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建設、保護農耕文化和農業文化遺產……最新公布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和美鄉村建設及鄉村文化保護。如何理解文件中對于和美鄉村的關注?如何守護鄉村文化根脈?文件內容又釋放了哪些信號?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在接受南方農村報采訪時指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對鄉村價值的重新認識和與時俱進的重要體現,指明了新時代我國鄉村現代化的方向。保護以農耕文化和農業文化遺產在內的優秀鄉村文化,為國家的和諧社會構建提供豐富的文化基礎。
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
黨的二十大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到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重申了這一表述。從建設美麗鄉村到建設和美鄉村,到底有什么區別,其含義發生了哪些變化?
“過去講美麗鄉村,人們很容易把美麗理解成外表的形式上的美。比如有的地方把沿街的墻刷白了,認為就是美麗的。”朱啟臻認為,美麗的本質特征在于和諧。“和美”概念的提出,把中國傳統的和文化納入其中,提醒人們美不是僅僅指外表的形式美,必須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
什么樣的鄉村才稱得上宜居鄉村?朱啟臻認為,宜居鄉村即適合鄉村居民生活的鄉村,囊括衣、食、住、行、購物、交往、娛樂等,具體包含住房舒適、衛生整潔、生活便利、辦事快捷、方便交往等方面內容。同時,安居、樂業密不可分,創造就業機會,促進村民就近就地就業是和美鄉村創建的前提,而鄉村振興大背景為宜業鄉村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鄉村振興新理念圍繞著“和美”展開的,無論是宜居,還是宜業,落腳點都是“和美”,“和美”貫穿在鄉村建設整個過程中。不過,朱啟臻強調,有些地方在鄉村建設過程中片面理解“美麗”,強迫村民把路邊菜地變草坪;拔掉院落里的絲瓜、南瓜等蔓生蔬菜,改種花卉;砍掉果樹改栽景觀樹。在他們的審美理念中,草坪、花卉、景觀樹等才是美麗的,而蔬菜、果樹影響村貌。
朱啟臻指出,首先,和美鄉村建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善待自然和保護自然。因此要堅持“少拆房、慎填湖、不砍樹”的理念,盡可能在原有鄉村形態的基礎上實現鄉村的現代化;其次,和美鄉村要講求“和而不同”的社會觀。追求“一刀切”式的整齊劃一,是地方特色的毀滅性災難。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應該成為鄉村建設的重要追求;再次,和美鄉村建設要弘揚“和善有愛”的道德觀。上慈下孝、守望相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與人為善等傳統美德在鄉村建設中要發揚光大,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統一起來。
守護鄉村文化根脈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建設,支持鄉村自辦群眾性文化活動。此外,文件特別強調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
朱啟臻認為,提高鄉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認識三個問題,即鄉村有哪些文化,鄉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設鄉村文化。
“農耕文明是民族文化的根脈,鄉村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庫,其中包括豐富的農業文化,如種植制度、栽培方式等很多已經列入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在朱啟臻看來,地方品種、生產經驗、栽培方式、農業信仰、傳統農具及其使用等,其中所凝集的生存智慧至今依然對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在他看來,通過玉米和大豆的間作來增加糧食產量的做法,就是借鑒了傳統農耕文化的智慧。
朱啟臻認為,農耕文化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的知識、技術、理念的綜合,包括農學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農業技術等,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所以要傳承和挖掘,“鄉村振興所有方面都離不開文化,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朱啟臻說。
“現在很多人不太明白鄉村有什么文化,導致在建設過程中對鄉村文化的破壞。”朱啟臻強調,在理解鄉村文化的重要價值的基礎上,鄉村文化建設要特別注意遵守以下兩個原則。一是堅持農民主體原則。要尊重農民的創造,農民是鄉村文化的傳承人,最近一些年通過倡導德孝文化、弘揚優秀家風、通過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等建設文明鄉村,均是來自基層行之有效的鄉村文化建設經驗,值得推廣和借鑒;二是堅持保護好村落原則。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鄉村文化建設只有從保護村落開始,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做到與時俱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現建設性破壞。
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
此次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加快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推廣日間照料、互助養老、探訪關愛、老年食堂等養老服務。
朱啟臻教授作為中國老年與老年醫學學會農村養老分會主任委員,特別關心鄉村養老問題,“相比城市,農村的老齡化問題要嚴重得多。”朱啟臻認為,現在家庭結構小型化,兒女們忙于打工掙錢,子女在贍養老人方面確實力不從心,家庭倫理道德日益淡薄,尊老、敬老、養老傳統被弱化。此外,為數不多的技術工也外出打工掙錢了,村里服務業出現了空白。
“房子漏雨、水管漏水、安裝玻璃、換煤氣罐、家電維修,以及購物、理發、快遞收發等,過去依賴鄰里互助,現在則越來越依賴專門機構和專業人員提供服務。”在朱啟臻看來,處于這種情況下的老年人,容易產生焦慮、孤獨、抑郁和悲觀等一系列不良情緒反應。“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完善公共服務,特別是養老服務,是應對鄉村迅速老齡化的現狀提出來的,所以非常重要。”
朱啟臻認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提高社會化供給程度,一是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社會和文化資源,大力倡導“孝道”文化,讓年輕人認識到尊老、愛老、敬老的重要意義;二是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可以通過組織低齡老年人開展社區養老志愿服務,從打麻將、曬太陽、閑聊等被動的“熬時間”,轉向更有社會價值的活動。同時,也要看到鄉村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就業特點、文化變遷等對家庭養老的挑戰,發展社會養老服務,為家庭養老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農村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