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花樣中國”:賞花熱激活農業新價值
編者按
春暖花開時節,連微信朋友圈也變得五彩斑斕起來,油菜花則成了最搶眼的“網紅”。從幾年前的個別地區,到如今的大江南北,到農村踏青賞花,成了一種潮流,成了一種生產力。當生態旅游與美麗鄉村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很多人突然意識到,如今的農村與農業值得被重新發現。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論述,在“賞花經濟”這個熱詞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思路一變天地寬,“農業+旅游”的新探索,讓我們看到了改變“三農”面貌的一種新的可能。當然,在越來越多的地方都急著給自己“整容”,試圖成為“下一個婺源”時,我們也要冷靜地分析其中的風險,并發出必要的預警信號。
本周的“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以下簡稱“記”)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以下簡稱“朱”),進行了一次專訪,暢聊“賞花經濟”現象以及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新農業與新農村建設。
激活“美麗鄉村”的價值
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鄉村,會發現鄉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價值……
記:最近很多人在朋友圈曬圖,驚呼原來春天的鄉村如此美麗。“賞花經濟”讓人們發現了鄉村之美,激活了“美麗鄉村”的價值。在您看來,理想的“美麗鄉村”是一種什么狀態?
朱:“美麗鄉村”的概念在近幾年比較火,習近平總書記也說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我在《留住美麗鄉村》一書中說過,美麗鄉村應該是有文化的鄉村、和諧的鄉村、有利于農業生產和村民生活的鄉村。“美麗鄉村”不僅要注重鄉村的外表美,更強調要保留鄉村的內在美。
記:作為一個有深厚的農耕文明基礎的國家,中國鄉村的地位舉足輕重。您在一篇文章里說,“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待鄉村,會發現鄉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價值”。鄉村的價值,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朱:鄉村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空間,人們在這個空間里,可以得到多種滿足。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去理解,鄉村是一座寶庫,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去對待它、體會它,就會發現其中不可替代的價值,比如生產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等。
鄉村的生產價值是最為重要但又易被人忽視的價值,鄉村生產包括了農業生產、鄉村手工業和鄉村旅游業,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最有效的平臺;鄉村的生態價值體現在,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區別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田園風光、詩意山水、與自然生命和諧相處的鄉村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難得的稀缺資源;鄉村的文化價值,不僅表現在山水風情自成一體,更主要地表現在鄉村所具有的信仰、道德,鄉村所保存的習俗,鄉村所形成的品質和性格。
記:建設“美麗鄉村”,面臨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
朱:城鎮化中農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和現代化,都是相輔相成的,城鎮化有利于美麗鄉村的建設。目前美麗鄉村建設面臨最大問題,就是很多人沒能認識到鄉村的價值,認為鄉村是落后的,是沒用的,要消滅鄉村。事實上,鄉村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價值,要按照鄉村的自身規律來建設鄉村。
記:有一項統計,2000年中國還有370萬個鄉村;但到了2010年,中國鄉村數量已削減到約260萬個。一邊是各地通過發展“賞花經濟”等方式建設“美麗鄉村”,一邊是越來越多鄉村走向衰落甚至消失,您怎么看待這種沖突?
朱:鄉村的衰落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是不爭的事實,對此我感到惋惜,因為隨著這些村落一塊消失的還有鄉村的傳統藝術、傳統道德等,而這些一旦消失就很難再重新尋回。但我并不悲觀,目前整個社會已經開始了對鄉村走向衰落的反思。近年來,中央多次強調要轉變農村建設思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我相信,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鄉村所具有的一系列獨特的價值一定會彰顯出來。
如何規劃好“新農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實現“百姓福”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記:過去我們所理解的農業,主要是為解決溫飽問題而進行的生產,但從“賞花經濟”的興起、“農家樂”旅游的興起可以看出,現在農業已經逐漸超越物質層面。這種“新農業”模式,將帶來哪些積極變化?
朱:“新農業”帶來的變化,首先就是農民增收。過去,農業的主要功能是生產農產品,也就是第一產業;現在我們提倡產業融合,將農產品加工、增值的產業鏈一直延伸到第三產業。觀賞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的興起,給農業帶來非常多的附加值,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從農業本身而言,農業的多樣化能得到實現,農業的多種功能得到體現。農業就變得越來越美,成為重要的景觀,不僅能滿足人生理的需要,也能滿足人精神、娛樂的需要。
記:以“賞花經濟”為代表的“新農業”,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中有政府或資本力量的系統規劃。那么,鄉村的生態建設到底要不要規劃?如何規劃?怎樣避免“千村一面”?
朱:規劃是需要的。過去人們認為,鄉村是自由成長的,一些令人贊嘆的村落都是在數百年的自由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格局。但社會發展到現在,鄉村自由成長的環境已經不復存在,沒有規劃不行。
但是,規劃不好本身也是一種破壞。這些年一些地方規劃出來的鄉村,大多是“兵營式鄉村”,就是因為一些規劃者不懂得鄉村的發展規律。規劃者要研究鄉村,知道鄉村是什么,不能拿城市建設那一套,到鄉村去生搬硬套。另外一方面,要給鄉村成長的自由,保存應有的風貌,遵守鄉村自由發展的規律。
記:當今社會,似乎存在一種妖魔化農業、污名化種地的現象,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在鼓勵人們離開鄉村、遠離農業,認為從事農業是沒出息的;一些政府政策,比如讓農民上樓,也破壞了鄉村的發展軌跡。您對這種現象怎么看?這種社會思潮,在農村衰敗的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朱:這是我們中國獨特的現象。我們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讓人遠離農業、遠離農村,這是長期以來歧視農業、歧視農民的結果。現在引起了一系列負面效果。比如,農業不安全,農業沒有后勁,都與這種社會心理、社會宣傳有關系。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現象,要讓全社會認識到農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讓全社會認識到鄉村的重要價值,尊重農民的勞動,給農民比較高的待遇。
記: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朱:建設鄉村,我們要把生態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際上,生態環境在人的生產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我們要吃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沒有良好的環境是不能生產出來的。
在建設生態文明視角下,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點人們已經認識到了。所以我們在建設鄉村的時候,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要將鄉村建設融于青山綠水之中,給人們創造良好的宜居環境和安全的農業生態環境,才能實現“百姓福”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百姓要想富,靠青山綠水也能帶來巨大的財富,因為它符合人們根本的需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每日電訊2016年04月0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