本都解決了”,但是“硬件過硬,軟件過軟”,許多電子設備、藝術、科技教育設施在儲藏室里睡大覺。巨大的教育差距仍然客觀存在,而且暫時也沒有短平快的方式能夠解決。不久以前關于成都七中網校的討論,突顯出教育技術在促進西部教育發展方面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它在阿壩州等地區在幾百所農村學校設置了一個遠程班,選拔高分學生和有支付能力的學生進行強化教育,來增加這個學校的影響力和招生能力。
所以中國的教育在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差距還是越來越大。這是PISA2015測試數據的顯示。中國位于圖的左上角,即學業水平高、學校差距大的區域;而北歐和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處于右上角,即學業水平高,學校均衡。學生分社會經濟地位的分數差、學校分社會經濟地位的分數差等,中國都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成為少數教育最不公平的國家之一。
在農村地區出現了三類特別值得關注的學校,一類是縣城的大班額、大規模學校,第二類是鄉鎮的寄宿制學校,第三類是農村的小規模學校。去年教育部專門出臺文件,強調要加強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和小規模學校的問題,實際需要關注的是三類學校。與此同時,出現了兩個新的教育邊緣化群體,這就是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盡管這是老問題,但是仍然缺乏制度性的解決辦法。從2015年人口普查的情況來看,這兩個群體的總數1.03億,占全國兒童總數38%,是非常驚人的。我們能看到的往往是浮在水面之上的流動兒童,全國共3426萬人;而水面之下的留守兒童的數量更大,達6877萬人,他們的處境也更為困難。其實,這兩個群體是同一個群體,就是農民工子女。根本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首先就是要讓更多的留守兒童變成流動兒童,也就是說首先要和父母在一起,這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基本前提。在親子分離的情況下,是很難提供很有效的教育的。說一句很難聽的話,即便中東的難民也沒有親子分離,都是一家老小在一起的。在中國這樣正常、和平的社會環境當中,出現大規模的親子分離,是非常可悲的。
報告的下半部分介紹了一些解決西農村部教育的實踐探索和政策建議。西部農村教育面臨的問題非常多,非常復雜,包括:因地制宜地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切實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加強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重視民族地區的教育問題,多種形式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重視兒童早期干預,推進農村開展素質教育,走向“為生活而教”。
在今天這么一個有限的時間內,我想突出談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面向未來的農村教育,農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什么是農村教育的質量?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它比技術、比資源更重要。我們可以看到,農村教育的發展經歷的1.0版,就是“有學上”,滿足基本需求,溫飽的階段。然后進入到第二個階段,2.0版我們稱之為“上好學”,但這是要打問號的,因為在大多數地方,“上好學”就意味著實行應試教育、激烈的升學率競爭。我們追求的理想的教育目標,也是國家的意志,是走向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農村教育的3.0版。
它有幾個重要的特征,一是由物到人:把樹德立人作為重要的教育價值。二是從硬到軟,從關注硬件建設、資源投入,到切實關注學生和教師。三是由外向內,走向內涵發展,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四是自下而上,就是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創造性的解決每一個地區和學校的實際問題,發揮學校、教師和社區的重要作用。
在追求好的教育的過程中,有一個特別值得認識的概念:需要重視“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這種技能我們也稱之為情商、非認知能力。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大五人格”,就是五種重要的人格特征:外向型,親和力,責任心,情緒的穩定性和開放性。對一個人未來的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而言,它遠比智力因素更為重要,比分數和學歷更為重要。國外的一項調查顯示,考試成績只能解釋教育對收入影響的18%,像這樣的研究其實很多。在2018年的PISA測試中,首次把“社會情感能力”(SSES)作為測試的內容之一,中國蘇州市的學生參加了測試。但它至今仍不在我們學校教育的目標當中,因為考試不考這個。
