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香港浸會大學曾陳式如會堂,可容納400人的禮堂座無虛席;而門外還有上百位進不了場的學生正排成一字長龍等待進入另一個直播間——適逢香港浸會大學60周年校慶,校方邀請作家莫言來校進行主題為“文學與鄉土”的講座,于是,出現了如此盛況場面。
會堂里,主講臺的背景是一幅云霧中的鄉村畫面,上書:“文學與鄉土”,這正是莫言本次演講的主題。
“《生死疲勞》應該算是我遺憾最少的作品”
莫言首先回顧了自己的文學創作歷程,并談及作品《生死疲勞》的創作風格。正是這部作品,在2008年摘得由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創辦的第二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的桂冠。
“如果讓我選一部最好的作品,我可能選不出來,但是讓我選一部遺憾最少的作品,我要選《生死疲勞》?!蹦员硎?,這部作品敘述了從1950年到2000年這50年間中國農村的歷史發展過程,書中圍繞土地這一沉重話題,采用動物的獨特視角,借助佛家的六道輪回,闡釋了農民與土地的種種關系,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劇烈的社會變遷,也反映出中國農民的生活以及他們頑強、樂觀、堅韌的精神。
莫言特別提到,這部作品融合了四個因素:許多夢境與幻覺、豐富的民間故事、大量歷史和社會現實。這恰恰印證了他在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理由:魔幻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
在談到“幻覺”其實也是作家的一種狀態、是作家童年記憶的映射時,愛講故事的莫言回憶起童年給鐵匠做小工的一段難忘往事:“我記得在夜深人靜的晚上,鐵匠們在抽煙、講故事或昏睡的時候,可以看見爐火產生了很驚奇的變化,藍色的火苗飄蕩在離火爐上方很高的地方,這個時候橋洞外面一片沉靜。可以遠遠地聽到河水在流淌,秋蟲在鳴叫,在這樣一個神秘的夜晚,氣味被放大了,聲音被放大了,人的感受被放大了,人的觸覺、人的感覺會變得非常靈敏和纖細,這就是我童年時候的一種經驗。那是一種非常美妙而奇特的體驗?!?
80年代突然接觸到門外的風景“腦洞大開”
在談到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馬爾克斯時,莫言談到,上世紀80年代很多中國作家都受到過來自拉丁美洲作家的影響?!澳菚r候,我們從剛被解放的狀態下突然接觸到了門外的風景,由習以為常地閱讀現實主義,突然跳到西方現代派的魔幻作品,這些作品激活了我所有的記憶,讓我‘腦洞大開’,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他指出,一個作家會受到另一個作家的影響,一個民族的作家又受到另外一個民族作家的影響。通過閱讀不同作家的作品,會激活創作靈感,喚起情感的強烈共鳴。
莫言說,如果僅滿足于模仿別人的作品,是沒有出路的,要想真正站穩腳跟,就要寫出與別人不一樣的作品。通過不斷追新求異的努力,最終形成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風格,從而使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向魯迅的“鄉土文學”致敬
2003年11月,中國電影《暖》榮獲第十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金麒麟大獎,而這部電影正是由莫言創作的短篇小說《白狗秋千架》改編的,小說以倒敘手法,描寫了一個離鄉十年的讀書人井河回鄉與昔日戀人暖重逢的故事,刻畫了主人公井河對暖的矛盾復雜心理。
莫言談到,現如今農村的物質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人們所恪守的道德和觀念依然是魯迅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栋坠非锴Ъ堋氛窍螋斞改莻€年代的“鄉土文學”致敬,盡管兩代人的經歷大不相同,但是遇到的矛盾卻是類似的。他說,人生都會面臨多種多樣的問題,會面臨兩難甚至多難的選擇,而這正是生活的意義。他強調,魯迅對中國當代作家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魯迅作為一個話題,是永遠繞不過去的。”
當談及“鄉土文學”的前景時,莫言表示,中國的鄉土文學會一直發展下去,但是這一代的鄉土文學已成為過去時,新一代的鄉土文學依賴在新農村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作家?!坝腥瞬庞形膶W,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只要有人存在,就有文學存在。”
莫言說,一方面城里的人在“懷念”,一方面農村的人在“逃離”。這反映了人們對“鄉土情懷”矛盾的一面。
在講座進行的過程中,莫言詼諧幽默的言語時不時引起現場觀眾的陣陣笑聲。在提問環節,許多觀眾也紛紛遞交了早已準備好的問題紙,其中涉及的問題可謂五花八門:對網絡小說、科幻小說的看法;對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看法;甚至有人還提到了如何看待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而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莫言的下一部作品。莫言的回答是:“正在寫,努力寫。”但內容還不便透露。
莫言表示,文學問題最終歸結在人的問題,小說的結構和寫作方式無論如何變化,最終都要落腳在人的情感變化方面,文學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在作品里用獨特的優美語言塑造了令人難以忘卻的人物形象。
莫言最后勉勵在場的文學愛好者,要關注人、描寫人、推己度人,“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照亮他人的生活經驗,讓別人的生活變成自己的生活,努力將個人的創作疆域開發地更為寬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記者:丁梓懿閔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