所以,好的農村教育,符合農村需要的教育,需要真正把教育的基點建立在能夠促進學生的個人幸福和長遠發展上。這得到了學習科學的支持,有一個多元智能理論。為什么我們說每個孩子都能成才,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因為每個人的能力的指向不一樣。可是我們學校考試只考兩項,就是邏輯和數學能力、還有語言能力,所以使大量的學生成為了“差生”,實際是我們狹隘的評價把他們淘汰了。所以要改變我們的考試評價和選拔制度。
有個國際組織提出一個新的報告《重新定義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現在世界上那些最貧困的國家,都不證自明地把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育質量劃等號,花了很多錢,組織了很多專家,花巨大的代價去提高學業成就,他們學的東西跟城市學生是一樣的,尼羅河的長度,希臘神話,子午線什么的;而他們只要學會每天洗手這些最基本的衛生知識,兒童的死亡率可以減少10%。所以,需要反思究竟什么才是教育質量?學生之所以學成就低下、輟學率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與生活的脫離,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完全無關!所以,他們提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質量的概念。這種新模式就是“為生活而教”;在這種模式下,學校的教育目標從“達到一定標準測試的考試成績”,轉變為“對學生及其社區的經濟和社會福祉產生積極的影響”。教育的具體內容以及教學方法論也必須發生顯著的變化。首先,創業和健康模塊將是會所有小學生必修的課程內容。第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學生們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并且學會自行去解決復雜問題以及管理項目。
這其中有一個優秀的典范,就是哥倫比亞的“新學校模式”,獲得了2013年的世界教育創新大會的大獎,以及2018年“一丹教育獎”的大獎,目前已經在十幾個國家推廣,包括在越南。不久前我們參觀了哥倫比亞農村的新學校,哥倫比亞在拉丁美洲是除了古巴以外,另外一個農村學校的學業成就高于城市的國家。他們80%的學校都是在山頂上的小規模學校,通常一所學校只有一個任課老師,管五個年級幾十個學生。我們每到一所學校,出來接待我們的領導班子,都是由幾個小學生組成的學生委員會,他們是一人一票選舉產生的,有的管環境,有的管圖書,有的管健康什么的,井井有條,頭頭是道。他們的教室,每一個桌子就是一個年級的學生。他們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什么能夠實行這么大規模的復式教學、混齡教學呢?他們的教材叫《學習指南》,按照每個年級,每個學科專門編寫的,是以學生自學為主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上課的時候每個年級打開自己的課本學習不同的內容,老師穿插期間進行指導。
今天,我們可以意識到農村教育面臨的問題,就是在應試教育的軌道上城鄉教育的“龜兔賽跑”,農村是是難以取勝的。這條軌道是應該改變的。尤其在互聯網和智能機器人的時代,我們必須超越“教育工廠”的模式,變跑道,換頻道,走向一個新的場域。用文件的話就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這些口號變成教育的現實。
追求有質量的教育并不意味著強化應試教育,而意味著從應試教育突圍,突破那種拼時間、拼命的惡性模式。這在中國的農村教育中已經有多行之有效的實踐,我只能簡單的介紹一下,包括通過學生主體課堂、閱讀推廣、互聯網+教育、鄉土文化課程、面向農村的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等等多種途徑激活農村學校,提升農村教育的質量。例如,浙江安吉縣和山西芮城縣的學前教育、開發的學生自主游戲都已經超越了城市教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學生主體課堂,從杜郎口中學,到山西的新絳中學、宜賓的涼水井中學等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學業成就。以山西的新絳中學為例,施行半天授課,學生自主學習,從高三開始改,一開始學生家長到政府游行,最后說服了家長。第二年他們的校長發來短信,他們二本以上的升學率,比去年提高了30%!四川閬中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他們的校園文化也是豐富多彩,實行“樸素而幸福的教育”。甘肅平涼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最多,教育局探索“小班化教育”的辦學特色,使農村學生成為陽光少年,綜合能力明顯提高。甘肅的教育信息化,與滬江網的“互+計劃”合作,天祝藏族自治縣高原的孩子接觸到了純正的英語課,開足開齊了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這些成功案例告訴我們,農村教育的健康發展,為農村兒童提供為人生奠基和終身幸福的素質教育,不但是一種理想,而且也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讓我們共同努力,謝謝大家!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